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力的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测力计的各个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技能目标:经历测力计产生,改良的过程。科学规范地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科学地使用测力计。
教学准备:
小组(橡皮筋,回形针、硬纸板,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顾前一天傍晚教师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力的了解几乎没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说一说,看看学生的了解情况。
二、猜一猜,说说理由
1、出示铃铛、卷尺。
2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说说你判断的理由。(预设学生会根据大小,材质等进行猜测。)
三、想一想,小组之间比一比
1、前面我们对铃铛和卷尺的重力进行了猜测,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大致地比较出来吗?
教师展台出示橡皮筋,回形针。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这两个实验材料比较出这两个物体哪个产生的重力更大。
3、学生汇报测量比较的方法。(预设:将物体挂在回形针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进行比较)
四、做一做,我们的工具更好了吗
1、前面的装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铃铛和卷尺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但总觉得有缺陷,能比较出来但不够准确。
2、如果让我们制作一个能比较准确测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个工具进行改良?(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3、汇报交流改良的建议(预设:需要刻度比较,安装提环方便测量等)
4、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改良简易测力计的活动。并画出你们小组的测力计。
5、展台交流各组的测力计,提出意见。
五、认一认,实验室里的测力计。
1、教师出示实验室的测力计,PPT出示弹簧测力计各个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2、对比自己设计的测力计,进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测测身边的物体产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
2、测一测身边的物体所产生的重力。(PPT出示测量要求,完成实验记录单表格3的填写)
3、交流测量结果。
七、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学反思:
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基于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本课是科学工具的教学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工具,学生可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较好地掌握测力计的使用,但教学失去了深度。每一种工具的出现,肯定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经过人们不断地尝试和改良才最终形成的。基于如此,本课的科学核心概念目标定为:学生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良完善的过程。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基于科学的核心概念本课设计了猜测“两个物体重力大小”、“想办法比较重力大小”、“设计改良我们的测力计”等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具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测力计又安排了“认识实验室测力计”和“利用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体两个活动”。
上完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1、实验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入时运用的铃铛和卷尺并没有一直沿用到往后的教学环节中,以至于学生对于往后的设计测力计的活动感觉茫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节,环节之间的跳跃感太明显。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被打断。
2、对于测力计的设计改良活动不够深入:本课中当学生设计完成具有大刻度的测力计以后,我就将课堂教学转入实验室的测力计认识和使用上。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个重力界于两个大刻度之间的物体。激发矛盾,再次让学生引发思考,进一步改良。将自己设计的测力计贯穿于整节课堂,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将进一步的得到发展和提升。
3、课堂细节处理不够:教师的语言组织不够简练、科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有待提高,当学生的表现优异时缺乏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导致整节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4、实验记录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本课中我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单,分成三个表格。第一个写建议和改良的措施;第二是画设计图;第三是记录身边物体的重力。实验记录单是能够很好地记录下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但本节课中,记录单可有可无,学生对记录单的填写不知所措,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很多学生的记录单是空白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老师的指导不够细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记录单的本身设计可能在存在着问题。
总之,一节课下来问题多多,感受颇多。也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科学课堂或许会有更多的精彩。
力的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力 重力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
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
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思路方法目标〗
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
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
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
㈢教具
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
㈣教学过程()
⒈讨论引入
师:请阅读p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
(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
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
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
⑵力的图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演示】木块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
②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
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①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②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阅读p 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
⑸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 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㈤巩固练习
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
㈥作业
⒈复习课本内容p1— p5
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
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
力的教案 篇3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力的教案 篇4
1、一束带电粒子沿着水平方向平行地飞过静止的小磁针的正上方,这时小磁针的南极向西偏转,则这束带电粒子可能是:( )
A、由北向南飞行的正离子束 B、由南向北飞行的正离子束
C、由北向南飞行的负离子束 D、由南向北飞行的负离子束
2、具有相同速度的质子、氘核和粒子垂直飞入同一匀强磁场中,则:( )
A、它们的动能之比是1:2:4,轨道半径之比是1:2:2
B、它们的向心力大小之比是1:1:2,回转周期之比是1:2:4
C、磁感应强度增大,则这些粒子所受的洛仑兹力增大,动能也将增大
D、磁感应强度增大,它们轨道半径减小,周期也变小
3、如图,与纸面垂直的平面AA'的上、下两侧分别为磁感应强度为B和2B的匀强磁场,其方向均垂直于纸面向外,假设最初有带电量+q的粒子以速度V处下而上垂直射达界面AA'某处,则应:( )
A、此粒子将反复穿过界面,其轨迹为半径不等的一系列半圆
B、该粒子的运动周期为
C、粒子每一个周期沿AA'方向有一段位移,其大小为粒子在下方磁场内圆轨道的半径
D、一个周期内粒子沿AA'方向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4、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一段径迹如图,径迹上的每一小段都可近似看作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则可知:( )
A、粒子方向从a到b,带正电 B、粒子从b到a,带正电
C、粒子从b 到a,带负电 D、粒子从b到a,带负电
5、两条平行直线MM'与NN'之间,有一匀强磁场,两个同种带电粒子以不同的速率V1及V2分别从O点沿OX轴正方向射入,当速率为V1的粒子到达a点时,其方向与NN'垂直, 当速率为V2的粒子到达b点时,其方向与NN'成60角,设两粒子从O到达a点及b点的时间分 别为t1和t2,则有: ( )
A、t1:t2=3:2;V1:V2=1:2 B、t1:t2=3:1;V1:V2=1:
C、t1:t2=2:1;V1:V2=1: D、t1:t2=3:2;V1:V2=1:
6、两个粒子带电量相等,在同一磁场中只受磁场力作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
A、若速率相等,则半径必相等 B、若质量相等,则周期必相等
C、若动量大小相等,则半径必相等 D、若动能相等,则周期必相等
7、 如图所示不同元素的二价离子经加速后竖直向下射入由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组成的粒子速度选择器,恰好都能沿直线穿过,然后垂直于磁感线进入速度选择器下方另一个匀强磁场,偏转半周后分别打在荧屏上的M、N两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这两种二价离子一定都是负离子
B.速度选择器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C.打在M、N两点的离子的质量之比为OM:ON
D.打在M、N两点的离子在下面的磁场中经历的时间相等
8、质谱仪是一种测定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如图所示.离子源S产生的带电量为q的某种正离子,离子产生出来时速度很小,可以看做是静止的.离子产生出来后经过电压U加速后形成离子束流,然后垂直于磁场方向、进人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沿着半圆周运动而达到记录它的照相底片P上.实验测得:它在P上的位置到入口处a的距离为l,离子束流的电流强度为I.回答下列问题:
(1)t秒内能射到照相底片P上的离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
(2)单位时间穿过入口处S1离子束流的能量为__________
(3)试证明这种离子的质量为m=qB2a2/8U
9、如图所示为一回旋加速器的示意图,已知 D形盒的半径为R,中心O处放有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正离子源,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求:
(l)加在D形盒间的高频电源的频率。
(2)离子加速后的最大能量;
(3)离子在第n次通过窄缝前后的速度和半径之比。
10、带电量为+q的粒子,由静止经一电场加速,而进入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的匀强磁场,从匀强磁场穿出后打在屏上的P点,已知PD:OD= :1,匀强磁场电压为U,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粒子的质量为多大?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力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知道轮子会滚动,能省力。
2. 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 乐意参加探索活动,并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的'各种东西。
2. 幼儿每人带一个有轮子的玩具。
3. 书、小推车;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和小斜坡;ppt。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具,激发兴趣。
你发现了什么?
二、 玩玩具,观察轮子。
1.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教师小结。
4.实验验证:用圆的做轮子最合适。
三、玩游戏。
1.搬书游戏。
2.交流:用手搬和用小推车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原来用手搬很费力,用小推车很省力。
四、经验拓展。
引导幼儿讲述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力的教案02-10
物理摩擦力教案02-23
【精华】力的教案(通用8篇)11-07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03-16
幼儿园关于力的教案优秀12-22
关于力的教案范文汇编5篇04-05
有关力的教案模板锦集10篇10-28
精选力的教案范文集锦七篇10-24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