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时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红什么时刻起床了呢?
生:7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现在小红都上学去了,丽丽还在睡觉,现在又是什么时刻了?
这时,有部分同学已认识了半时,能说出七时半了。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认识半时吧。
三、观察发现,获得新知
1.教授8:00—8:30
① 分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认的?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再看一遍,看仔细了,分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以前指着12,现在指着6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多请学生说一说分针现在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对半时的记忆)
师:当分针指着6时。我们可以用几时半来表示。那到底这是几时半呢?再接着观察时针的变化吧!
②:时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时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时针指着几呀?(时针之前是指着8,现在指着8和9的中间)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能说?(多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准确的`认出半时)
师:是呀,指着8和9的中间,那这是8时半,还是9时半呢?(有人会说8时半,有人会说9时半)
师:过了8没有?到了9没有?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就是几时半哦?
师小结: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它就是8时半。
③:半时的两种写法
师:说着说着,8时半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间,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师:8时半时,分针指着几呀?(6)时针过了几呀?(8)就是8时半。(边说边把相应的文字贴在黑板上)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全班齐说。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先用汉字来写8时半(学生书空)
师:再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表示,8:30(强调:它和我们学过的整时不一样,我们用两个0来表示整时,用30来表示半时)怎么读呢?听清楚了,8时30分。(齐读8时30分,书空8:30)
小结:8时半和8:30都是表示当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8的这个时刻。
三.知识巩固,动手操作
1. 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时刻?并说出你是怎么认的?(同桌合作讨论)
生汇报。
2. 动手拨一拨
(课件了出示三个不同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的时间,分别拨出三个不同的时间,请拔的时候注意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动。
四.联系生活,讨论合作
1. 师:经过上一次的迟到,丽丽也不敢迟到了,丽丽学会了每天都是按计划做事的,什么时刻做什么事情。看看,她现在是怎么合理安排时间的。(课件出示做一做丽丽的作息时间图)
先请学生说出第一幅丽丽上学图的时刻及认钟方法,课件出示两种写法。
2. 师:请你完成书第93页的做一做,根据钟面写出相应的时刻。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五.拓展应用,升华总结
1、出示课件趣味故事,小猪的一天。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材第二册P10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准备:
1、复习十几组成
2、拍手组成。
3、创设情景
出示:过年的主题图
过年你们去过年货市场吗?你门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会解答吗?
2、整理算式
15-9=14-9= 12-9=
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
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分组探究
(2)汇报成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出示百果树,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果子
(果子后面是算式)
2、交流经验
你能把算的快的'小秘密告诉大家,让小朋友们共同进步吗?
3、出示:迷宫路线图!
比一比谁能最快回到家!
学生试算
展示学生作品。
4、出示:
-9=
有不同的填法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5、学习了十几减9,你能发现十几减9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6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10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12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数学教案14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4、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5、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交流信息揭示课题
(一)交流信息
出示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广场、操场、跑道等)。
同学们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从教室走到大门口(200米)大约需要3分钟。
3、沿操场跑2圈半(1000米)很了累?
4、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才同学们汇报中有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中卫到银川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卫谢路口,又向西到明珠。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南到蔡桥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再向北西至三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十字路口,再向东到农贸市场。……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中卫到迎水桥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1、田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火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小学数学教案09-18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9-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荐】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