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古代印章看艺术鉴赏
印章,中国古代身份的代表,中国古代印章的历史,有实物可考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从古代印章看艺术鉴赏,欢迎阅读!
摘 要: 印章艺术是中国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印章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经济价值更是与时俱增、不可限量的。古代印章的遗存实物,不仅是印章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是研究历代政治制度、官制、地理、民族关系、古文字、冶金铸造和篆刻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实证。
关键词: 古代印章 起源 历史 种类 鉴赏
作为一种凭证工具,印章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所决定,并在其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以其无可替代的特有功用而存在的。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内涵,特定社会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内容、形式的继承和发展,脉络十分清晰[2]。印章是一种雕刻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形设计,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因为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鉴赏领域、古玩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遗憾的是,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
1.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是甲骨文、钟鼎文、刻石等。玺印: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的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印章范围扩大,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明清以来,对古代印章的收藏与研究一直是金石学中自成体系的热门[3]。
2.印章的历史及种类
2.1战国古玺印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官玺的印文内容除“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朱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2.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之间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2.3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2.4隋唐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而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2.5明清民国印章
明代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一个概数,极言其多,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3.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各异。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3.1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的,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3.2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饶有情趣,这样才可供鉴赏、玩味。
3.3刀法
印章上使用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
3.3.1冲刀
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
3.3.2切刀
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冲刀和切刀这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3.4情趣和意味
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4]。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3.5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
3.6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和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页每印每款,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4.结语
印章艺术博大精深,经过对古代印章的起源、西夏和元朝的公印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印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不断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日益出现。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参考文献:
[1]大成.古代印章价值考成.华龄出版社,2006.
[2]方斌,郭玉海.金石千秋.紫荆城出版社,2007.
[3]陈根远.印章的鉴藏.万卷出版公司,2001.
[4]郭文斌,韩银梅.西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相关阅读:
简析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
【从古代印章看艺术鉴赏】相关文章:
草书艺术研究与鉴赏10-08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1-15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0-08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鉴赏10-06
石狮家训碑刻的艺术鉴赏论文10-08
山西古代民居的建筑艺术10-05
音乐鉴赏《歌剧艺术》教案设计10-07
行动的摹本论戏剧艺术的鉴赏论文10-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10-08
古代建筑艺术探究毕业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