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时间:2022-10-05 20:17:14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1】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一员的纳西族文化,则在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纳西族世居于丽江古城,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汉文化平和融入纳西文化,使纳西文化更趋于博大精深,强健明朗。

  本文着眼于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发展变化轨迹,去解读其在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过程中,在民居建筑艺术方面所呈现出不同变化。

  关键词:建筑 文化 纳西族 融合

  民居建筑风格是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与当时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它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当地纳西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彰显自然与人的和谐,纳西丽江古城更是把这种“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的协调性发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人类理想居住环境的典范,其民居建筑特色也显现出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

  纳西族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不算是一个大民族,但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与民居建筑特色算是享誉中外,颇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纳西族建筑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

  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

  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建筑样式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堪称一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西族的建筑风格日趋多元化,但至今在纳西族一些较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现如今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仍然留存这用土块垒起四周,辅以木架,然后覆盖上干草和木板,中设火塘的居住形式。

  这种居住形式我们也可以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房与屋的书写中隐约可见,纳西族自从进入有文字社会发展阶段以后,就基本上告别了这种原始居所,取而代之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木楞房。

  在《丽江府志稿》中就有记:“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

  刳木甑,炊灶其上”。

  可见,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虽然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但其随着社会进步,建筑样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纳西人民在总体框架和设计风格样式等方面仍旧留有传统的印记,但是在房屋的内部装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就是的简陋装饰已经逐渐被现代的装饰材料和手段加以完善,这些古老的建筑也正经受着现代文化的洗礼。

  在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特色中,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丰富的内容,加之独特的秀美的自然环境,逐渐使丽江古城成为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当地居住的纳西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抒写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纳西古城的恬静与安逸的生活氛围,民居建筑的自然的和谐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渗透着纳西族深厚的的文化底蕴与审美倾向。

  二、丽江古城民居特色

  1、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楞及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纳西先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是深入纳西民众的心灵世界的人生观,这在古城居民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古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户户垂杨、家家流水;丽江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着水流而设,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发散发展,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西部有西河,东部有东河,四通八达。

  民居与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它与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不同,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

  在丽江古城的西北部,束河民居建筑就体现这一特点,依山傍水,而民居建筑错落有致,风景及其俊美。

  不仅地域文化如此,丽江古城的文化也蕴藏着深厚底蕴,清代以来,来此任职的汉官们,也相继带来了汉族文化的注入,清代官吏万咸燕在丽江任职长达十七年,仅从文化方面来看,他为丽江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到了明清两代,纳西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建筑思想不断为纳西人所接受吸收,尤其是汉文化的进入,风水说以及儒家思想等影响,使丽江古城建筑风格完全汉化了。

  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纳西民众之间的流传从侧面也反应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念: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界的山脉、地脉、水脉,甚至认为每一棵树木都有神灵的依附,所以不能任意砍伐。

  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是纳西先民从漫长生存的检验中提炼加工而成,渗透到整个民众的心灵世界中,继而也影响到了具体的建筑风格。

  2、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深沉的历史沉淀。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在古城民居建筑中,大多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单坡、歇山等,院落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用配用、夹室等,并为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以及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

  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

  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如古城物有见尺收寸的建筑技术与藏族的碉楼建筑有相似之处,民居中的蛮楼式建筑也有藏式建筑的风格,白族的照壁、木雕、墙基,汉族的福禄寿喜、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这些不同民族风格都融合到了纳西民居建筑中,与纳西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化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结果,在这些兼容了多个民族风格的民居里,诗书礼仪、耕读传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请送往等思想、民族有以软文化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历史意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

  纳西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这在建筑民俗中也可以看出,如受汉文化影响的建筑民俗有:解放以前丽江纳西族的正屋的唐室及厢房不设地板,因为民间有“土生土长,易生易长”之说,认为一个人少了地气就会夭折,易患病。

  大门忌中,偏左为吉,以应“左青龙”之说。

  大门正脊中间最后盖的那块瓦下,放入主人家中一本书、一支笔,以喻此门中会走出识字知书的大人物。

  建新房的民俗也是汉文化的变种。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牧师土司衙门府坐向为坐西朝东,主要是东属五行中的“木”,要受木气。

  而民间老百姓则更多考虑是否向阳、避风。

  有时,主人家流年不顺,以为家门不幸,就请占卜者算卦,重新改变大门的朝坐方向,以求避灾求福。

  纳西族传统的建筑民族与汉文化并行不悖,在大量接受、容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丰富了民族传统建筑民俗。

  如纳西先民普以母为大,故房屋有母房、男房之别,母房为大。

  至今仍有这种说法。

  3、世俗化、自然化是古城特色之三。

  纳西族建筑从整体特色上来看,讲究布局的均衡对称,过渡、衔接的自然、变化。

  首先是一栋房屋的结构来看,房屋的结构讲求楼上与楼下、前后左右的均衡对称。

  纳西族民间房屋间数以单数为主,绝少有双数的,这样以中间为轴,两边为平衡点,显得稳重大方。

  这种对称均衡也体现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两家中间墙壁为中轴线,相互对着中轴而居。

  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如夹河或夹路而对居的民居是随着河道、道路的改变而改变的,随山随水错结庐。

  正房、偏房、墙壁之间也是有个高矮起落,只是这个过渡突出的是自然,有层次,突出其美观性。

  三、结语

  纳西族的建筑风格集中的反应了地方历史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它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正发生着进步的转变,但这些转变中退却不去纳西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大自然的映衬下,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流动的城市空间,使纳西的建筑风格成为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历史名城。

  先民们就是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民居建筑文化。

  丽江古城崇尚自然、高尚率直、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建筑特色,是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与外来文化交流融汇的可贵特质,纳西族的民居建筑样式的存在,不仅为人类民族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现实资料,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纳西族的建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使其得以永久传世,并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面对所剩不多的文化遗存,我们应当尊重本民族文化遗产,珍惜并承担起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民族古文献概览》 (张公瑾主编)

  [2]《陇巴村东巴文化现状调查》 (《丽江文化》 2008年5期)

  [3]《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4]《纳西族东巴教仪式资料汇编》(东巴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2004年)

  [5]《东巴文化艺术》 (东巴文化研究所 编著)

  [6]《走向世界的文化》 (云南大学出版社 编著)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的生态伦理【2】

  摘 要:民居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以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为立足点,结合纳西族民居建筑在房屋选材、构造等方面的特点,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纳西族;民居建筑;特点;生态伦理观

  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古城、白沙、大研镇等地。

  古城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1]。

  它在建造规格、房屋构架、材料选取、位置选择、房屋功能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之处,形成了纳西民居建筑古朴、灵动、雅致的风格特点,并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

  一、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顺应自然,对自然适度开发的理念,植根于纳西民族文化,并体现在纳西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

  纳西族民居在布局、选材以及建筑理念上不仅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今天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相吻合,且在建筑设计上匠心独运。

  纳西族民居在材料选取方面注重就地取材,利用优势资源。

  丽江海拔2400余米,地处云贵高原,具备丰富的土壤资源和森林资源。

  纳西族民居是土木结构楼房,用黄土砌墙。

  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年代,选用土木建房,是对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且用黄土堆砌也避免了大量建筑材料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纳西族民居在房屋建设上不仅考虑到对资源的有效、适度利用,顺应地势建房,还能顺应地方气候建房。

  建筑风水学认为房屋忌讳强风,强风进宅对人体危害较大,而微风进宅必不可少。

  针对这一特点,纳西民居通常选择下风口建房,一般前房地势低矮,后房地势较高,能起到防风作用。

  在常年风流量较大的地段多采用外形灵活、小巧、防风效果较好的“闷楼”,闷楼是人们顺应气候的选择;照壁是纳西族民居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多数照壁建在东面,低矮的照壁能让阳光更好地照进院子。

  同时,照壁也能吸收阳光,太阳落山后,照壁还能保存阳光的余热。

  有的照壁的坐向并不固定,而是顺应地势而建,表现出纳西族民居建筑对地貌和气候的顺应。

  二、崇尚朴素美的生态伦理观

  纳西族热爱自然,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返璞归真的朴素美。

  纳西族注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它所追求的并非奢靡、浪费的享受和过多华丽雕琢的美,而是一种宜时、宜景的朴素、粗犷、真率的自然美。

  这也反映在纳西族的建筑文化中。

  纳西族民居的隔扇上有雕花,雕花内容多以人物、民族图腾、动物、花鸟等图案为主,雕工简单,雕花总体不着彩色,只是刷上清光漆提亮颜色,也比较简单;朴素还体现在纳西族对房屋颜色的选取上。

  纳西族的房屋颜色多以黑白两色为主,有的房屋完全不着色,整栋房子能看出泥土砌墙的土木结构外形,没有任何的装饰。

  纳西民居建筑的墙面主要以灰色和白色粉刷,展现出素雅、单一的色调,体现了朴素的审美取向;在纳西族最为常见的“三坊一照壁”的房屋型式中,“照壁”是三坊之外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然而墙面也没有过多的纹饰刻画,没有华丽的色彩,装饰简单低调,色调以黑、白色为主;有的民居直接用石灰涂抹墙体,风格素雅、古朴,体现出纳西族追求原始、粗犷的自然美和崇尚简朴,低调的审美观。

  三、敬畏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

  近代工业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被破坏。

  泥石流、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这之后,人们开始自我反思,呼吁保护环境,然而收效不如预期。

  究其原因,这与人们对自然缺乏关爱,敬畏之情的缺失有莫大的关系。

  而纳西族对自然的敬畏心理,无形中规约人们的行为,形成纳西族友好、热情,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怀。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也能折射出这种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有很多的房屋装饰,每一种装饰物均有寓意。

  在纳西族的房屋上有一个吉祥物“瓦猫”,瓦猫用泥土烧制而成,安置在自家正房的大门或正堂屋顶,瓦猫张口对外,颇像老虎,有招财、镇宅、辟邪、安居之意。

  “正房屋脊正中置一只瓦制狮子,叫小狮。头像外、屁股朝里。瓦狮不是图腾,是精神寄托。”[2]瓦狮里也寄托了“辟邪”、“招财进宝”的愿望。

  纳西族素有崇拜虎、豹、狗等动物的习俗。

  除夕年夜饭也有先喂狗,家人再吃的习俗。

  因为纳西人认为狗从天上给人类带回了粮食,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有的在正大门顶安置“瓦犬”,有镇宅安居之意。

  “瓦猫”、、“瓦狮”、“瓦犬”等房屋装饰除了表示吉祥的意义,也蕴含着纳西民族对不可知世界的敬畏,这种敬畏心理一直影响着民族信仰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能够自觉地规约人们的心理、行为。

  从生命崇拜到尊重所有生命,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崇尚朴素、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民族心理中一直有一种深厚的生态伦理理念,将能为生态伦理观的重塑提供典范。

  注释:

  [1]杨杰宏、: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第121页。

  [2]木庚锡:纳西族传统民居[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第102页。

  参考文献:

  [1]杨杰宏,: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庄子:庄子[M].崇贤书院翻译,合肥:黄山书社,2015。

  [3]周荣新,朱永贵:文化丽江[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4] w海彤:浅析纳西族建筑的形式与特点[J].建筑艺术,2014,

  纳西族东巴舞的艺术【3】

  摘 要:如今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作为云南其中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传承文化,其中东巴文化便是纳西族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东巴舞源于古纳西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它是纳西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谱写了纳西族的兴衰,有着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同样也是纳西族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是纳西族传统古典乐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风格,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文化魅力。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它完整的继承下来,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东巴舞;纳西族;民族;艺术;文化

  一、东巴舞起源

  东巴舞作为一种原始的祭祀性舞蹈,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它源自古代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不少动作是模拟各种动物,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发展至今,有了悠久的历史。

  1.宗教信仰

  古远古时期的东巴教是一种信仰“神”的原始巫教,他们把风、山、水等自然现象均视为神的作为,凡家中遇疾病、婚丧、节日等重大事件都要请东巴念经做法,古纳西族主要信奉的便是东巴教,而东巴舞则是各种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当时的东巴舞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舞蹈,更是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

  其中东巴指的是一种巫师,能够沟通人与神,东巴舞蹈则是为了娱神、镇魔,从而消灾、驱邪。

  在东巴教大多数的祭祀活动中都要跳东巴舞。

  2.民俗文化

  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东巴舞是在古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诞生的,体现了民族性,展现了纳西族原始的美。

  东巴舞在受到外来宗教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民间舞蹈的影响,使之具有了民间性。

  纳西族周围居住着众多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中,各民族间个文化上不断交融,东巴舞也受到了各个民族舞蹈的影响,在各个民族的舞蹈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并加以吸收,来丰富东巴舞的舞蹈风格。

  而东巴舞风格形式的多元化,便是由此而来。

  二、东巴舞的内容和表演形式

  东巴舞的种类繁多,舞蹈动作丰富,造型生动独特,或风格纯朴,或矫捷,或生活气息浓郁。

  纳西族民间相传的东巴舞就大约有300多种,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分为: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等五种类型。

  1.神舞

  神舞,是表现东巴教主东巴什罗及其他崇敬之神的法力及神威。

  主要是用舞蹈的方式讲述了人与神的相关事迹,从而在人们心中树立下神法力超凡、无所不能的威猛形象,如恒依威德舞、恒迪窝盘舞、恒依格空舞、东巴什罗舞、拉姆舞、朗究敬究舞、端格优麻舞、佐体优麻舞、格趁称补舞等。

  2.鸟兽虫舞

  鸟兽虫舞是一种建立在动物崇拜上的舞蹈,这一类舞蹈主要有大鹏舞、青龙舞、孔雀舞、白鹤舞、白马舞、白羊舞、牦牛舞、牛舞、赤虎舞、大象舞、白狮舞、金蛙舞等。

  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纳西族固有的舞蹈,如鹿、牦牛、麒麟等是纳西族的吉祥崇拜物,舞蹈与纳西族古代的某些传说及诗歌相吻合,鹿、牦牛、麒麟等都是传说中神的坐骑。

  另一部分是由外地传入的,如狮子、凤、龙等。

  经过本地民族接受与本民族舞蹈相融合,已有了纳西族特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

  3.器物舞

  东巴有特定的服饰和法器,头上戴着五佛冠,脖子上挂着佛珠,身穿系有彩带的法衣,云头鞋,手里拿着板铃、板鼓、法锣、法杖或者神刀、弓箭等法器进行祭祀活动。

  东巴舞蹈大多是使用乐器和法器用作祭祀的道具。

  4.战争舞

  战争舞,又名武舞、胜利舞,纳西语中称为“高蹉”。

  看名字就知道舞蹈源于古代战士出征时的鼓动士气和庆祝凯旋而归的乐舞。

  如刀舞与叉舞,开始时,由东巴手执单刀、双刀或叉矛而跳舞,继而再上场一人或多人互相开打,掷刀甩刀,飞矛投叉,呐喊窜跃,表现神鬼斗的内容,把古代战争激烈的打斗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5.踢脚舞

  踢脚舞即是两人面对面踢跳,转身背对背蹬脚为特征的东巴舞蹈,是最接近纳西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也是其中最易学的一种。

  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没有乐器伴奏,人数、地点和场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

  三、东巴舞的现状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结构动态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现实的某些原因,很多文化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东巴舞蹈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如今的丽江正处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面对大量外来人口和文化的涌入,近几年来东巴舞经过改革、提炼和加工,摒弃了迷信的部分,作为舞台节目表演,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

  传统艺术形式固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东巴舞作为传统的古老艺术文化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纳西人不断的接触外来的事物,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去学习东巴舞蹈,而现在学习东巴舞蹈的人,大多都是用东巴舞蹈以表演的形式从中获得利益,在这些表演中已经看不到了东巴舞蹈的真正意义,很少有人会去释读真正的东巴舞蹈文化。

  东巴舞是纳西族文化中的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艺术文化的精髓之一。

  同样东巴舞作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受到了中外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如今对东巴舞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和纳西族人,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写下了这篇关于纳西族东巴舞的论文。

  我认为,舞蹈强调着民族的“形式”“风格”和“特色”,只有包含了纯正的民族性才能被当地的人们所接受,了解和喜欢。

  东巴舞是由古纳西族自行创造、传承与发展的舞蹈,既能反映出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又能够随着当地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是纳西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瑰宝。

  参考文献:

  [1]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杨福泉 .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冯莉.纳西族东巴舞仪的文化阐释.民间文化论坛,2005

  [4]木丽春.纳西族原始祭祀文化与东巴舞源流.民族艺术研究,1991

  [5]赵世红 和品正.东巴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山西古代民居的建筑艺术10-05

《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案10-12

各具特色的民居优秀教案10-1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优秀08-15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PPT下载11-11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论文10-12

探析沅陵县东北部民居的建筑特色论文10-08

豫西窑洞民居10-07

建筑艺术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