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2-10-26 05:18:39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关于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

  摘 要:孔子是先秦儒学流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他还主张中和之美,他将这种思想与运用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对我国后期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文学批评;内容与形式;中和之美;影响

  先秦文学学术的特征是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先秦文学批评思想虽然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只有儒、道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学批评创始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等继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是一个历史动态系统,先秦儒家学派只能说是其创生阶段。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的思考天下兴亡的问题,“庶子不议”的观念被打破,“处士横议”的风气横行。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思想多元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孔子是先秦儒学流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创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延续承传了周礼的礼乐文明和仁爱精神。孔子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十分重视诗和乐,认为诗乐的学习有利于道德品质的修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孔子明确把“诗三百”作为儒家人格道德修养的起始教材。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强调学是在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之言语表达上的重要意义。这样,文艺审美,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文艺思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涉及文艺的批评标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

  孔子主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质本指人的外在仪表和内在品格,“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要具备高尚的内在品德,又要具有符合礼节的仪表。但是,孔子关于文、质并重的论述一样可以运用在他的文艺理论之中,质可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之文章质朴,文可以指文艺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指文采。孔子很重视言辞的表达,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没有外在的言辞,他人无法准确了解自己内心情志,而言辞没有好的组织,表达不准确深刻,是无法在现实中和他人交流沟通的。

  孔子对言辞的重视并不表明孔子是形式主义者,实际上,孔子厌恶语言花巧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巧言乱德”认为花言巧语的人缺乏人心,惑乱德行。孔子对形式的重视是出于准确深刻表达内容的需要,所以孔子一方面说:“辞达而已矣。”认为言辞充分表达出人的思维内容不够了,另一方面又要求“情欲信,辞欲巧”,独到深刻的内容还需要有效的外在形式去展开。

  孔子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论述,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并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孔子还主张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之一。中,适中,折中;和,平和,融和。中和的出现非常久远,《尚书尧典》中已经有“八音克谐”、“神人以和”观念的出现。此后中和的思想延绵了几千年,既是儒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也是儒家的基本美学思想。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贯彻中和之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是指言行举止符合中和标准,而狂者,狷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和中和标准,狂者太过,狷者不及。他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完全的一致,集合之后,只有数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而“和”是矛盾的统一,集合可以互相得到提高,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当然无所用处。“中”与“和”是统一的概念,“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而能做到“和”,自然也达到了“中”《论语*先进》中载孔子语:“过犹不及”超过与达不到都不是完美的状态,这就从否定的角度表达了中和思想。

  孔子将“中和”思想运用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形成了儒学以中和之美的审美评价标准。在评论《诗经》时,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本意是描写牧马人神情专注的姿态。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学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思”可以理解为语气词,无实际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思虑”,对“思无邪”理解的关键在于“无邪”,《论语集解》引包咸对“无邪”的解释,谓之“归于正”,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此句时说:“论功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所谓“正”,是与“邪”相对的,不邪僻,不走极端就是“正”,所以,“无邪”体现了中和的观念。

  孔子的中和思想还表现在他的创作论和情感论之中。孔子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上应该适度,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在评价《诗经》的《关雎》篇时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这首诗即表达了情爱的欢乐,又没有过分到失当的程度;有淡淡的哀伤,而没有过于激烈的悲伤,在情感表达上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肯定了文学的情感表达,赞许诗的乐和哀,但又认为抒发情感是应该有节制,不能太过。后来的文学创作虽有“发愤抒情”的传统,不过孔子的中和思想仍有极大影响。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涉及广泛,自成体系。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的非常深远的,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主编,《文学批评名篇选读》,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 摘自百度百科。

  [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秦汉卷》,辽海出版社,2009年7月版。

  [4] 杨伯峻主编,《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

  [5]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批评对作者的影响10-06

现代文学批评史的重写10-01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10-08

标语在社会影响力中的作用10-10

民营经济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及影响10-08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论文10-08

物理学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0-08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10-11

试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体的思维方式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