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绿皮书》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绿皮书》观后感1
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平和的对待别人,开始平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等与自尊的向往。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
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平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
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应该是黑人逃避伤害的港湾,更应变成他们争取权利的通行证。
希望你们,也看看《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2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唐却识趣地离开了。托尼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托尼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托尼拉开门。是孤独的唐,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
《绿皮书》观后感3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绿皮书》观后感4
故事梗概:1962年,作为一名优秀的黑人钢琴家,Doc(Dr、 Donald Shirley)想改变大众对黑人的偏见,为反抗种族歧视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选择在美国由北向南的去开演奏会,为安全起见,他雇佣了长期在夜店当保安但临时失业的Tony(Tony Vallelonga)作为司机。途中奔波期间,Doc教会Tony很多优秀品质,Tony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中的心得分享给Doc,两人从互相嫌弃到最终成为朋友。
Doc教Tony不能贪小便宜
Tony发现了生活中曾被忽略的美景。
Doc讲自己做好了一个钢琴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好丈夫。
Doc教Tony写信。
Tony说服Doc在车上用手拿着吃炸鸡。
Tony讲他的生活观。
Doc强调环保。(随便丢掉的鸡腿骨头会被动物吃掉,但包装不会)
Doc正在专心致志地演奏。
Doc发现自己不能被黑人同胞接受。(因为钢琴家和农民的身份差异)
Doc多数时间为白人们演出。
Doc教Tony要有尊严而非暴力行事。
Doc说出自己心里的苦:白人和黑人都不接受自己。
Tony教Doc要主动联系自己的兄弟。
Doc和Tony一致决定放弃在顶级豪华酒店里的演出(因为不让黑人就餐),而在一家小酒吧开开心心的免费弹奏。
整个电影的剧情非常流畅而又自然,包揽了各种奖项。
本人喜爱的除了经典台词,还有优美的取景,以及人物的饱满这是国外人物的特色,不仅有优点,还有缺点,比如Tony在开头故意藏人帽子,再拿出来从而获得好感、以及崇尚暴力的混混儿形象。
Doc的缺点则体现在性格的孤独上,还有在被警察以同性恋罪逮捕后,对Tony的解决方式表示不满;当然优点很明显:知错能改,第二天就道歉了。
给人的'哲理不再赘述。总之,电影从原型入手,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体现出两个平凡人士的闪光点,给人无限启发。
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随意,真情自然流露。Doc的举止活脱像英国王室贵族一样,气质两字拿捏的妥妥的。Tony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的性格是为极好。
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立意更是令人赞不绝口。
《绿皮书》观后感5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绿皮书》观后感6
影片中除了大环境之下跨越种族的非常友谊之外。更是用主人公唐和托尼彰显了很多人生哲理和职场规则:
一、要想在职场或者人生事业当中取得赏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如同影片当中正是因为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唐才会用各种心理以及行为战术来拉拢他;二、身为职场员工,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或手段;因为老板雇佣员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就像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贴在公室门外的警言“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一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相应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人最值得珍贵和自傲的东西是正直、善良、正义、感恩和忠诚;就像托尼,虽然言语粗俗,行为鲁莽,放浪形骸,而且还很油腻。但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险境如何残酷,他都能与唐共进退。突然又让我想到早些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四、解决问题往往有很多种方法,这句话用到托尼身上,我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有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大局观意识;这一点从遭遇酒吧小混混搞事时,他用枪来威胁对方,没有交战的腥风血雨,却展现了他对形势的理性戒备和对自身力量的合理预估,所以他真的`是带了把枪。从这点细节来看,唐是不及托尼的谨慎;在警察抓到唐跟另一个男的干坏事的时候,托尼则好声好气地贿赂两位警察,因为他一方面是想尽快让唐摆脱麻烦,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在避免事情闹大之后可能对唐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六、无论做什么都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就像***总经理的口头禅“要么成,要么死”一样。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鞭策和信念的坚定。
而这些都恰好与***的企业文化相映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移动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健康管理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助公司的发展,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但公司又有着自己的原则,人才观德为才先,积极主动,专注极致,敢于担当便能很好的体现。另外,好的发展环境与企业文化才是一个公司能不能长远生存的决定,所以,与其说《绿皮书》是日冠奥斯卡最佳影片,不如说是一部诠释人生规则、为人处事、职场规则的立体式教科书。
《绿皮书》观后感7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开头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唐尽管知道他在南方会受到不好的待遇,他还是毅然决然去演绎,希望他的音乐能改变人们的想法。他在参加一系列演出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勇气和坚毅的力量,他的经历也因同性恋而变得异常复杂。生活本不易,重要的是就是作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在哪里,无论是在做什么。托尼和唐这两个男人之间显示出来满满的友谊,他们之间荡漾着快乐,团结共同克服时代不公的遭遇,这是令人心酸和振奋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影片想要给观众表达的一种感觉,也是本片最值得去享受的一个地方。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绿皮书》观后感8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9
一开始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被吸引了过来。实际上,内容确实精彩,谢利博士与托尼一路上相互磨合,也在对方的影响下,做出从未尝试过的改变。这让我想到了《父母爱情》中的安杰与江德福,一个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资本家小姐,一个是农村出身半文盲的海军军官,却幸福了一辈子。每个人可能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因为内心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才有了彼此靠近的机会。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托尼虽然是白人,但每天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在周围人的影响下素质也很低。谢利博士在舞台上拿着高昂的演出费为白人演奏钢琴曲,但离开了那个舞台,依然不被白人尊重。经过一路上的相互了解,他们逐渐知道了彼此心中最薄弱和最在意的部分,也为他们进一步深交做了铺垫。托尼很重视与家人间的相处,而谢利博士与自己的弟弟断了联系。谢利博士的住处为自己设了一个窄窄的王座,看起来傲视群雄,但其实他是渴望爱的,从他帮托尼写的信来看。谢利博士每天喝很多的酒,默默忍受着挨打与歧视,而托尼给他的生活带去了几分阳光,大概也只有托尼真正地关心他懂他。
越是孤独越难迈出第一步,越不肯走出去越是孤独。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同学找我踢毽子我说不会,屡屡拒绝,于是便不再有人找我玩,我也越发孤独。谢利博士第一次面试托尼时,苛刻的条件被托尼拒绝了,但博士坦诚相待,留住了托尼,如果博士不肯放下面子,那么将会错过这样一段友谊。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的人觉得自己是超人,独立性很强,但越是这样越是没朋友。胡适和陈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陈寅恪生病的时候,没钱治病,胡适当时已经卸任驻美大使,薪资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为医疗费。后来胡适竞选文化院院长,陈寅恪特地跑到重庆去投胡适一票。片中,托尼帮助谢利博士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谢利博士帮托尼写信,这也促进了他们友情升温。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要害怕张口,交流才有机会,沉默未必是金。
懂得反抗,与命运做斗争。谢利博士虽是黑人,但仍坚持学习,成为博士,与上层人士接轨。坚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演出也是为了改变大众的意识,就晚餐问题与餐厅负责人斗争,虽然没有成功。命运有一半在上帝手里,有一半在自己手里,我们要与上帝争夺命运。有人高考没考好就怪制度怪家庭,但仍有寒门学子考上北大后感谢贫穷。不要责怪原生家庭怎么怎么样,自己也应该尝试着去努力改变。
《绿皮书》观后感10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绿皮书》观后感11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个简单地微笑,一次紧紧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电影《绿皮书》一直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夜深人静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这时是我自由的时间,打算通过电影放松身心的疲劳,忘记工作上的烦恼。
这部电影,是近两年来,最让我感到心情愉悦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音乐家,一个是歌舞厅里游手好闲的白人混混,在这次旅行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快乐还有成长。
音乐家教小混混写情信给爱人,教会混混人生选择,混混帮助音乐家走出孤独,并且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麻烦,相互影响互相成长。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对于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朋友在一起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样的友谊才有意义,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肤衬托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弹奏完毕后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洁白”的笑容显得更具魅力。重要的还不是这个笑容,而是黑人音乐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弹奏时感受到的放松与快乐,远比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为高贵的`白人弹奏开心得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能获得尊敬,所以他后来在台上与其他人合奏的时候,他开心的站起来半蹲着弹奏,脸上堆积着的笑容,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为他开心欢乐,并且跟着电影里的音乐舞动着我的双肩。
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一部电影,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乐家在去别墅弹奏之前,问过小混混:“你要进去吗?”,小混混没有选择进去,而是站在外面聆听和其它司机赌博玩色子。
音乐家给予小混混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能够近距离的欣赏音乐,与更有学识、更有涵养的人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
人生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在选择,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整天打牌打游戏还是阅读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时间会惩罚那些自己选择错误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选择决定命运,是在书籍《财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与成长,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12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种感觉很高,一个太脚踏实地,一个收入丰厚,一个忙于谋生,一个经常拿着书,一个经常拿着鸡块,一个做得体,一个简单和直接。..
两个人走在一起的差异太多了,他们都非常敬业,穿着得体。一路上,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谊的温暖,他们还很容易微笑。他们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和偏见的话题,但他们没有说教,而是用乐趣传达温暖,温暖了人们的心。
这部电影让人们欣赏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但也让人们感到深刻和内涵。与大多数国内肥皂剧相比,质量确实很高,有中心、主线和清晰的传输路线。
家庭纽带:家庭非常重要,因为家庭英雄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赚钱,支持家庭,家庭是第一个,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达离开家这么久,家庭聚会非常重要,无论如何在平安夜回家,否则没有他的床。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老婆写了很多信,从最初的流水账到后面的情画意,从最初的照片到后面的自成一套,让音乐大师感到满意,老婆感动,加深了夫妻关系,说明沟通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会写信呢?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这条路。
什么是幸福:点燃一支烟,喝一杯酒,读一会儿书,写一封信,吃三明治或鸡块,在公共酒吧演奏音乐,家庭晚餐,朋友
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13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14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
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15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绿皮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绿皮书》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03-17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11-15
绿皮书观后感11-16
《绿皮书》观后感06-12
《绿皮书》观后感06-11
绿皮书观后感10-23
【精】绿皮书观后感06-13
(优)绿皮书观后感07-05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06-25
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