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基础教育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 ≈ 240(元)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 × 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 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 8=16(元)16元>10元30× 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 8,把29看作30,30× 8=240,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名字怎么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过信吗?(拿出已经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2)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的邮政编码。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 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有关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析法思路的特点,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食堂原有350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100千克,第二天吃了13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订正时,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变式练习
1、第97页第4题
(1)学生齐读
(2)学生列式解答
(3)思考:第(2)小题中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集体订正时,同桌互相交流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3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37棵,还剩多少棵没栽?
(2)同学们要栽54棵树,第一天栽了18棵,第二天栽19棵,还剩多少棵?
(3)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2天,每天栽18棵,还剩多少棵?
⒈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答
⒉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⒊比较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97页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讨论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98页第6题
(1)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列式解答
(3)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三、作业:
第98页(7)、(8)。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1、文字题。
(1)学生自己读题。
(2)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
(3)同桌交换批改。
2、应用题。(练习二十一的第10、11题。)
(1)分组读题,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
(2)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3、先补充问题,再列式解答。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学生填空。
3、出示表格图。
4、在书上填空。
5、小组讨论。
1、学生自己读题。
2、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3、小组讨论。
4、列式解答。
5、集体订正。
应用
训练
课堂
作业
(1)同学们,你们根据条件,能填什么问题?
(2)同学们,自己选择1、2个列式解答。
(3)公布答案。
4、思考题。
(1)小组讨论,小猴子原来一共有多少只。
(2)同学们独立完成。
在1号本上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4、12、13题。
1、指名回答。
2、学生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4、小组讨论。
5、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板书设计:
练习二十一
84÷7=1278÷6=13
56÷2=2860÷415
51÷3=1799÷9=11
240÷8=30700÷5=140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与计算起来铺垫的作用。本单元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之间的练习,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面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数学思考方面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解决问题方面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安排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课前三分钟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72 31 75 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4=69
(1)35+30=65 65+4=69
(2)30+30=60 5+4=9 60+9=69
(3)30+34=64 64+5=69
课后反思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16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17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小黑板出示:14×10;20×21;40×12;80×30。
二、笔算,小黑板出示:34×54;67×19;40×87。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出示: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18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21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三年级数学教案22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23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24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2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2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27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28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2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与圆相离;
(2)当时,圆与圆外切;
(3)当时,圆与圆相交;
(4)当时,圆与圆内切;
(5)当时,圆与圆内含;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回顾知识点时,可互相交流.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发现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30
学习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讨论:0÷0=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840÷7=296÷4=835÷5=
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31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数学教案32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或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断,引出课题: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钟更小的单位:秒。
二、新课学习
1.认识钞针
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我们首先要认识的是钟表中的秒针。在一些钟表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就是秒针。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认识1秒、几秒
钟面上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思考:走3小格是()秒,走5秒要走()小格,走10秒要走()小格。
3.认识大格与小格的关系
讨论:1大格里有()个小格,30小格里有()个大格,1圈里有()个大格,()个小格。
4.认识秒和分的关系
思考:秒针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1分=()秒。
5.1秒钟的价值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每秒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6.体会1分钟(60秒)能做什么?
(1)播放1分钟精彩动画片。
(2)1分钟数学竞赛,体会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3)1分钟律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7.知识应用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巩固练习
填空
(1)1分钟=()秒
(2)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35()。
(3)小明系好红领巾大约需20()。
(4)我们一天睡眠的时间应达9()。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来自网!,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
三年级数学教案33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厘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34
教学内容:p.109~112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283÷4408÷4
32×3040×2740×30
(2)900÷3545÷523×20
50×8025×24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35
教学内容:第36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理解与表内除法相应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和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等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divide;424divide;212divide;3
2.填空。
210里面有()个十,
1200里面有()个百。
12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个十。
二、教学新课。
1.教学120divide;3。
(1)学生摆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想?
(2)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3)说一说120divide;3你是怎样想的?
(4)口算。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4)出示1200divide;3。
说一说,1200divide;3口算要怎样想?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算出得数。
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36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2.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3.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板演
从高位到低位依次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如果那一位计算之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以一位数,直到除到最后。
(3)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4)笔算的结果对吗?比较估算与精算
(5)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
5.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找学生板演。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平均每小时运行多少千米?
888÷6=148(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运行148千米。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37
教学内容:复习第13-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笔算,进一步提高除法笔算的能力。
2.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提高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提高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计算
⒈笔算
456÷68403÷8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提问:笔算除法要怎样算?遇到什么情况在商里要写0?
⒉文字题
①把12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②36里有多少个3?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算式。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二、综合练习
⒈第15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第一道是用除法,第二道题用乘法?
指出:如果知道两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的几倍,用除法算;如果已知一个数量和另一个数量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量,用乘法算。
⒉第16题
指名口头补条件,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
⒊第17题
让学生解答前两个问题。
小组讨论能解答哪些问题,然后口答问题并列式。
三、课堂作业
复习第13、1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38
教案:年、月、日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和乐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1993年到20xx年的年历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 引出新知
1、欣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好吗?会的同学可以跟到一起唱。(媒体播放《生日歌》,师生共同欣赏)
2、提问激趣
⑴、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年、月、日)
⑵、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
[评析:欣赏熟悉的歌曲,说说自己的生日,即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设疑揭题
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个同学们的年龄和过的生日的个数是一样。但是有个同学却说:(媒体播放)“哈哈,我今年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相信学完之后就会更加明白。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巧妙引用“过生日”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
二、观察 探索新知
1、认识年历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表(年历表为1993年至20xx年各年的,每一小组是不同年份的一张),教师介绍年历表:
醒目的大字,表示的是这张年历的年份。
年份下面的每一小块表示的是这一年中的每一个月。
每个月中,记载着这一个月的每一天。
想想做做:
1、我们小组观察的是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2、观察年历表。学生四人一组,共同合作,认真观察年历表,然后完成年历表下面的的“想想做做”。
[评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交流 整理新知
1、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选取分别代表平年、闰年的小组在实物操作台中展示观察结果。
2、整理板书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并板书。
[评析: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认知体系的构建,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3、区分大小月
⑴、(结合板书)看着我们的观察结果,你想说些什么?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人们通常把31天的月叫大月,把30天的月叫小月,把2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教师接着上述板书在对应位置板书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⑶、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儿童节”,用铅笔把它圈起来,并说说“儿童节”所在的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⑷、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各自的生日,用铅笔圈起来,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小月。
[评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新的知识点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生日的查找,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年历表中有着丰富的数学。]
4、判断平闰年
⑴、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年有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⑵、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出“根据2月份的天数,如果2月份是28天,这一年就是平年。2月份是29天,这一年就是闰年”时,教师继续问:如果我们手中没有年历表,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课本82页,自学中间一段话,并把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通常每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
⑷、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xx年 1996年
1998年 1900年
⑸、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当学生回答到1900年,意见出现分歧时,再次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评析:从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到自学理解、应用判断,再到深入学习、统一认识,不仅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教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讨论 深化新知
1、熟记大小月。
教师提问:月有大小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
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说出自己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的方法。
[评析: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计算全年天数。
要求学生计算出全年天数。
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讨论怎样计算更简便。
明确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评析:计算全年天数、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避免了机械的记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优化。]
五、应用 拓展新知
1、填空
⑴、一年有个月,31天的月有月,30天的有月。
⑵、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
⑶、今年的一、二月一共有天。
⑷、去年的二月有天,全年共有天。
2、判断
⑴、每年都是366天。
⑵、20xx年是闰年。
⑶、一年里有连续三个月是大月。
⑷、4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3、讨论
我今年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既提高学生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首尾照应,让学生感悟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总结 梳理新知
1、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束全课。
[评析: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新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系统化。]
[总评:整节课堂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使新课程体系走进完美状态。]
三年级数学教案3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40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数学教案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4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43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44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教案4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46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47
教学内容:
P72-73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152×4的.得数吗?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根据刚才的演算,在列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另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时,怎样表示从十位向百位进位?积的百位为什么要写6、
2、提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1)谈话:这时,小华的同学大生也在骑车往体育馆赶来,他也是赶来观看体育比赛的,你看他是怎么去的?
(2)出示情境图: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行248米,大生家离体育馆有多远?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4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4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5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 ),12个十是( ),12个百是( ).
(2)40是( )个十,800是( )个百.
(3) 表示( ),结果得( ).
3.师列式 ,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 , .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 读作( )乘( ),想:( )个( )乘7是( )个( ),是( ).
(2)3乘600得( )个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探究活动
放爆竹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教师将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或指名说出得数.
2.全班同学做裁判,答对了就发出“叮、嘡——”的爆竹声,答错了就发出“喇”的声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邮递员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成信箱模样,前后两面都标上数字即算式的结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写着一些算式.
活动过程
1.请4至6名同学到前边,每人手里拿一个信箱.其它同学每人各拿一封或几封信.
2.游戏开始,学生找算式所对应的得数投入收信箱,双方互查互动.
3.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加以点拨,指导他们讨论,辨析,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7-23
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精选16篇)01-16
《口算除法》三年级的数学教案(通用9篇)10-25
2022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2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初中数学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