个人总结

化学课堂教学个人总结

时间:2022-10-06 13:26:16 个人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课堂教学个人总结

  篇一: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法

化学课堂教学个人总结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法

  钦州市第二中学 农能干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气氛“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师生互动。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互动过程的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方法

  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师生交往,堂上互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又同时是受益者。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还要考虑自己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应该怎样来调动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可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下面是我个人对化学课堂教学互动一些粗浅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满堂灌”,只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而在提倡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学生讲评等模式,加上原先的师生相互问答和教师讲述,在形式上扩大了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使他们在讨论、分组中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同的小组当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思考,给课堂气氛注入活力。例如我在讲到氯水的性质时,提出“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氯水时,红色褪去”这个现象并设疑:究竟是氯水显酸性与氢氧化钠中和而使溶液变为无色,还是氯水中次氯酸的漂白性把红色变为无色呢?然后给时间给学生讨论,要他们通过实验设计来证明真正褪色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前后桌的,

  同桌的,有的甚至是隔桌向往的都在大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旁边有附和的,也有反对的。通过讨论学生接下来的积极性高涨了很多,一节课很快就过了。这样我们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之中,照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提前备课设计教案、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学生创造性行为的赞赏,还包括同学们之间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所以,教师只有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一般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要精心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管是哪个科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深入钻研化学新课标和新化学教材,准确把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落实到各项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去。另外,还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使各类学生各有所得,共同进步。例如每一节课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疑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去,这样都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学习起来也会特别带劲。

  2、要弄清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突破它们的策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重视知识传授,又加强能力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讲解时简明扼要,提问时富于启发性,使学生思想有所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窗口,生动形象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注重师生、生生互动。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参与和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会倾听学生心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简单而且明了的指导,学生就会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寻找和开发运用课外材料的方法来辅助课堂学习,让学生明白,这样,有利于扩大自己其它领域的知识。这样辅导了一阵,学生们逐步养成了恰当寻找课外学习材料的能力,他们巩固并创新了很多好的方法。同时教师要经常学习、充电,不但把握好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向电视学、报纸杂志学,丰富自己在各个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洞察、组织教学的能力,师生呼应,共同推动课程环节的开展。在以前的化学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到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指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进行学习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对学生参与教学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些内容应是课堂上师生密切配合,恰当处理的问题,由此,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最宽松的空间,鼓励学生,只要是经过认真学习,领会了内容,可以大胆地提出所有价值的,以及搞不懂的问题,老师也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长此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教师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播,如:“你说得不错!”“你的想法和我的思路一样!”等激励性的话语。在我的课堂,学生有时可能会成为我的老师,而我也可能成为课堂上的学生,课堂已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表达自己的心声的情感天地。多年来,我在摸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师生平等、互相补充,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再次,教师应信任学生具有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完善的能力,一般情况教师总是苦苦的想办法,去帮他们解决问题,但效果往往事与愿违。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师生的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很有个性的学生。

  五、常写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情趣、重参与、重感悟、重合作、重实践、重创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主动探索的兴趣浓郁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创新精神扣实践能力却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即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又要求教师写好课后回顾、实验日记、教学随笔,把教学经验或感悟积累起来,整理出来,形成理性的东西,进而指导下一步工作,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

  篇二:平凉市2013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高中化学总结报告

  平凉市2013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高中化

  学总结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参赛老师:大家早上好!

  为期五天的全市2013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讲赛活动圆满结束。在此,我首先代表静宁一中全体师生感谢市教育局能够将高中化学、物理两门学科的讲赛活动安排在我校进行,这为我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让我校学生有幸体验了异彩纷呈的高效课堂。

  在化学课堂讲赛活动中,评委们能够严格按照本次讲赛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的规程,统一标准,规范操作,较好的保证了比赛的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下面我代表评委组将本次高中化学课堂讲赛情况向各位做一简要总结,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值得肯定的五大课堂亮点

  1.教育理念先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为学而教,因学论教。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各位参赛教师都能转变观念,将课堂教学中的?要你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是?我们一起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比如姚六六老师所授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这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评委组老师一致认为这堂课为本次赛讲课中的精品课。

  2.营造探究课堂。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各位参赛教师都能大胆利用我们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设臵大量学生实验,比如赵明霞老师所授的《金属铝(单质)的性质》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挖掘生活课堂。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各位参赛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各种生成性资源,比如王永龙老师所授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二课时)》这节课,从硬水的软化入手,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也是用课本知识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

  4.创设激情课堂。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大多数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节奏掌控适中,富有激情,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良好。比如姚六六老师所授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这节课,语言幽默,授课又很有激情。

  5.注重情感课堂。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各位参赛教师在把好专业关的同时,又注重师生情感、教师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等。比如蒋罗明老师借助投影,用提示性语言激励学生;翟锋老师借助学案,用人生箴言鼓励学生;姚兰灵老师依靠课堂,用体态语言启发学生。他们充分挖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内在需求,真正贯彻践行了?课堂服务于学生?这一理念。

  二、需要注意或改进的三个问题

  1.部分老师?三维目标?的设计不够简洁明确。本次参赛的13位教师中,有10位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三维目标?,而在展示目标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所列的目标过多,每个目标文字叙述又太长,语言笼统,所涉范围太广,不利于课堂操作。

  2.部分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时间设计。造成课堂教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甚至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不完整。在本次讲赛活动中,有极个别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好,但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最终的授课过程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不注重板书设计,甚至无板书。在本次课堂讲赛活动中,所有的参赛教师都使用了课件,这确实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增加了课堂容量,但课件的使用却束缚了部分教师的手脚,忽视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纲要和灵魂,是理清学生思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辅助。本次参赛的13位教师中,很少有教师有完整的板书设计。

  当然,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不是任课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课堂发展的必然。毕竟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真实的课才是‘好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心中有学生,把打造高效课堂始终做为我们教学的主攻方向,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至下课铃响后,仍意犹未尽。

  三、三点建议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 从教师的教案和课堂教学来看,一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及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只记住了几个特征性的词语,而缺乏对新课改实质的全面理解和精准把握。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并将新课改理念真正的渗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2.创设理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常常影响内容的呈现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全局统筹,精心设计,学生应以理性思维贯彻始终,不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课堂上热热闹闹是一种境界,留出一定量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思考,也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许这更是一种深刻。

  3.课堂教学做到?三重三不?。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牢固树立?发挥主导、落实主体?的理念,?师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课堂上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三重三不?,?三重?是重课堂设计、重引导点拨、重相机训练,应该做到设计务求精巧,点拨重在到位,引导贵在适时,训练及时科学三不?是学生能够说的教师不承办,学生能够做的教师不包揽,学生能够练的教师不替代。

  我的总结结束,谢谢各位。

  篇三: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化学课改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开展课外活动是丰富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未知化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应用实验等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的教学内容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的进行“包装”,强烈的“推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趣的实验起到很大的作用。兴趣实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可谓“学习娱乐两不误”。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教学时,关于方法的选择至为重要。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很简单,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便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要求他们独立的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在相当程度上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训练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景,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教学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受学生的欢迎,但创造性的教学是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创造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的设计,只是把书本知识从旧到新再一字一句的讲出来,使学生随着

  自己的叙述来思考,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能说是丝毫无益的,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因为对于教师来说,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是已知的,教师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的讲出来,是无创造性可言的,只有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因此,创造是教学的关键,而教学目标的创造就更显得更为重要了。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相应的最优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气体的净化与干燥时,发给每位学生8张纸,分别绘制气体的净化、除杂装置,这样学生好象回到童年,兴趣盎然,同时巩固了装置。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分组实验是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而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推理,进而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并最终自己验证实验结果的小实验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的。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在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化学现象,理解并总结出化学中的规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1)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用到哪些仪器?这些仪器怎么组装的?(2)做这个实验应注意一些什么事项?如何收集氧气?等。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节课后,还要引导学生自

  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并融会贯通。可以说,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成绩自然会提高。

  总之,化学教学要求“新” 求“变”,而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会学,进而乐于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四: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导学案与过程性评价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导学案与过程性评价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摘要 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新旧教育理念的矛盾与冲突,面对困惑,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利用各种途径与方法来解决困惑,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以设置“导学案”和“过程性评价”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消除新旧教育理念产生的矛盾,实现了素质教育进入化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矛盾 导学案 过程性评价 分材导学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此,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是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并结合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并且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的职责。可是,针对初三化学学科学习时间短任务紧的特点,很多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改革遇到这样的困惑与矛盾:若把课堂完全放给学生,会出现课堂容量不足,课前准备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教师着急心理压力大;若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失去了求知本能,完全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课堂教学容量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呢? 一、解决矛盾的方法 我认为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思想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防守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知识点和问题,这样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光靠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让自己放心还不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既要能够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又要让课堂教学高效实用!哪里有这么好的方法呢?我觉得“导学案”完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我认为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那么“导学案”到底是怎样设计并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使用的? 下面我就一一给大家介绍 表头没有太多的含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的导学案与教师的集体备课设计为一体,关键是表格中间的内容: 第一、课前预习。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之前必须针对本课题的三维目标与考纲认真备课,列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于重难点做特殊标记,并针对预习提纲给出的内容设计预习检测题,预习检测题难度不易过高,与本课题的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点有选择性的录入此处,让学生在做此部分时不能感觉太简单了也不能感觉无从下手,要有一部分题目让他能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 第二,探究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实验是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和科学抽象,概括和归纳出课本所得的结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此处将本节课需要教师做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做的分组实验的必要步骤整理出来,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可以了解,课上只要老师对关键的步骤稍作补充指导学生即可以自己动手完成探究活动。 第三,课堂检测。此处设置的题目难度深度一定比预习检测

  部分要更难更深。此部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做。从此处开始分才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尝试着做,做题慢的同学可以先不必看,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 第四,拓展延伸。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当然不排除有的同学想要挑战一下,这是提倡并且大力表扬的。 第五,反思总结。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本课题从预习探究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 以上是“导学案”的设计,那么具体怎样使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四、“导学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一、学生在本节课前拿到此导学案,按照课前预习的内容阅读课本,将本节 课的主要知识点都浏览一遍,并且完成“课前预习”做预习检测题,若在预习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在右栏的“纠错信息条”处写明你的困惑与不解。若导学案中设有“探究活动”那说明本节课有探究任务,应该在课前预习此部分,了解任务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便于课上顺利解决。而课堂检测与拓展延伸不做太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安排完成情况。 二、导学案的使用设想很好,如果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导学案在教师上课之前必须上交浏览一遍,重点看学生的“纠错信息条”,因为学生预习时的困惑都集中在这里,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会的学生给有疑问的学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讲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力,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授课的新课改方式。并且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解释上,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活动探究”以及“课堂检测题”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拓展延伸”若课堂是没有时间,可以要求等级为A的同学必须做,其余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决定。 针对“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能够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我进一步将“过程性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五、“过程性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过程性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产物,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其他各方面品质的培养与教育,而素质教育下的孩子是身心各方面都健全的孩子,“过程性评价”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育下遗忘的学生品质与能力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渗透“过程性评价”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中应该有A、B、C、D各个等级,“过程性评价”既有成员个人的评价,组长的等级评价,也有小组的整体评价,并且设置等级低的同学为组长,目的是希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能够在小组管理上挖掘自己的才能提高这方面的等级分数从而能够拉一拉综合等级的分值。 六、“过程性评价”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过程性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 导学案课前上交速度以及完成质量情况 二、 课堂上小组之间比较,本组能够解决得问题最多,并且能够给其他组的成员讲解题目数量情况 三、 若本堂课探究内容少,多为枯燥无味的识记内容时,可以设置“过程性评价加分”活动,教师将需要识记的内容设置为题目,每个组选一个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代表本组抢答,回答对的最多的组全组加分,这种游戏实行起来既提高了学生记枯燥知识点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大家的团队精神。 总之,在“过程性评价”的辅助下“导学案”的实施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这两者的结合,既符合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有效地改善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五: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为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所以,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已经过时,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起促进作用,即促进学生的潜能由潜在状态生长为

  能力,认为教师规范学生的学就势必造成学生的束缚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相反,会使自主学习因有了正确方向指导和规范而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要认识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初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书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都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但是,在宣传和倡导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时,却有人强调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大于获得间接经验,主张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不应当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探究学习应当替代接受学习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时间的有限性、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他的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探究学习再好,但学生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以探究学习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是目前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几分之一甚

  至几十分之一。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针对这个问题鲜明地提出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位置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改革学习方式时,要充分认识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在反对过去学习方式单一化这种片面性的时候,不要走向另一种新的单一化和片面性。

  三、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初中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绕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

  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化学学科中它比较适合以下课程类型的教学,如: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型、难以实现的化工实验模拟(如危险系数高的实验、温室效应实验等)、化学工程模拟(如化学平衡过程、化学反应历程、化工生产过程)以及对化学原理理论解释的模拟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却有部分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没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应用,该课堂就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特色,从而在课堂评价中也将是否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作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我认为,这样一种认识是片面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只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为媒体而媒体,当课堂教学中遇到了难以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去分析、解析的知识时,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虚拟出其内涵的话的确应该采用该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但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特别强调的是,有些教师可能出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将一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录像甚至多媒体模拟动画课件来替代展示,这也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但没有真正体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本质意义,更扼杀了学生实际观察、思考、判断以及分析实验的机会,同时也由于缺乏了现场感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

【化学课堂教学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化学个人教学总结02-24

化学个人实习总结02-15

化学教学个人总结04-19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08-21

高中化学个人总结08-06

初中化学个人总结08-15

初中化学个人总结05-19

高中化学个人总结03-01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10-07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