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城市建筑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09 03:01:17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市建筑文化论文

  城市建筑文化论文【1】

城市建筑文化论文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

  城市文化较原始文化而言更具丰富性。

  在各种文化作用力的冲击之下,城市文化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如何承接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创造出适合于时代的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呢?这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得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关键词: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 建筑设计

  “文化”一词在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相关著作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学及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它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创造的结果,包括一切物质形态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以及既含有物质形态,又含有非物质形态的我们姑且称之为过渡性质的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中心。

  台湾学者张丽堂在《市政学》一书中,在文化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基础上,给城市文化(他在书中称之为“都市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都市文化,系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首要表现,它影射着民族、时代与人格的光辉,是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现。

  相对于一些没落的农村文化、村落文化而言,它更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后,建筑师对以往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与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建筑现象甚为不满,开始了“繁荣创作”的有效途径的积极探索,认为:在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经验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模仿、生搬硬套的流行和方盒子的泛滥。

  有的专家和学者试图另辟蹊径,提出了“城市文化――创作的源泉”与“城市文化――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等口号。

  当今,众多设计者都希望借鉴传统建筑的精髓来指导我们当前国内大量的设计工作。

  期望建筑真正为人们所用,具有自身的生命力,达到城市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文化,是由建筑、环境及其潜在文化等关联要素在特定的城市地域空间内构成的有机整体。

  它引领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物质表现和精神台基。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界影响日益加深,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同”浪潮之中城市建筑将如何演化,才能做到既保持独有的城市个性,又符合当今的发展趋势?

  城市建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城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城市建筑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支系复杂,包罗万象。

  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依赖于建筑这个物质实体才得以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建筑与环境得以更加系统紧密的发展。

  城市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功能空间的物质,它正在成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文化主体。

  建筑与环境建设不断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各个学科中来探索和创造适应人们各种需要的建筑模式。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实体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相对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着各个不同时代艺术和生产力的水平。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又给城市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

  我们从工业化时期的建筑的变迁中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兴衰与一种文化的淡忘。

  看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是城市、建筑一体化空间组织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规划和建设我们的生活空间,在研究过去生活状况的同时我们可以领悟到更多的适合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道路。

  不仅是为了保证居住、工作、环境和交通活动的正常运行,强调城市是有机组织,以及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为重要的是在建筑和城市环境艺术中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底蕴,不至于在工业化的后现代设计中淹没了我们的文化特色,从中找到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人们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城市建筑、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建筑设计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承接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在历史文明纵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数次的受到异质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日趋减少,面对如此现状,建筑设计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整合有利的文化资源,做出富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设计方案。

  科学的辨别哪些是需要珍视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又是应该去其糟粕、继续改进的;进而合理的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有效运用,建造出更适用于我国的本土建筑。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

  [2]张丽堂.市政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

  [3]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论文【2】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城市文化;关系

  在城市的层面上而言,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离不开建筑,其文化品位也取决于建成环境的整体品质。

  如果我们考察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城市建筑是必要的评价指标。

  一座城市中的建筑是多种多样的,形成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层级划分相对应。

  另一方面,城市之间的层级差别也在建筑上有所反映。

  再进一步讲。

  国家与区域的差别似乎是更高层面上的决定因素,这可能会有所谓的强势文化之说。

  城市文化影响力最终表明了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影响力。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概念是科技进步与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

  仅有科技进步而没有文化传统的城市,大概是某个方面的新兴城市,其影响力是在相关方面;仅有文化传统而没有科技进步的城市,只是在吃老本;唯有科技进步与自身文化传统相结合,才可让城市真正具有强劲的文化影响力。

  发达国家似乎较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步与自身传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反映在城市建筑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包括古代希腊、罗马遗迹在内的各个时代的建筑的连续性图景。

  如何理解建筑对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贡献?我们自然会想到大型的等级较高的公共建筑,也就是建筑史上常说的monumental architecture,即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

  《建筑:从史前期到后现代》的作者特拉赫腾伯格和海曼将此类建筑称为文化进程的最为敏感的、强有力的试金石。

  此类建筑物与社会的公共生活相关,其建造需要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极高;另一方面,此类建筑也为建筑科技进步成果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梦想往往汇聚在它们身上,代价再高,也在所不惜。

  发达国家中的常被引用的例证是悉尼歌剧院,其结构方式与建造方式的苛求致使造价大幅突破预算,但若干年后它的形象使人浮想联翩的时候,一个共识就达成了:这个代价值了。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人在建筑方面有所梦想,与传统上视房屋如衣物的潜意识相比,那是值得庆幸的事。

  不过,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难免让我们在代价方面遭遇道德上的困扰。

  如果一些国家级或世界性的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在某个城市举行,就已表明这个城市本身就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而此类活动又有助于使其具有更强的影响。

  此类活动至为令世人瞩目者,当属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

  更为关键的是,此二盛会都要求有水准极高的各类场馆,无论花落谁家,都会给那座城市平添做梦都难以见到的建筑文化财富。

  若非北京申奥成功,何以有名震四方的鸟巢呢?而世博会的主办国、参展国也往往在建筑场馆上尽心尽力,使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水平大大提升。

  原本临时性的参展建筑有时竟成传世之作。

  1929年巴塞罗那的世博会上,密斯设计的德国馆就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当然,申奥艰难,非世界级的大都市恐难有什么作为。

  其实,能够办个亚运会、全运会什么的,对许多重要的城市而言,都是难逢的机遇,好处多多。

  例如在南京,以举办全运会的奥体中心为依托,一座环境良好的新城市中心迅速崛起。

  而且在这之前,城区的主要街道两边的建筑都粉刷一新,在这期间,街道干干净净,绝无占道经营。

  也许这有些表面文章之嫌,不过,这也无可非议,因为以良好的一面示人,乃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之一。

  于是,时常举办一些文化体育的盛会,就可以让城市时常处于迎宾的状态,“表面文章”可以深入到社区内部,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老子所谓“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状态。

  若此,城市就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

  此外,还有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时装节、美食节、各类大型会展等等,名目繁多,诸多城市均可由此获得种种机会,且获得声名。

  另一类对城市文化影响力有所贡献的建筑是历史文化建筑。

  有些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出现了许多popularplaces,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建筑的形式实存,或是依托于建筑而实存。

  此类建筑的数量以及能够持存的数量一般与城市的历史地位成正比。

  其中有一些是某个时代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为了预设的目的而大兴土木的那种;有一些建筑本身很普通,却由于在其中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生长于其中,或者在某个时期为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所用,也就为后人所珍视,诸多名人故居均属此列。

  当然,历史文化建筑大多是与历史上的某个政治力量相关,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

  若相隔久远,那些建筑的政治属性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淡化了。

  一座独特的历史建筑与所在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一提到它就会想到那座城市。

  比方说,一提到大斗兽场,人们就会想到罗马,一提到天安门,就会想到北京,一提到中山陵,就会想到南京。

  在历史文化建筑中,宗教建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欧洲城市的老城区里,大大小小的教堂的尖塔控制着城市的天际轮廓线,蔚为壮观;而礼拜日早晨所有教堂的钟声响起,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回荡,更是令人肃然。

  事实上,大教堂和修道院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这些显象,因为在战乱的黑暗时代,它们承担了保存知识的重任。

  在我国,有名的大寺往往有久远的历史,能持存至今者,历经三武灭佛、历代战乱,实属不易。

  太平盛世,寺院里香火燎绕,信众或常人前来寄托美好的愿望,也是自然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若干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建筑集聚成街,商业街是较为初始的状态。

  传统商业街与宗教建筑相结合,其实与旧时的赶集和庙会有关。

  较负盛名者有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这些商业街的声名对所在城市的声誉都是有所助益的。

  随着行业的细分而出现某某一条街的名号,诸如金融一条街、电子一条街、珠宝一条街、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之类,更是特色突出,且声势浩大。

  更有甚者,干脆划出几个街区,构成个什么城之类的。

  其实这也很正常,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嘛。

  此类集聚效应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影

  响力大有作用,而且业态的丰富性也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注入新的内容。

  想想在计划经济年代,商业活动受到城市等级的制约,道理也很简单,商业需求的多少与城市的级别、规模成正比。

  其时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相当于国家的商业中心。

  那样的状态其实是很奇怪的。

  还要有原创性的、各具特色的新建筑,它们是科技进步在城市文化上的体现。

  这样的建筑应多多益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较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过去的30多年间,我们经历了可能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建造活动。

  虽然我们有了一些原创性的建筑作品,但是与新建建筑的总量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对此人们颇有微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要想到,原创的、有特点的建筑的产生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有具有原创能力的建筑师,还要有鼓励创新的政府官员,能够为原创性埋单的业主,独具慧眼的评审专家,大众整体的鉴赏力,以及足够好的建筑施工队伍。

  如此诸多因素缺一不可。

  但愿相关各方都意识到这一点,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创性的、有特点的新建筑会越来越多的,我们的城市也会像柏林、巴黎那样,有成百上千座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建筑,构成灿烂的城市建筑地图。

  别忘了普通的大量性的民用建筑,它们也很重要。

  大量性建筑的品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社会的整体水准,也反映了社会正义。

  如果一个城市有壮观的公共建筑,有奢华的富人区,同时也有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贫民窟,那么这样的城市文化就没有什么推广价值。

  回想起在苏黎世的日子,整座城市并没有什么特别富丽的殿堂,即使是那条世界级的金融一条街――班豪夫大街,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走遍整座城市,你肯定看不到破破烂烂的街巷、不能遮风蔽雨的陋舍。

  普通的大量性建筑符合一定的水准,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之一。

  考虑到建筑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建筑上的美好愿望是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2] 吴云天.浅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J].甘肃科技2009,(07).

  [3] 张景文;岳志恒.城市文化建筑设计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09).

【城市建筑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论文10-08

城市建筑论文10-08

建筑文化论文10-08

城市绿色建筑发展论文10-10

现代城市建筑美学论文10-08

岭南建筑文化论文10-08

文化链与建筑文化链论文10-09

城市建筑研究优秀论文10-08

建筑文化探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