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

法源寺听花语散文

时间:2022-10-09 14:05:03 花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法源寺听花语散文

  我固执地认为,花木是有灵性的。那天,我在北京牛街车站向路人询问法海寺方位时,再次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记得当时,站东老街飘来一缕槐香,引我步履从容地走向京城之内始建年代最久远的寺院。我很想知晓,法源寺的丁香,为何受到众多诗人的偏爱,以致每每在仲春之时,北京诗人相聚于此,在古丁香旁敞开心扉,朗声吟唱?

法源寺听花语散文

  我的童年、少年,没有离开北京内城的胡同和四合院。直到两鬓染霜,仍时时忆起当年旧事:夏夜,邻里们相聚乘凉,圆月下,多彩的牵牛花清香四溢,老人手中略带清香味儿的蒲扇舒缓地摇着,京城古迹的民谚,伴随啜茗声依次入耳。其中“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曾引我仰望星空,呆呆地猜想:唐诗中的“禅房花木深”究竟指的是什么花?

  遐想间,不觉已来到法源寺门前。我心头掠过一丝悔意,觉得应该在夜间或是曙色未至时到此礼拜。因为,只有那样,才能把自己融入台湾作家李敖《北京法源寺》小说的情节里。那样,我眼前或许会出现一幅图景:在沉睡的古槐下,在打烊多时的老店旁,在幽深且幽静的夜巷,一位步履匆匆、步履轻轻的黑衣人,从菜市口的法场疾步赶来,眼含泪、眉高耸,背着昨日午时遭受凌迟之刑的袁大人那散碎的肢体,奔向悯忠寺。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位明代末期的擎天柱及早被超度,及早能入棺。

  法源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阁与其他寺院大同小异,明显不同之处是,寺中央多了一座“悯忠阁”。寺院的幽静,他因此与其他寺院的幽静有别,无论是花枝摇曳还是古柏森然,都带有一股似有似无的悲悯之气,银杏绿阴、丁香花影,似在互诉陈年往事。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无视魏征的苦劝,率意草率东征,致使10余万跨海远征将士魂游海外。这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君主决意建寺,建悯忠阁。此举,与其说是为了悲悯忠烈,倒不如说是想用禅林暮雨、暮鼓晨钟,去淡化自己独断专行的愧疚。

  我没赶上法源寺丁香花事,随步走到藏经阁石阶前,在不经意间听到,已历数百年风雨的海棠树,在低声细语、轻吐芬芳,倾诉一幕幕苍凉往事……

  她们没有忘记,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在悯忠寺东南方向建十丈宝塔,高过“悯忠阁”,以夸耀自己功业。不久,史思明又在悯忠寺西南方向建造十丈高的“无垢净光宝塔”,以炫耀自身威望。可悲可叹的是,清静无为的一方净土,竟然被贪婪之辈、乱臣贼子当做一较高下的平台。好在苍天有眼,百余年后,突发一场大火,被横行者抚触过的古柏苍藤与争强好胜的高塔灰飞烟灭。宋代,靖康之难,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囚居于此,在龙椅上仅坐了一年多的亡国之君,经常在银杏树下、丁香花旁翘首南望,垂泪无语。元代,初建朝廷期间,统治者邀请南宋遗士、才华横溢的谢枋得做官。见他不从,把他安置在此。那天,他观看寺内曹娥碑时,想到为寻找父亲尸体不辞千辛万苦、14岁便杀身成仁的汉朝女孩,挥泪仰天长叹:“小女孩都能做到,我不能不如你啊!”随后绝食而死。明代,亡国之君朱由检误中皇太极反间计,残害了能御敌关外的大帅袁崇焕。袁公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遗骸,在法源寺古木花影中为之超度。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与法源寺为邻,生前常到这里赏花吟诗。那天午时三刻,古寺东北方向的断魂炮响过后,谭嗣同散碎遗体被亲友送到寺内,一代名流在海棠花下、丁香花旁安息……

  我的目光穿越藏经阁前的古银杏树,直入蓝天白云。我慨叹,中国之大,古寺之多,有几处名刹能像法源寺这样:饱含历史名人的慨叹,留下凄风苦雨的遗痕!

  春日微雨时大时小、时来时往。我茫然扫视古木之下,见雨后湿润之地尚存一些残花碎瓣,那是海棠花与暮春的泥土在相拥而眠。当年,与法源寺为邻的清代诗人龚自珍经常到此,感受曲径通幽和禅房花木。暮春时分,诗人在此拾得纸包一个,纸包内有一捧海棠花瓣,纸包背面写有辛弃疾“更能消几分风雨……”一词,诗人心潮涌动,把这段经历当作词前小叙,词题为“减兰”,词句是:“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开花又十年。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斑斓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花木一生如此,人在尘世间的苦乐年华,又何尝不如此!

  梵音缭绕下的古丁香,尽管花期已过,但精魂依然,留给后人无边思念、无际遐想,这或许是她余芳悠远的初衷。我在花前拍照时,想起70年前,与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组合为“三张一赵”报坛佳话的新闻界先辈张季鸾先生,他在《禅房花木深》一文中,曾叙述过法源寺的丁香,老先生说,法源寺丁香,驰名遐迩,算来岂止百年?多年来,别的花时有盛衰,只是丁香一直繁荣。我仿佛看到,这位既是记者也是作家的老人,站在丁香花前,把清代丁香诗会的景况向身边友人娓娓道来,把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此赏花吟诗的情节生动地叙述,花木有情,自然不会忘掉幽香的墨迹和悦耳的吟唱。

  法源寺的名花古木,引得古今诗人留下吟花名句,使古寺拥有更多的文化积淀。展卷读来,无论是吟唱古藤、描述丁香、赞美海棠、感叹银杏、追忆古槐还是陶醉牡丹……语句都是那么清丽,内涵都是那么深厚。花木由此得其滋养,诗人也因此留得余芳在衣。

  忽然,阵风送来西侧禅院似有似无的诵读,眼前的花木也随之怡然摇动。我知道,那是古寺西侧,佛教高等学府的佛子们在潜心修为。我在想,当年曾饱尝历史烽烟、不断带来悲悯之气的千年古刹,而今已成为北京诗人的抒情地,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地,成为游人赏花访古的游览地……这里的名花古木,从晦暗变为明丽,从超度亡魂之声时起时落到丁香诗会相聚年年有约。

  法源寺之游,虽然错过姹紫嫣红时节,却生发了比满目娇艳、沁人心脾更醉人的感悟。

【法源寺听花语散文】相关文章:

花语散文10-11

醉花语散文10-11

午夜花语散文10-11

离别花语散文10-11

离别,花语散文10-11

静听花语散文10-11

浪漫的花语散文10-11

花语散文1200字10-10

初春花语散文10-11

春风解花语,梦相守散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