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学教案1
来源:天地一沙鸥
研讨课一
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
曾宣伟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教研室
把《风筝》看成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文本,是鲁迅还是老舍也还是朱自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本”,一个特定的文学作品。作品通过语言建立了一个“意义和情感场”,不同的人在这个“意义和情感场”里会引发出各自相通、相异的体验。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架构起一座沟通学生原初经验和文本经验的桥梁。
一、教学准备
1.课前请几位学生各自回忆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尽可能写出当时的事情经过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件事过去多少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你的“悔意”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悔意”?请尽可能写出现在回想时的心理状态。
2.教师和这几位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对所准备文章作出修改。
3.教师自己准备一则“童年的故事”的演讲片断。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教师讲一件童年的往事,并突出现在回想起往事的情感。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即兴交流自己小时候的类似故事。
2.请课前准备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作品。
3.教师和学生交流,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一:
童年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
当时故事发生的原因:
当时情景描述(简要):
当时你的心理状态(想法):
经过年后,你忆起这件事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对你以后的生活启示是什么?
4.以自由速度默读课文,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二:
《风筝》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当时故事发生的原因:
当时情景描述(简要):
当时“我”心理状态(想法)(课文如果没有请补充):
经过年后,“我”忆起这件事时,情感是怎样的?哪些语句明显体现了这种情感?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想到两种补救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5.朗读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断。
6.讨论《风筝》这则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三、课外作业
以黑板上的列式和要求,写一则“悔”的故事。200字以上。
研讨课二
体验鲁迅的“民族魂”
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于博
七至九年级教材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是这些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似乎是被割裂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成“鲁迅”的作品来教,而只是当作“应试阅读技能”的训练材料。体验鲁迅之精神,必需把《风筝》作为“鲁迅”的作品来教;而要感受和理解鲁迅的精神,仅靠《风筝》这一个文本也是不够的,必需借助于背景材料,必需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
一、教学设计
1.以一首小诗导入
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先贤和哲人以书面的形式/伸出温暖有力的手/穿越千年时空,与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掷地有声的文字/被诠释成简单明了的叮咛//珍重啊,此去经年/请走好你的每一步/在漫漫的生命之旅/你是唯一的舵手//
2.整体呈现问题
问题一:阅读全文,说说鲁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件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鲁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
3.问题解决与探究
(1)先说鲁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这能够在文章中找到)。
(2)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大致答案:小时候的小兄弟是纯朴善良聪明的,可同样小时候鲁迅的做法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却是粗暴的、冷酷的、不近人情的、冷漠的、受封建传统影响的等等。)
追问一: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
追问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传统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
(3)带着追问的两个问题,阅读王晓明著《鲁迅传》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材料略)。
由于内容较长,我把第一章节“幸运儿”的内容由老师讲述,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活泼调皮善良喜欢童话热爱幻想的幸运儿后来是什么令他发生改变的。
阅读“天塌了下来”这一部分。最后形成这样的认识,客观环境与命运的改变迫使作为长孙长子的鲁迅不能像同龄的我们一样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承担起家庭重任的他希望弟弟能够有出息。
(4)学生对成年以后两兄弟的看法归纳为: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
教师讲解进一步明确,鲁迅不因小时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宽恕自己,深沉诚挚的道歉正是鲁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而小兄弟作为中国当时的“大多数”,童年时正当的放风筝的行为被鲁迅如此的破坏掉了,他却能全然的忘记,也表明了被虐杀者的麻木,鲁迅对此是深深悲哀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的。这个意思也可以在《风筝》的结尾部分看出:当小弟弟对当年的事情全然忘却的时候,鲁迅没有庆幸而是感到一片肃杀。
4.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
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也同样重要。
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积习和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对于现在的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由《风筝》延伸到《一件小事》,有助于学生把阅读的感受重点放在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
二、作业
以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话为话题,利用这些文章和资料写一则短文。
研讨课三
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陈洁
鉴赏作品要有鉴赏的知识,没有“阅读的知识”的“阅读”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鉴赏文学作品很重要的知识。诗用“意象”表情言志,一些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物象如“柳”“莲”“杜鹃”“长亭”“雁”“寒蝉”等是解读诗歌的关键词。小说和散文中的很多事物(物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也可说是隐喻意义。鲁迅的作品象征意义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无视这种“象征”,那么阅读教学就是缺少了两件东西:一是鉴赏的方法和知识;一是解读特定作品的精神钥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花语游戏——移情于物
设计说明:以“花语游戏”导入,其目的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花语”一词离学生并不遥远,而且部分学生还熟知各种“花语”。而花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它的意义只是人们的主观赋予。这样的导入就可以把抽象的“象征”具体化,让学生感觉“象征”其实一点也不难,消除恐惧心理。同时,从具体到抽象也有利于后面指导学生对“象征”的概念理解。
二知识铺垫
1.解读古今诗文中出现的“月亮”的象征意义。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代表我的心;……
说明:以上列举的诗文中出现的“月亮”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的意义,之所以能够代表“思念”、“爱情”、“团圆”等意义,只是人们的主观赋予。
设计说明:“月亮”是人们较常用的象征意象,出现在许多的诗文作品中,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事物的象征意义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赋予。像“月亮”,由于人们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同,就可以在它的身上赋予多种内涵,即“一种事物可以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
2.解读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象征意义。
说明:作者在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日常事物,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这些事物本身是不具备“乡愁”这一内涵的,这也只是人们的主观赋予。
设计说明:《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抒写思乡之情的诗,诗中所借助的抒情意象也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一眼就能找出。在前一环节对“月亮”的象征意义的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解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明白“一种情感也是可以借助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
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说学生对象征这一抽象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可感知的认识,思维中已经有了一个铺垫。因此,指导学生来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概述文本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少年时的一段回忆,以及成年后由这段回忆引起的深深的忏悔。
设计说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一句话的概述是想让学生真实地说出阅读的原初体验。
2.运用“少年时,风筝是”的句式说一说“风筝”在“我”的回忆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从弟弟的角度,也可以从“我”的角度)。
设计说明:当我们来解读“风筝”的象征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文本中,在不同的时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学生可以根据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句式,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规范,也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一个铺垫。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将其组合成一节小诗:
示例:
风筝是什么?
是少年时的呵斥责备的眼神
支离破碎的哭泣
在故乡的竹院尘封的小屋
4.快速阅读“成年后的忏悔”部分,解读“风筝”在“我”的忏悔中的象征意义,试一试完成一节小诗。
示例:
风筝是什么?
是成年后的自责深深的忏悔
心永远地沉重
在异地的空中肃杀的严冬
设计说明:之所以指导学生将各自的表达组合成一首小诗,是因为散文与诗有相通之处,散文选择的象征事物往往也可以成为诗歌中的意象。同时,上一环节中对于表达句式的规范,也有利与诗节的形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我想要形成一首诗应该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做对学生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也是有帮助的。
5.根据自己对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完成自己创作的小诗,并且相互展示自己的创作。
四、象征文章的主题阅读
1.思考学过的前四个单元的课文,寻找有“象征”意义的课文。
2.教师选择明显带有象征意义的文章你学生阅读,鲁迅《药》,小小说《门的悬念》散文:郑振铎《海燕》高尔基《海燕》、《阳光地带》。古诗陆游《咏梅》李纲《病牛》
设计说明:通过用同一手法创作的文章的阅读,是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以强化学生对“象征”的理解,为以后建立象征更理性的认识打下基础。
五、拓展迁移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风筝。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风筝又是什么呢?试一试,运用诗的语言来解读一下你心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
示例:
风筝是什么?
是池塘边榕树下知了的夏天
忘却未做的功课
童话般的夜晚
数着满天的星星
风筝是什么?
是操场上马路边白云的世界
抛开父母的唠叨
畅阔的自由空间
响起欢快的歌铃
研讨课四
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
杭州市采荷中学何祎
这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要深入的理解文意本不是件易事。这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入手,训练他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训练要点是:(1)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领会文章的主题。(2)培养学生阅读时必须从文章中找依据的能力。课堂教学由一系列问题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技能的训练。全文用几个大问题总领,回答时教师将较难的大问题化简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在回答了小问题之后,再将小问题的答案汇总组织成大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影《虎兄虎弟》的一个片段。透过这组电影镜头,你从这两只老虎的眼神、动作、回忆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是一对老虎兄弟,分隔多年后又在斗兽场上重逢,在搏斗中回忆起了以前熟悉的眼神,彼此相认并重新开始了儿时的游戏,陷入了由血缘所联系起来的浓浓亲情中。)电影导演通过这些电影镜头表达了他的想法,那么一个作家又是如何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呢?(通过“文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名作家的文章——《风筝》,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抓住记叙的要素
速读课文,针对记叙的要素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读完后请合上书,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看谁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最强。
●文章的作者是谁?原名叫什么?
●文章写于哪一年?
●文章叙述的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展开?(风筝)
●文章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有多长?
●文中涉及到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三细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文章主题
1、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知道,文章是发生在一对兄弟间的事,他们因为“风筝”而产生了冲突,那么他们各自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并用文中语句来解释)
〖建议回答的句式〗“我从文中……这句话中看出我(弟弟)是……”
小兄弟:最喜欢风筝、渴望得到风筝(呆看出神、惊呼、跳跃、拾枯竹在杂物堆“苦心孤诣”偷做风筝)
我:不爱、嫌恶、以为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可鄙、笑柄、不许放、愤怒、“抓断、掷、踏扁”弄破弟弟将要完工的风筝行为粗暴、弟弟被我发现时的惊慌失色也从侧面说明我的态度)
〖齐读三、四小节〗我不仅自己不爱,还要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弟弟身上,行为极其粗暴,读时体会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情。
〖追问〗刚才讲到写文章时和当年这件事时隔二十年,他们俩的态度一直是这样的吗?
现在的我:送、赞、劝、一起放
现在的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有过这样的事吗?”)
〖小结〗对待“风筝”,小兄弟从当年的那么喜爱到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从当年的不爱、嫌恶到现在的赞成、鼓励,各自的态度都有变化。
2、为什么弟弟忘记了这件事而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并且前后态度发生了这么大变化?
因为我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钩起了我的回忆,知道当年做错了。
〖追问〗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突然知道了自己当年的错,心情非常沉重。(请找出描写现在“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心沉重到像要坠入无底深渊,当然是非常难过的,“我”意识到这件事对小兄弟伤害很深,“我”抑制了他的天性——玩,这简直是“精神虐杀”,出于对弟弟的疼爱,“我”感到深深的内疚,觉得太对不起当年年幼的弟弟了,现在我的难过就是对我的惩罚,所以说“不幸”。
〖追问〗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是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吗?
从自身出发,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
回到文中的弟弟,可能是真的不记得了,因为当年事后他马上理解了哥哥的行为,知道哥哥是为自己好,要自己读书上进,怕自己没出息才这么做的,所以没放在心上;也可能是现在对哥哥的一种安慰,让哥哥不要再为这件事伤心难过了。
〖追问〗对文中的“我”而言,“这样”(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好吗?
“我”想对当年的错误行为补过,但因为年纪都大了,不可能再放风筝,而现在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更断绝了我乞求原谅的补过机会,让我得不到宽恕,这比骂“我”、恨“我”来的都要可怕,也让我的心更加“沉重”。②又给“不幸”增加了一层深意。人生当中有许多事是发生了之后不能再补救的,只能永远留下遗憾,这也是人生的“不幸”,所以应该及时的把握住现在。
〖追问〗我到今天对这件事印象还那么深刻说明了什么?(各抒己见)
A.我很爱弟弟,为自己做的错事深深的自责、内疚,是浓浓手足之情的表现。
B.我是个有很强自我反省意识的人,有了错误就一定要指出并改正。
C.我对儿童的教育非常重视,意识到“剥夺儿童玩的权利”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当时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进。
D.我对自己逝去的童年的追忆。可能他自己小时候也错过了许多,现在想来更加可惜。
〖小结〗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问题,一下子很难回答,可以把它转化成几个小问题一个个解答,然后总结归纳,这样才会回答完整。
四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能深入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只要你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定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全面完整的领会文章的主题。今天我们就做的很好,希望以后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所有的文章。
研讨课五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汪湖英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跃然纸上。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下列一些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鲁迅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格精神的评价的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
【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作品所表现人格精神的评论
№1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2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盲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3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4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这就是阻止兄弟做风筝。两件事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使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美感。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上”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怎么内疚、自责的心情,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说的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研讨课六
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
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作者用整个身心体验人生、社会、自然的过程,写作即是体验,写作即是表达。阅读《风筝》触发自己心中的“风筝”,而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借鉴《风筝》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这即是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学习通过写作”这一命题是美国伯克来加州大学的口号,此处可延伸为“阅读通过写作”、“体验通过写作”。这一命题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写作的过程是内化和重建对作品的“理解”过程,而写作的成果则是体验和理解的具体表达。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发阅读材料《我的兄弟》及小张白纸。
我的兄弟(鲁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二.导入
风筝和我的兄弟两文惊人得相似,人物及主要事件都一样,又均出自文坛巨匠鲁迅的手笔,那为什么风筝一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早于〈风筝〉五年发表的《我的兄弟》却被时间无情的淘汰,甚至作者自己都认为此文散失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此中的奥妙。
三.比较《风筝》与《我的兄弟》的异同
①同:人物、事件
②异:环境描写、情节方面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对于事情前因后果的补叙
明确这些不同之处就是《风筝》获得成功的原因,《风筝》似乎可以看成是《我的兄弟》扩写。
四.概括出扩写的一些方法
①环境描写
②对于主要事件的详细叙述(矛盾冲突)
③人物性格、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④事情前因后果的补叙
(还有恰到好处的抒情,千万别忘了各种修辞的运用)
五.体验性写作
《我的兄弟》这样的小故事我们同学的脑子里应该有许多,现场请一个同学说一个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感人的或有趣的小故事。根据刚才总结出来的几方面现场进行扩写。
二.教后记
如何让学生觉得阅读以及写作是一件很有趣并且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的事情,我着实动了番脑筋。在正式上课时,我特别设计穿插了一个小环节。课前和学生说好,在这堂课上我们都要进行角色转换,首先,这不是一堂平常的课,而是第一届名家名篇研讨会及写作交流笔会,既然是交流笔会,那么在座的学生就应该是全国知名作家,而我——老师,就是交流笔会的主持人。新鲜的方式一下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与参与感,一直觉得初中生是可塑性极强的群体,而且他们总有着惊人的潜力与爆发力等着你去发现与挖掘,交流笔会的形式等于给他们一个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你很行、很棒,文章写得很不错!
然后现场给他们看鲁迅的《我的兄弟》,看的时候,先不告诉他们作者是谁,他们会很惊讶的发现《我的兄弟》和《风筝》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惊人的相似,此时揭晓两文作者同为文坛巨匠鲁迅。在学生惊讶之时,抛出第一个问题,向各位在座的“知名作家”讨教一下:《风筝》和《我的兄弟》两文惊人得相似,人物及主要事件都一样,又均出自文坛巨匠鲁迅的手笔,那为什么风筝一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早于《风筝》五年发表的《我的兄弟》却被时间无情的淘汰,甚至作者自己都认为此文散失了呢?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但有一点大家达成共识,《风筝》一文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接着便让学生找找并归纳出两文的不同之处,同时让他们明白不同的地方,也恰恰就是〈风筝〉获得成功的原因。根据学生找出的不同点,帮助他们整理归纳好扩写文章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技巧。接着便要将这些基本规则与技巧进行实际运用了。
在进入第二个环节扩写训练之前,再一次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让他们别忘了他们的身份——知名作家。
在扩写训练这一环节,设计了两条方案,一条是让学生自己现场说一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的故事,大家一起来扩写,另一条是给出我事前准备好的故事让学生写作,两个班级我分别采用了这两种方式。第一个班级在上课时,学生很积极踊跃的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于是现场将学生说的故事切分成四个可以扩写的方面,一组扩写一个环节,然后任意四个同学组合就成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第二个班级在授课时,学生一时比较害羞,不愿说出自己心理的故事,我灵机一动,给他们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和外婆之间的一段难忘的往事:
时间:小学五年级时的春天(四月)
地点:外婆家
人物:我和外婆
事件:因为看到邻居孩子在吃西瓜,嘴谗的我也吵着要吃并和外婆发生争执,争执中我说了类似爸妈都不在身边没人疼我之类伤外婆心的话,外婆买西瓜的途中不慎跌倒引发脑溢血中风,从此再也没有清醒过。如今外婆离开也已经十年了,每次想起自己的过错,我总不能自持。
1.环境描写:由现在的春天引出多年前的春天
2.情节上的矛盾冲突:我和外婆的争执
3.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外婆无奈去买西瓜的身影、我得知外婆脑溢血后的心理及神态动作、通过邻居的描述想象外婆的买瓜过程等等
4.多年后回忆起此事:内心的伤痛
讲述的过程中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一度我不能自持,没料到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居然还有孩子在抹眼泪,甚至有孩子在朗读自己的扩写内容时也忍不住在低声抽泣……
写完后,回过头来,再来读鲁迅的《风筝》,对于其中的主题内涵,学生应该会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风筝》教学教案2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师:也就是说,写景是为写事服务的,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想想文章写体育场的热闹景象有用吗?(说明他们兄弟俩更高兴)。非常好!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注意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生没有再发言者)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具体的原因(亲身经历,观察仔细)。
三、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练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2、抄写描写天空中各种风筝的句子(先抄完者传阅搜集材料)。
《风筝》教学教案3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小熊和小松鼠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同时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宽容。这个生动感人的童话故事,只要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谊的向往去朗读,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16个生字。
⒉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通过读文,知道朋友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
设计理念:
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还能在情境中“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会焕发无穷的活力。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情境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⒉要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必须花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鲜活起来,课文中的情感就能流动起来,课文中的语言也会积淀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本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个人读,同桌互读,评价读,品味式读,交流式读等,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验,读中感受。
3.力争通过读书实践,能够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到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具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讲故事,边放Flash
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个故事讲的是小松鼠和小熊刚开始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纸船和风筝又使他们和好。)
4、揭题《纸船和风筝》
5、指名读课题,(指导“风筝”的“筝”是读轻声的)
二、体验角色
1、请出两个小动物(小松鼠和小熊)
2、跟小动物打招呼
3、请小朋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4、分动物标志
5、检查是否进入角色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提问:如果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你会怎么办?
2、学生交流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用喜欢的方式认识这些生字
4、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句子
5、指名读,开小火车,小老师领读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找家 让小朋友画出两个小动物的家
2、过渡(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纸船和风筝又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
3、读课文2-7节
4、随即采访一只小松鼠,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和小熊交上朋友的`?
5、出示纸船 ① 你是怎样把这只小船送到小熊家的?请你演一演
② 你为什么这么演?
③ 理解“漂流”的意思。
6、采访小熊 提问:① 小松鼠希望你每天快乐你的心情怎样啊?
② 找一找文中的一个词语代表你现在的心情。
③ 理解“乐坏了”,指导朗读。
7、请全体演小熊的小朋友齐读第四节,比一比哪只小熊乐坏了。
8、指名读。
9、采访小松鼠 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和小熊交上朋友的?
10、你是怎样把这只风筝送到小熊家的?
11、小熊希望你每天幸福你的心情怎样啊?
12、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13、学生点评
14、教师总结:(美丽的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五、拓展活动
我想小朋友现在一定也很想送一样礼物给你的好朋友,拿出准备的白纸你可以折纸船也可以折其他礼物送给别人。
教学反思:
1、教学中生字呈现的方式多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非常浓厚。
如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八个生字呈现在频幕上上,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认识这些朋友的,进行了汇报交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进行了从字到词到句的识字过程,比较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且学生认字也认得既快又好。
2、充分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师生以黑板为阵地,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学生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风筝》教学教案4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课件出示6)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课件出示7)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课件出示8)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板书:幸福鸟)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课件出示9)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课件出示10)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兴奋、激动、自豪)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课件出示1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课件出示12)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课件出示13)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板书: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板书:垂头丧气)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板书:继续)
(4)想象写话
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小组交流(课件出示14)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6.风筝
教学反思:
1.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不足之处是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风筝》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模仿几种动物的飞行,体验韵律活动中的协调、交流、合作的快乐。
2、根据音乐情景,学会用声音、动作、表情表达情绪;
3、分析全曲节奏并感知变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掌握语词并能角色扮演及律动。
教学难点:将节奏重组使全曲变奏,并拍念出来
音乐分析:
儿谣《风筝与小鸟》共四段八句话,与词中出现了四种飞行的动物(小鸟、蝴蝶、蜻蜓、蜜蜂),儿谣节奏感强,并能感受出音色和情绪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语词“真生气”与“别生气”。),CD中每句节奏均体现为xxxxxxx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好,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子,名字叫宝宝,春天来了,宝宝的妈妈爸爸要带着他去郊外春游去,宝宝玩得可高兴了,他先和节奏宝宝宝玩游戏,可是,宝宝太小,不会拍节奏,我们来帮帮他吧。
1、教师出示十六宫格,请幼儿根据磁铁排出的节奏摸拍。
2、教师来拍节奏,幼儿用磁铁贴出相应的位置。
3、教师弹琴,幼儿感应节奏。(高音拍手,低音踏脚。)反思:大部分幼儿能够听辨教师拍的节奏,并且拍出相同的节奏,还能用磁铁在十六宫格中贴出相应的节奏型,但是个别幼儿还学要教师和其他幼儿的帮助,他们对ta 和titi掌握得好,但是tiri-tiri就会听成两个titi。
二、基本部分
我们教会了宝宝拍节奏,宝宝可高兴了。现在小宝宝拿出了自己的风筝准备放呢,郊外的空气真好,宝宝抬头看到了好多小动物在天上飞着,宝宝的'风筝和他们还做起了游戏。你们猜猜看他都看到遇到什么动物了?
1、老师放儿谣《风筝和小鸟》,请幼儿听找语词中的四种动物,老师出示图卡,并介绍飞行特色。
2、角色扮演
小鸟:拿着彩条上下挥舞
蝴蝶:手持纱巾,前后开合当翅膀
蜻蜓:手臂伸直,左右倾斜飞舞
蜜蜂:手缩起振翅状
反思:带孩子进入动作创编环节中,本以为让幼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得进行活动,不控制孩子那么多的行为,让孩子快快乐乐得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考虑到环境对幼儿影响的问题,孩子当时特别的兴奋急躁,老师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和时间去组织,老师没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幼儿得行为。
3、肢体乐器拍奏
(1)教师请幼儿倾听儿谣,注意四段不同动物的语言,请幼儿逐句换音色,真生气可以用跳或踏脚来表现情绪,别生气可以用拍手或摆手等动作表现。
(2)请幼儿一句语词用两种音色表现。
(3)请幼儿两人对话的形式对话。
《风筝》教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风筝》教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会放风筝的基本方法,乐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乐于与朋友合作放风筝。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教师确定放飞的地点,时间、通知各小组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带上修补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纸,绳子等
活动过程:
1、确定地点要开阔和安全。
2、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放飞风筝,确定风向风力。
3、每小组幼儿互相协作放飞风筝。若有某小组幼儿的风筝不能起飞,组织大家讨论风筝不能起飞的原因(骨架太松,不对称,尾巴轻等问题)。
4、鼓励幼儿探索解决的办法,并对风筝进行改进。
5、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夸奖幼儿的表现。
活动评析:
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去抓风筝线,放风筝的热情很高。教学反思:
幼儿学习兴趣高,师生互动较融洽,完成了此次教学目标。
幼儿在动手制作风筝的时候,老师没有关注到个别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重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难点)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三组幼儿、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奖品。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幼儿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请六名
幼儿放风筝,让幼儿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幼儿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幼儿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提问两位相互撞击的幼儿:你们撞到对方后,疼不疼?你为什么会撞到别人?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与人相撞?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小朋友,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幼儿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幼儿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
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喜欢的活动——放风筝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环节由幼儿感兴趣的放风筝活动引入谈话,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让幼儿观看小朋友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而发生事故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所带来的后果。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总结出放风筝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及放风筝地点的选择等,达到了本次活动预定的目标。因整个活动用故事贯穿,并伴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所以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1、内容贴近生活。2、形式灵活,为幼儿提供充分讨论的机会,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因此活动效果很好,幼儿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风筝》教学教案8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教案9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风筝》教学教案10
目标:1,巩固动态人物的画法,画出人物放风筝时快乐的样子。
2,学习“整体—局部”的人物绘画方法。
3,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准备:纸,勾线笔,范画,音乐
过程(一)回忆放风筝情景
1,歌曲《放风筝.》,导入,引起兴趣。
师;歌曲中你听到了关于什么的?
师:现在是春天了,春天适合放风筝,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和谁一起?
2,幼儿交流,回答
3,教师请幼儿模仿放风筝时的动态
师:哪个小朋友能给大家模仿一下放风筝时的动作?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欣赏。
师:放风筝真有趣,老师也画了一幅放风筝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引导幼儿用动态线画身体的方法,学习绘画奔跑的状态。
师:看,这个小朋友一边放风筝一边做什么?
2,了解仰面人物的画法
师:那旁边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呢?他是什么样的姿势?
三)教师讲解示范作画
师;原来放风筝还有这么多奥秘啊,那跟老师学习画一画把
1,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画法,头—身子—四肢
2,突出动态线的画法(重点讲解双腿的画法)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放风筝好玩不好玩,请小朋友画出放风筝时开心的样子要先想先画什么,画出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注意画出基本结构再涂色,还可以画些背景。注意画面整洁和干净,涂色均匀。
五)评价幼儿作品
《风筝》教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巩固前课字词。
2.利用挂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全面理解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结合挂图,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3.把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放大的彩色挂图,录音机,录音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幻灯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先提问:①同学们谁放过风筝?②你们自己做过哪些风筝?(抽二、三个学生提问,简答)。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种风筝,你们说说像什么?(老鹰,蝴蝶,蜻蜓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现在我提几个问题,会的同学请举手。大家会放风筝吗?谁能说一说风筝是怎样放的?(抽二、三个学生说,互相补充)大家学过这课后,每人做一个大风筝,星期天我们到效外去放,看谁做的风筝又好看,飞得又高。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出示放大的彩色挂图。师: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先请同学们看图,看后回答问题。幻灯出示问题:①画面上画了些什么?②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这幅画的内容(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放风筝)。引导学生看整体画面,当众把画面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启发引导。指导看图,教给观察方法。师:我们过去看图,学过一些看图方法。有的按空间位置关系,或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或先近后远等等;有的按主次关系,先主后次或先次后主。看这幅图,要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师:先看天空,空中有什么?提问。回答(天瓦蓝瓦蓝的,空中有许多风筝在飞)。再看局部,提问①画面上最大、最醒目的是什么?(大蜻蜓)②飞得最高的是什么?(大老鹰,蜈蚣,鹦鹉)为什么飞得高?③飞得低的有哪些?为什么?④天空中还有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当众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再看地面(有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提问:①在众多的小朋友中,谁最引人注目?(放大蜻蜓的两个小男孩)他俩在干什么?(放风筝)②小朋友们各自的表情怎样:(兴高采烈)③地面上还有些什么?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演比赛:师:彩图已经看完了,同学们对图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大家看着这幅画,思考用自己的话把画的内容讲一遍,看谁讲得又准确、又流利,大家听后,说说谁讲演得好,老师要为他戴上小红花。
三、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二类字),联系上下文或,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师:(默读时,想象图中画了些什么,这是单幅图,图只反映放风筝某一时刻的情景,要把一幅静态的图,想象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想象风筝是怎样飞起来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谁先放,谁后放,动作、表情怎样,边读边想。
四、检查阅读,教学生字新词
1.抽学生逐节朗读课文(纠正有关朗读错误)。
2.教学生字。运用生字卡片,教读后,让学生自己拼读字音,分析字形结构。根据实际,编一些顺口溜、小快板,帮助学生识记。
3.学习新词。风筝和风筝的各种名字,颜色中的橘红、墨绿、瓦蓝,线轴等词语,结合图,边看图边理解词义。飘荡,缓缓讲解其义后,让学生做实物形象表演。师:飘荡、缓缓的意思大家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每人做一个实物演示,表现词语的含义(飘荡可用粉笔末或纸屑向空中一吹;缓缓可用玩具或手工制品表演)。重点掌握精致、仿佛、那么,讲解其义后做造句练习,让学生说出一些实物与这三个词语的联系。
五、范读课文(放录音一遍)
六、指导阅读,理解层次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要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并注意不同句意的适当的停顿,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2.提问:幻灯出示问题①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画面的?(放风筝的顺序,)②你能说出放风筝的次序吗?(先是老鹰,鹦鹉,蜈蚣,其次大蜻蜓再后大蝴蝶,大金鱼,小卫星等)③哪一个是重点?(兄弟俩放风筝)师:请同学们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3.讲授明确:图中突出了兄弟俩放风筝,课文的叙述也是以他们放风筝的先后情况分次序。板书:重点:兄弟俩放风筝。顺序:放风筝先后。
七、课间练习,巩固字词
1.听写生字一遍。2.抄写书本上的新词。3.想课后思考练习1、2两题。
八、作业:
1.书写生字二遍,并组一个词语。
2.抄写新词,理解其意。
第二课时
一、仔细看图,熟读课文
出示挂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两句完整的话回答。
①图上画的风筝,哪些是虫类,哪些是鸟类,还有哪些不属于上述两类。
②放风筝的人很多,你能认出哪个是我?哪个是哥哥?
③放风筝在什么时候?什么天气?什么地方?
④画上还有飞机、小鸟,画这些干什么?
⑤有哪些风筝飞起来了,有哪些还在放?还有哪些没有放。师:请同学们先看清楚问题,思考怎样回答,考虑成熟后,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同学们为他鼓掌。
细读课文,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边读课文边想问题。
①图上画的我和哥哥正在放风筝,课文里哪几句是叙述这情形的?
②放风筝的次序怎样?兄弟俩放风筝以前怎样?以后怎样?
③课文中重点写的是哪几段,为什么?提问回答,师:放风筝的次序,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把你的理由说一说;放风筝的前后情况怎样,除课文上写的,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情形,给大家说一说。
二、讲读课文
看图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幻灯出示问题
①第一段叙述了哪些人。
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细观察图画,把图上画的想象成动态的画面。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段,想想怎样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问题
①兄弟俩放风筝以前,天上有哪些风筝。
②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
③你能想象出兄弟俩来以前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师:请同学们回答,要用完整的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讲读讨论。
请同学们朗读35,思考回答。幻灯出示
①放风筝的过程怎样?
②仔细看图,把图中的静态想象成动态。
③剖析重点句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
④飞机、小鸟主要是衬托什么的。讲读,用问题引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看图。
放风筝的过程,要抓住关键词语,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抽二、三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口头叙说练习。抽学生口头叙说重点段(放风筝)的内容,看着图叙说。
师:放风筝,书上讲得很具体,课外同学们都按书上所教方法,去郊外放一次风筝试一试,星期天老师带大家去放风筝。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依照前面问题引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的学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分三步
①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②提出问题,引导思维。
③图文对照,解答问题。
教师引导: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点,再提出问题。
(2)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要让学生领会学习的方法,自觉地按老师教给的方法学习知识。
仔细看图,全面理解图中所画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看图口述内容,培养说话能力。
三、词句练习
1.抽学生口头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一个句子。(小黑板)仿佛,那么,飘荡,缓缓,精致。
2.多音字。
3.找出书中有上述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理解意思。
四、看图表述
对着彩图,看图表述内容。师:课文学完了,对课文的内容我们已经理解了,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图的意思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出来。让学生人人动脑,个个思考,有的内容的表述可适当做一些动作,边叙述边表演。抽二、三名学生完成。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体会文章、图表达的感情基调(欢快),先让学生在书中找出这类词语和表达感情较深的句子。师:图上画的是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放风筝,文中叙述的也是同学们星期天放风筝,学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大家说一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乐中求学的情趣。
2.怎样朗读好课文,师:要饱含感情表达同学们在星期天放风筝之乐。
3.学生听老师朗读一遍。听后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讲有关朗读的技巧。学生感情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练习题2、3。
《风筝》教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欣赏沙燕风筝,了解其结构及美好寓意。
2、尝试运用青花纹饰装饰沙燕风筝,表达心中美好意愿。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知部分青花纹饰的寓意
物质准备:空白沙燕风筝、蓝色勾线笔、金粉胶笔、白板课件
活动重点:能够迁移已有青花纹饰经验装饰沙燕风筝。
活动难点:能够根据自己的美好意愿,选择合适的青花纹饰装饰沙燕风筝。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美丽的春天到了,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幼儿观看视频)你们和谁、在哪放过风筝?心情怎样?
二、欣赏沙燕风筝,了解其结构及美好寓意。
1、了解沙燕风筝结构,知道沙燕风筝由头部、身体、翅膀、腰节、尾巴组成。
沙燕风筝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你们发现它的花纹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2、了解沙燕风筝图案象征的美好寓意。
沙燕风筝的身上都有什么图案?你知道这些图案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吗?
教师小结:古时候人们在沙燕风筝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将风筝放上天空,寓意着放飞梦想,希望能够达成心愿。
三、尝试运用青花纹饰装饰沙燕风筝,表达心中美好的意愿。
1、出示青花沙燕风筝,说说图案象征的美好寓意
今天我还带来了一只青花沙燕风筝,你看它上面有哪些青花纹饰,说一说它的寓意是什么?
2、迁移孩子已有青花纹饰经验,再次感受图案象征的美好寓意。
你们还知道哪些青花纹饰有着美好的寓意呢?
3、出示操作材料,引发幼儿讨论。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沙燕风筝,你想用什么样的青花花纹来表达什么美好意愿?(同伴讨论)
4、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作品,同伴评价
1、将幼儿作品悬挂在空中,幼儿自由欣赏
你们喜欢哪只风筝?说说为什么喜欢?
2、重点介绍作品表达的美好寓意
你的这只风筝上的图案代表什么美好寓意呢?
教学反思:
《风筝》这一活动,其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感知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能利用对称的方法来装饰风筝。这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对称装饰上。在此次活动开展前,我就组织幼儿开展了收集风筝、放风筝等活动,为本次绘画活动作了铺垫。
在作画前,我还是先让幼儿欣赏风筝,并在观察欣赏之后,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观察十分仔细,有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风筝上的图案是左右对称的。于是,我就向幼儿重点介绍对称装饰的'画法,让幼儿清楚的了解对称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过的风筝图案,满足了幼儿自我表达的愿望。幼儿发言积极,气氛十分活跃。在看看,讲讲中,幼儿对风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准备工作。在作画过程中,幼儿能运用对称法来装饰风筝且此方法掌握得比较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活动前给幼儿提供的图形存在局限性,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及创作空间;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实物风筝的提供,对部分幼儿的创作有所限制,有的幼儿只是模仿,缺乏创造意识。有的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却是很少。
绘画是幼儿表达心境的一种形式,也是对于自己感受生活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美术教育应重在亲身感受的体验和个性的表现。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我将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适宜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指导,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风筝》教学教案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风筝》教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朗读时可能有困难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1——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然后按照——当我读到()时,我觉得很(),因为()。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随机进行第3、第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具体操作: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再指导朗读,并理解词语“乐坏了”。
(3)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引导学生小结。课件演示过程。
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
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7——11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3)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导读11自然段。
(4)(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三、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重点指导“幸”。)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多音字巩固认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读、引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等方法,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3、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得到巩固。
4、互送祝福,升华情感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祝福,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获得了幸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动于他们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写字环节没能充分落实。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对于学生的回答,倾听的不够仔细,遗漏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识记“句”,学生说到“词”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识记的特点。
《风筝》教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装饰风筝,体验作画的快乐。
2、激发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PPT美丽的'风筝、风筝半成品、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二)出示风筝PPT,让幼儿观察
1、图一: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风筝?(蝴蝶,金鱼)觉得好看吗?你觉得哪里好看?
2、图二、图三:我们先来看看这只美丽的蝴蝶风筝。 (出示左右对称的蝴蝶风筝)孩子们,你们看这个风筝漂亮吗?
3、按照同样方法讲述图四(金鱼)和图五(蜻蜓),侧重对称。
(三)学习点线技巧装饰风筝。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美丽的风筝都是由点和线条组合而成的。
1、请小朋友回忆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2、请小朋友回忆线,也画出。
3、动脑筋将点和线结合,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案。
4、欣赏PPT,感知点线结合的美。
(四)创作与体验
1、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看老师也准备了三种形状的风筝,有蝴蝶、金鱼和蜻蜓,要请你帮助这些风筝穿上有图案的花衣服。你会用哪些线条和图案来装饰呢?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活动反思:
在“美丽的风筝”这个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能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感知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能利用对称的方法来装饰风筝。这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对称装饰上,这一点我觉得孩子们完成的很好,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风筝》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教案11-15
风筝教学教案12-07
《风筝》教学教案(15篇)11-15
风筝教学教案15篇12-07
风筝教学教案(15篇)12-07
《风筝》教学教案合集15篇11-15
风筝教学教案(汇编15篇)12-07
风筝教学教案汇编15篇12-07
《风筝》教学教案集合15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