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2:27:4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3、现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他们却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习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

  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 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 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师: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利息?(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师: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列式求利息吗?(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

  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实得利息怎样求?(学生列式解答)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组织学生讨论)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问: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几节来复习?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习。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教材是按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顺序复习平面图形知识的,有关线的知识如何复习?

  答:复习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习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习与实践里复习。第2题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习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习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习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习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平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平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习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习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习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习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习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习,先复习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习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习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习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习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习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习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近,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习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习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习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习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习,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问:教材在总复习里一共编排四次综合应用,这些综合应用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小学数学教案09-18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3-0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9-2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