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住宅建筑施工特点

时间:2022-10-07 19:11:31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住宅建筑施工特点

  住宅建筑施工特点【1】

住宅建筑施工特点

  摘要: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

  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本文就住宅的施工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住宅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一、我国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住宅是直接影响千家万户家庭生活的建筑,住宅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干家万户的利益,建设部在(建监[1998」88号文)(关于开展全国住宅工程质量检查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对所有在建及竣工住宅工程进行检查,以促进企业及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住宅建设的发展把“人的需要”又推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上--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在环保方面,着力于保障空气洁净度、污水回收资源化、垃圾无害销纳、噪声衰减、建筑节能、环境绿化等。

  我们努力实现的不仅是每个家庭有一套住房的目标,还要使之置于一个健康的、宜于生存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中。

  二、施工新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

  1、防水施工技

  防水实际上就是在与水接触的部位防渗漏、防有害裂缝的出现。

  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

  综合治理、多道设防、刚柔结合、防排并用、复合防水、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对于屋面防水,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即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施工技术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

  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

  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

  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

  防水层反起墙面不少。

  对于外墙防水,宜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即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前先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挂钢丝网。

  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

  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

  砌筑时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

  不得随浇随砌。

  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c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

  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砼过梁。

  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是相当复杂的。

  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

  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包括混凝土收缩裂)是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和温度应力计算,确定是整浇或分段浇筑。

  然后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计算混凝土运输工具、浇筑设备、捣实机械和劳动力数量。

  常用的浇筑方法是用混凝土泵浇筑或用塔式起重机浇筑。

  浇筑混凝土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上浇筑温度不宜超过。

  大体积混凝上分段浇筑完毕后,应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一次振捣或进行表面的抹压,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

  在冬期施工的条件下,混凝土抹压密实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再覆盖保温材料(岩棉被、革帘等)。

  非冬期施工条件时,可覆盖塑料薄膜及保温材料,也可在混凝土终凝后在其上表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cm深,进行养护。

  并定期测定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

  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中的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

  3、钢筋连接施工

  钢筋连接施工中有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控制。

  如遇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略超过些也是符合要求的。

  受压区则不限制。

  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控制: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梁受拉钢筋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因此粱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是一个底线,不应越过,其他构件则可以放宽,但必须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

  如般柱子钢筋(特别是构造柱),也可设置一个搭接头,这将方便于施工。

  目前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出现了,即直螺纹接头连接;直螺纹接头连接分别三种不同的形式。

  对于钢筋直螺纹连接,在具体施工中标准接头的连接时,首先把装好连接套筒的一端钢筋拧到被连接钢筋,使套筒外露的丝扣不超1个完整扣,连接即告完成。

  加长丝头型接头:先将锁紧螺母及标准套筒按顺序全部拧在加长丝头钢筋一,将待接钢筋的标准丝头靠紧,再将套筒拧回到标准丝头,并用板手拧紧,再将销紧螺母与标准套筒拧紧锁定,连接即告完成。

  对于接头检验时,当接头连接完成,由质检人员分批检验。

  按如下方式进行检验:目测接头两端外露螺纹长度相等,且不超过一个完整丝(加长螺纹除外),每300个接头为一,每批抽验一,要求钢筋连接质100%合格。

  4、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砼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砼),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砼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即按技术导则中第二条执行),是一项改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

  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二、施工中主要注意事项

  1、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

  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2、裂缝预防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几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为实现文明施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都采用商品混凝土。

  因此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进行塌落度的检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2、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

  3、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4、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

  杜绝过早上砖、上荷载和过早拆模。

  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

  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5、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

  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钢结构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特点【2】

  摘 要 虽然钢结构房屋具有很多优点,但应用于多层民用钢结构房屋时,由于构件截面小,刚度弱,纯钢结构的侧移较大,对抗力体系、楼板、墙体的要求较高。

  因此,结构体系、抗震技术、连接节点、楼盖技术等仍需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如何发挥钢结构的优势,亟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创新技术的开发。

  本文分析钢结构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并对钢结构住宅的主要结构布置和选型以及对主要构造设计和措施做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 钢结构 住宅 建筑施工 技术特点 分析

  一、多高层钢结构的体系与结构布置和选型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钢结构的抗震措施,一般以12层为界区分。

  有抗震要求的多高层钢结构的体系主要有框架体系、框架-支撑(抗震墙板)体系、筒体体系(框筒、筒中筒、桁架筒、束筒等)或巨型框架体系。

  (一)多高层钢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

  ①框架-支撑体系是在框架体系中沿结构的纵、横两个方向均匀布置一定数量的支撑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又分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两种。

  ②框架-抗震墙板体系是以钢框架为主体,并配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板。

  由于抗震墙板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任何位置上,布置灵活。

  另外抗震墙板可以分开布置,两片以上抗震墙并联体较宽,从而可减小抗侧力体系等效高宽比,提高结构的抗推和抗倾覆能力。

  抗震墙板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钢抗震墙板、内藏钢板支撑抗震墙板和带竖缝混凝土抗震墙板。

  ③筒体体系是根据筒体的布置、组成、数量的不同,筒体结构体系可分为框架筒、桁架筒、筒中筒以及束筒等。

  ④巨型框架体系:一般高层钢结构梁、柱、支撑为一个楼层和一个开间内的构件,如果将梁、柱、支撑的概念扩展到数个楼层和数个开间,则可构成巨型框架结构。

  其由柱距较大的立体桁架柱及立体桁架梁构成。

  立体桁架梁应沿纵横向布置,并形成一个空间桁架层,在两层空间桁架层之间设置次框架结构,以承担空间桁架层之间的各层楼面荷载,并将其通过此框架结构的柱子传递给立体桁架梁及立体桁架柱。

  这种体系能在建筑中提供特大空间,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

  (二)钢结构房屋的结构选型

  多高层钢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并使结构各层的抗侧力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接近或重合,同时各层刚心和质心接近在同一竖直线上;建筑的开间、进深宜统一。

  (2)为避免地震作用下发生强烈的扭转振动或水平地震力在建筑平面上的不均匀分布,建筑平面的尺寸关系应符合下表和下图。

  当钢框筒结构采用矩形平面时,其长宽比不宜大于1.5:1,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宜采用多束筒结构。

  (3)由于钢结构可承受的结构变形比混凝土结构大,故高层建筑钢结构不宜设置防震缝,但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当建筑平面尺寸大于90米时,可考虑设温度伸缩缝,抗震设防的结构伸缩缝应同时满足防震缝要求。

  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框架-支撑体系结构的防震缝宽度可取此数值的70%;筒体体系及巨型结构体系结构的防震缝宽度可取此数值的50%,但均不宜小于70毫米。

  (4)结构平面应尽量避免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布置形式。

  二、多高层住宅体系的其他钢结构构造设计和措施

  (一)钢结构房屋的地基、基础和地下室

  (1)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基础形式应根据上部结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宜选用筏基、箱基、桩基或复合基础。

  当基岩较浅、基础埋深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岩石锚杆基础。

  (2)钢结构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

  抗震设防建筑的高层结构部分,基础埋深宜一致,不宜采用局部地下室。

  设置地下室时,框架-支撑(抗震墙板)结构中竖向连续布置的支撑(抗震墙板)应延伸至基础;框架柱应至少延伸至地下一层。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抗震设计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即第一阶段设计应按多遇地震计算地震作用,第二阶段设计应按罕遇地震计算地震作用。

  (二)多高层建筑钢框架构造措施

  (1)梁柱连接的构造要求

  为防止大震作用下柱和梁连接的节点域腹板局部失稳,在柱与梁连接处,柱应设置与梁上下翼缘位置对应的加劲肋,使之与柱翼缘相包围处形成梁柱节点域。

  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连接方式;柱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都与梁刚接时,宜采用箱形截面;当仅在一个方向刚接时,宜采用工字形截面,并将柱腹板置于刚接框架平面内;梁与柱的连接应采用刚性连接,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半刚性连接;梁与柱的刚性连接,可将梁与柱翼缘在现场直接连接,也可通过预先焊在柱上的梁悬臂段在现场进行梁的拼接。

  (2)框架柱接头构造措施

  框架柱的接头一般是刚性节点,位置宜设在框架上方1.1m~1.3m附近。

  柱对接接头应采用全熔透焊缝,柱拼接接头上下各100mm 范围内,工字形截面柱翼缘与腹板间及箱形截面柱角部壁板间的焊缝,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3)钢柱脚

  钢结构的柱脚分埋入式、外包式和外露式三种。

  超过12层钢结构的刚接柱脚宜采用埋入式,外包式柱脚在地震中性能欠佳,一般只有6度、7度时可采用。

  仅传递垂直荷载的铰接柱脚可采用外露式柱脚。

  埋入式柱脚和外包式柱脚的设计和构造,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春浩,陕吉禄.耗能减震钢结构住宅设计体系初探[J].中国住宅设施,2011,(7):51-53.

  [2]苏国惠.钢结构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228-228,331.

  [3]肖险峰.钢结构住宅设计及比较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09(4):56-57.

【住宅建筑施工特点】相关文章:

多层住宅建筑特点及施工管理论文10-09

住宅建筑施工合同09-06

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论文09-26

建筑施工企业计量工作特点论文10-09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和施工技术分析论文10-08

住宅建筑施工合同范本精编01-31

建筑住宅规划设计10-07

住宅建筑楼梯设计10-07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