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恩教育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恩教育观后感1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描绘才能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孝道呢?在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感恩教育视频后,我如梦方醒!孝为德之本,要有孝心首先要学会感恩,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作为家长,不仅要在学业上培养孩子,更要在社会阅历以及人格方面重视孩子的成长,要教会孩子有仁爱之心,要让他明白需要用自己的创造力来使他人得到幸福,需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和育儿的不易,更不明白感恩的含义。古代有孔融让梨、岳飞精忠报国的孝心;近代有陈毅元帅给自己的父母洗脚,周恩来总理给老父亲喂食的感人故事;现代有田世国捐肾救母、丛飞资助183名贫困儿童、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良好品格;这些故事无一不感染着我们,无一不是现在孩子成长所缺失的。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能仅仅看重他的成绩,不能仅仅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用在报课外班上。于丹老师说,孩子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学业、阅历和人格。我将在孩子的培养上,除了学习之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父母教育并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有仁爱之心,要做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国家。要用一颗仁爱之心交朋友,要学会分享和奉献、给予和接受。仁爱之心,
人皆有之,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他有责任和义务把得到的爱继续传递给别人。
2、重视素质培养。即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建设,做到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成为21世纪的“四有”小青年。要让孩子能够自我约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礼貌待人、同时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成长。
3、增加孩子的阅历。阅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既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向上成长。社会是个大染缸,既要让孩子接受好的一面,也要让孩子摒弃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样孩子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甄别好与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4、增强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如今,小孩子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往往碰到困难时都在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来克服这些困难并教会他们正确处理的方法。要增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如何释放压力,这样孩子才能在自我调节中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通过观看感恩视频,我和孩子都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孩子表示,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礼貌待人,帮助父母多干家务,多理解父母,同时也认识到哭是无能的表现,会更多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看到孩子一天天在成长,每天都会有新的惊喜。我也
希望孩子能够真正理解感恩的含义,能把他作为指导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能够在感恩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感恩教育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四川电视台三套周六早上7:30分开始播出的于丹老师讲解的《感恩教育》,我看了后,自身深受感动。
里面开始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开始,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整天和一棵大树呆在一起,他饿了就摘果子吃,渴了就喝露水,生气的时候就在树上乱刻。孩子渐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少年。少年对大树说:“别的孩子都能去上学,我也要去。”大树说:“孩子,你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去卖钱,就能上学了。”孩子听了,就把果子全摘了,去上学了。后来,孩子变成了一个青年,对那个大树说:“别的人都有房子,我也要有房子。”大树说:“孩子,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去盖一座房子吧。”孩子就把树枝全砍了。青年后来又成为了一个中年人,对大树说:“别人都能去四海游玩,我也要去。”大树就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吧,你就能造成一个独木舟,去遨游四海了。”他就把树砍了。最后,他变老了,他又回到树的旁边,树问他:“孩子,我的树干被你砍了,你还来干什么?”他说:“现在应该我来陪您了。”于是,他就坐在了树根上。这个故事讲完后,于丹老师又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教育我们也要孝敬父母。然后,第一堂讲座就完了。
第二堂讲座开始,里面主要讲了孩子要多与别的孩子交往,于丹老师就以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作为例子,丹老师小时候,经常与别的小朋友交往,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投沙包,一起玩耍,相处的融融乐乐,而她的女儿,就在院子里自己一个人玩耍,其他人呢,也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丹老师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有两个错误,既不能锻炼自己女儿的交流能力,又浪费钱,十分不好,只有与别人一起玩耍,一起交流,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懂得交流,能主动与别人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才干,才不会自卑。
第三堂讲座开始,于丹老师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教授,他带着自己的十个学生,来到了一间阴暗的屋子,教授对他们说:“这是一间危险的屋子,你们必须紧跟我才能过去。”于是,他们过去后,教授点燃了一盏灯,学生们才发现,原来他们刚刚过了一个独木桥,下面有十条鳄鱼,教授说:“你们刚才都过来了,你们就又过去吧。”十个学生说什么也不走了,在教授的劝说下,三个学生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另外七个压根不敢走,教授又打开了三盏灯,他们发现下面原来有一个防护网,掉下去鳄鱼也吃不到,教授问:“你们现在敢过去了吗。”五个人就过去了,还有两个还是很害怕,不敢过去。于丹老师说:“人生就像这样,开始过去就是小时候,长大点后就相当于看见鳄鱼了,到了最后,又看见了防护网。”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这样,我们要打好基础才行。
看了这三个讲座,我的心里明白了,我也要孝敬父母,多与人交流,这才会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感恩教育观后感3
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于丹老师语言妙趣天成,一个个小故事被她娓娓道来,而这些搞笑的故事又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关孝心的部分让我感触很深。
“什么是孝呢?”,于丹老师首先发问,然后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树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
故事中大树和男孩的关系多像爸爸妈妈与我的关系呀!都说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的爱,它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而作为子女又就应如何呢?“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时候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现代有敬爱的周总理吃饭时总是先给父亲喂饭;田世国为救母瞒着她偷偷捐肾;台湾企业家赖东进跪着给失明的父母喂饭。看看我自我,在家是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可一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我就会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怨东怨西的,甚至有时对他们的说教不屑一顾。
记得不久前我和妈妈一齐去商店,妈妈原本是准备给我买笔记本,但是到了商店,我就被里面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所吸引,看看这支笔、摸摸那支笔、再试一试,哎呀!这些可真漂亮。妈妈已经选好要买的东西,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给我买这套钢笔吧”,妈妈说:“你都有那么多笔了,还要,不买。”一听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变了,小嘴翘的老高,之后,妈妈再问我还有什么东西没买吗?我就爱答不理的。事后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自我确实已经有很多笔了,要它也只是因为好看,正像妈妈说的买就买确实需要的,不要贪图好看。想想在生活中妈妈对于我确实需要的东西,无论它多贵,妈妈也从不拒绝,总是很痛快地答应。而可有可无的东西,妈妈就会让我思考到底需不需要。我当时却因为妈妈的拒绝而生气,此刻想来十分惭愧。
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懂得珍惜父母之爱,师长之爱;让我明白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好处。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
感恩教育观后感4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这个周六,孩子学校留的作业,是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于丹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专题讲座。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3个主题:1、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听完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由其是第三讲,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家长把孩子们保护的滴水不漏,使他们根本没有自立的能力,更不会有自强的精神和自信心了。为了孩子由此我有以下想法: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除了刚开始几天可以去接送孩子之外,要试着锻炼他们自己去学校、自己放学回家。特别是早上上学,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走路或是坐公交车去,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步行的能力,也能够改掉孩子赖床的坏毛病。(说出这些,其实我是最放不下的,由于现在的社会,我不亲眼看见孩子进校,就会胡思乱想,听了这节课,为了孩子,我想我也要放下了)
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过度依赖性,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除此之外,还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参与家务事的劳作,学会洗衣、做饭等基本的生活能力。(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怕磕碰了,怕孩子受委屈,洗个袜子怕洗不干净,凡是孩子要作的,家长都会替他们作好,从今以后,也是要孩子自已动手做这些利所能及的事情了。也要教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假期里,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远足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我生活能力是最有效的。期间的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让孩子开动脑筋,勇于面对。(其实,每个假期都有这个想法,但是家长都忙于工作,只有牺牲孩子了,作为家长也得反思。建议学校,每个假期,提供一次孩子们外出的机会,不必太远,国内、就近的山区也可)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也许家长是想使用激将法,可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不认可。长期处于这种比较状态的孩子往往都会比较自卑,或者特别逆反。要多说鼓励的话,即使孩子有做错的地方,也不要只会一味地责骂,而是要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看来做为家长的我要学的还太多)
偶尔的也让他们适应一下社会,了解要想生存就必须努力变得自强自立的道理,而不是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花钱的理所应当,而不知道节俭,大手大脚的习惯了。
还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阅历,我们的孩子现在还小,但也不能忽视。可以鼓励他们接触不同性格的孩子,不管是性格好不好,都要适当的接触,让他慢慢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让他分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让他知道那些性格、习惯不好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都是一些长期以来不好的习惯养成的。
我想说,家长们是时候放手了,让孩子们自己去努力,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他们自己确实有把握做好事情的时候,那他们就有自信了。如果再去作的时候,不用咱们说,他也一定会充满自信的!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最棒的。
感恩教育观后感5
感恩,是人心田中最真实、最闪亮、最美丽的一颗种子。当它发芽之后,会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而你的一生也将就此改变。想一想,我需要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有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题记
3月16日下午,我校邀请著名感恩文化传承普及人兰斌老师为全校师生及部分家长进行“爱就在我身边”为题的激情演讲。
这一感恩主题演讲是兰斌老师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精华的释放。报告分为“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热爱生命”四个主题,整场报告会兰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激情,他不仅是在用语言诠释什么是感恩,更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每一位听众。
今天,我观看了“爱就在我身边”的感恩教育报告会,心中感慨万千,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兰老师演讲时台下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内心的感动和现场的同学们跑到老师或父母跟前拥抱他们,感谢他们的那一份温馨。
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罢了。
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父母每天给我们准备的早餐,临行前的叮嘱,一件暖和的毛衣。
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老师每天含辛茹苦的教导,一句暖人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眼神。
事实上,没有人是理所当然该给我们什么的,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天降雨露,感谢风啸九河,感谢阳光普照,感谢白云飘飘。感谢花开花落,感谢一切……
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
感恩,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份责任心。
今天,我在这里想为老师和父母说几句感谢的话: 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他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
而父母也是一样,从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每一个过程,每一天,每一个点滴,都有他们汗衫的痕迹。只有父母为我撑起幸福的蓝天,只有父母,帮我插上理想的翅膀,只有父母,为我建起知识的森林,只有父母,才会乐此不疲的悉心照顾我,只有父母,才会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今后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对待亲朋、对待社会,去对待一切帮助过我的人。“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歌声感谢了所有人,现在,我感谢小学老师,感谢父母,以后,我还会遇到更多的人,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感恩教育观后感6
今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 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
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感恩教育观后感7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感恩教育观后感8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
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己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感恩教育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范文观《感恩教育》有感02-21
感恩父母感恩教育观后感通用06-25
感恩教育的观后感04-04
《感恩教育》观后感11-06
感恩教育的征文04-23
感恩教育作文06-27
感恩教育的作文12-01
感恩教育教案02-24
感恩教育征文04-05
感恩教育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