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①演示,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
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2、5。
八、板书设计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
点燃
C+O2=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O2=2C0(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C=2Cu+C02↑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O2=C02
(O2充足)
点燃
2C+O2=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O2=2H2O
还原性
高温
C+CO2=2C0
高温
C+2CuO=2Cu+C02↑
点燃
H2+CuO=2H20
九、教学参考
1.《初中化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
2.《化学教学参考》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
从常用的“启发——掌握”模式转变为“引导——探究”模式、“激活——同化”模式。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工具:
演示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碳的单质,现在我们来回顾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
[引入新课]这节课接着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国古代一些书画家常用墨,墨是由炭黑制成,书写或绘画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
[理论探究]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阅读]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碳受日光照射或空气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板书]
一、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
又如何呢?[板书]
二、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1、碳的可燃性C+O2
CO2(氧气充足)
[思考]空气污染物中有一种碳的氧化物,你们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解]当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会生成CO。[板书]2C+O22CO(氧气不足)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生成物可能不同。例如碳与氧
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2,碳与氧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
[提问]大家思考:
(1)这两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呢?
(2)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提问引入]在温度较高时,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生成CO2或CO,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某些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板书]
三、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展示实验仪器]
[演示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反应物是两种固体物质,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
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
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提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反应中看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有Cu生成;小烧杯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板书]书写化学方程式:2CuO+C2Cu+CO2↑
[提问]在反应中,碳与CuO中的氧结合变成CO2。这是什么反应?[学生]氧化反应。
[讲解]CuO失去氧变为Cu,像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讲解]那么是什么物质夺取CuO中的氧,促使CuO发生还原反应呢?是碳。因此,
像碳这种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另一方面,CuO提供氧,被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板书]
[讲解]可以看出,反应中如果存在得氧则必定存在失氧,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存在。我们称整个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现代钢铁用焦炭从铁的氧化物矿石里冶炼出铁。即3C+2Fe2O34Fe+3CO2↑
工业上运用碳与二氧化碳来制造煤气CO。CO2+C2CO(吸热反应)
↑C:得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CuO:失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
[小结]
碳的化学性质:
①常温下不活泼。
②高温时活泼,碳具有可燃性与还原性。
[课堂训练]
1、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和,前者表明碳具有性;后者说明碳具有性。
2、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烧(D)还原性
3、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有红色物质出现,石灰水无变化
C、有红色物质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
4、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一种单质C和另一种物质D,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A,
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B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ABCD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在高温下的可燃性、还原性。
理解碳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的.用途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2.教学难点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
理解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古代字画,提问:为什么古代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引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讲解新课
常温下的稳定性: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木制电线杆埋入地下前要烧焦。
可燃性: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化学方程式:C+O=点燃=CO(氧气充足)、2C+O=点燃=2CO(氧气不足)
强调燃烧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还原性:
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介绍实验装置、药品和操作步骤。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加热前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至冷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C+2CuO=高温=2Cu+CO↑
引导学生理解碳的还原性,即碳能夺取含氧化合物里的氧。
3.课堂小结
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强调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4.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其他用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特别是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碳的还原性的讲解还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下能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理解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难点
对碳的还原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提问:为什么钻石能长久保存?
引入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知识讲解
常温下的稳定性
展示古代书画作品,解释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在不同氧气量的条件下燃烧产物的差异。
还原性
实验:碳还原氧化铜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讲解碳还原其他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5.课后拓展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碳纳米管等新型碳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高温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学生能够书写碳与氧气、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2.难点
对碳的还原性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启发引导、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钻石、石墨等碳单质的图片,提问:这些碳单质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
2.讲授新课
常温下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碳单质在常温下不易发生化学变化,如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
可燃性
回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不同氧气量时燃烧产物的不同。
还原性
实验演示:碳还原氧化铜
介绍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化学方程式:C+2CuO=高温=2Cu+CO↑
解释碳的`还原性概念。
3.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总结
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强调重点内容。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思考:如何证明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中有铜和二氧化碳?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学生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高温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理解碳与氧气、氧化铜等物质反应的化学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及化学方程式。
2.难点
对碳的还原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碳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用途?为什么碳具有这些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知识探究
常温下的稳定性
举例:古代书画历经千年不变色。
可燃性
实验回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及化学方程式。
还原性
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结果。
化学方程式:C+2CuO=高温=2Cu+CO↑
拓展:碳还能还原其他金属氧化物。
3.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碳的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讨论如何提高碳的燃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课堂小结
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强调重点知识。
5.达标检测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碳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获取知识。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高温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知道碳与氧气、氧化铜等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难点
理解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保存至今的视频,提问:为什么墨汁写的字画能长久保存?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知识讲解
常温下的稳定性
讲解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
举例说明,如钻石恒久远等。
可燃性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不同条件下产物的不同。
还原性
教师进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解实验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拓展介绍碳还能还原其他金属氧化物。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碳的这些化学性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强调化学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5.课堂练习
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
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思考:如果用焦炭还原氧化铁,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在高温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理解碳与氧化铜等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够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相关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通过实验现象推导化学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2.教学难点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原理和装置。
对碳的还原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古代的书画作品,提问为什么历经多年仍不褪色,引出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讲解常温下的稳定性(5分钟)
解释碳的原子结构决定其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举例说明碳在生活中的稳定性应用,如木制电线杆的处理。
3.学习可燃性(10分钟)
回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强调氧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产物的不同。
4.探究还原性(20分钟)
实验演示:碳还原氧化铜。
介绍实验装置、药品和操作步骤。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药品的添加顺序、实验结束时的操作。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理解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表现出还原性。
讨论碳还原其他氧化物的可能性。
5.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强调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思考碳的还原性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和对还原性原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巩固和拓展。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相关文章: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0-06
碳元素化学性质教案10-06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案10-07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0-06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03-23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2-02
第二节《电功率》教案模板10-11
初中物理第二节 电功率教案12-29
化学教案第二节 卤族元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