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时间:2022-10-08 21:51:4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汉语言文学的修养【1】

  摘要: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形象与本质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

  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

  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与客观世界无关,不反映现实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描述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偏离,人们无法借助语言,从主体的此岸到达客观现实的彼岸,也不能到达主观心理现实的彼岸。

  既然如此,语言所呈现的世界便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语言自己构建的。

  第二,文学语言描写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结果,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虽然存在着某些滑动与偏离的现象,但这只是两者关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导的一面则是相应的与确定的。

  文学与科学的反映对象都是生活,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科学从现象出发,目的却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一旦抓住了这些东西,便要抛开现象,运用定义、公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将它们表现出来。

  而文学却始终不离开感性具体的生活现象。

  它虽然也要表现本质与规律,但却是通过对这些感性具体的生活的细腻描写,将本质与规律间接地暗示出来,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将它们直接地表述出来。

  进一步考察,文学表现的,还不是整个的感性具体的生活,而只是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像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既有外在的表现形态,又有内在的物质实在。

  人们可以从外观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

  然而文学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现形态。

  因为文学无法进入生活的内在的实质,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

  比如一个人,他有外部的表现形态如外貌、表情等,同时也有内部的物质实在如骨、肉、内脏等,一幅画要将这个人表现出来。

  它能表现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内在的物质实在是表现不出来的。

  文学也是如此。

  自然,文学不仅能够表现外部世界,也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

  但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的实在的区分,文学表现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

  自然,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说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也就意味着文学语言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

  这种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就是形象。

  语言由语词构成,语词的核心是词义,词义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总是抽象一般的。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更适合于表现抽象的思想。

  而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文学语言便必须采用种种手段,调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潜能。

  三、文学的形象本质

  我们还可以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的角度加以探讨。

  本质并不是什么虚幻的、强加在事物身上的东西。

  它真实地存在于事物的本身,决定着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

  文学的本质也必然地要表现到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上来,决定着它的结构与特点,构成文学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根本区别。

  反过来,确定了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同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相应方面的根本区别,也就确定了文学的本质。

  总之,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汉语言文学与修养【2】

  【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语言作为华夏文明的结晶,无论是在语音、文字,还是在词汇、语法上,都沉淀着中华民族世代累积的文化成果,充满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本文就国人的思想道德和学识、艺术等修养的积淀与提升等方面略论国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国民素质;修养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它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理念与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华文学文化的积淀,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用以承担起教育教化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之重任。

  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感悟,对美的欣赏,对情感、人格的陶冶,对生命价值的体验等。

  一、汉语言文学注重了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体现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语言作为华夏文明的结晶,无论是在语音、文字,还是在词汇、语法上,都沉淀着中华民族世代累积的文化成果,充满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

  譬如,你既可以从“负荆请罪、破釜沉舟、三顾茅庐、逐鹿中原、黄袍加身”这些成语中纵览华夏历史风云,又可以从“金蝉脱壳、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将计就计”中领略到中华祖先的智慧和胆识,还可以从“极乐世界、大彻大悟、因果报应、临时抱佛脚”等语中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从“旗袍、马褂、火锅、饺子、窑洞、四合院、轿子、乌篷船”之类的词语中看出汉民族所特有的一些衣食住行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当我们学习汉语言的时候,无不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语言和文化所感染、所折服。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汉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掌握、继承和交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汉语文学习,决不等同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甘甜乳汁。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人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

  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本质上也就是人的修养的追求。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三、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

  只要进人到文学的殿堂,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围。

  文学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为,就有什么样的素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

  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学习和借鉴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并用以指引和驱动生命的车轮,不断走向日益高深的精神境界。

  四、汉语言文学与学识修养

  对于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非常重视人的求知学习。

  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的、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逐渐达到更高的知识境界。

  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

  由此推而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凭借其所蕴涵的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以及高尚的人文素养,又正好为如饥似渴的国人满足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

  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更有助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正如中华传统教育必读之第一课《弟子规》天天落实,多多受益一样。

  尤其是通过广泛涉猎汉语言文学作品,我们得以从各种汲取大量有关人文科学的丰富知识成果,并将之内化。

  五、汉语言文学与艺术修养

  对于人的艺术修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指出过,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由事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弟子规成为了长幼必读的第一本好书.并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了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

  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于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

  六、汉语言文学与行为修养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不断的涌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少不了与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事情相联系。

  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耳熟能详或特征鲜明的人物,事件。

  当然,他们在千百年或是几十年来,被人们所传颂或贬低。

  在无形之中他们的事迹或言行以成为了当代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

  就如古代的程朱理学,他以条例性的文字语言约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维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数以万计的“范进”;近代的鲁迅先生,他笔下的小说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了每个人以警醒,作为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令读者有所思考;现代的诸多古文经典翻译,更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品读古人,从中去发现异同,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礼貌、得体的人。

  如此,汉语言文学又作为时代变化中的记录者,明白的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又反馈于每个人的现实行为意识中,给人以无形的规则,使社会中的个人有了除法律以外的另一种规范。

  结语

  综观当今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所热捧。

  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提高国人修养的作用,通过努力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与探讨,不断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愿我们都来珍惜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学宝库,保持对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修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相关文章:

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10-06

试论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10-05

浅析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10-08

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研究论文10-08

文学修养标语精选10-07

汉语言文学10-08

汉语言文学的形象与本质10-06

汉语言文学简历模板10-08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提纲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