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

时间:2023-01-02 16:12:4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

  学生:观察动画,思考问题。

  点评:学生的说法等。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注意其中的说明。

  学生:积极发言、说明等

  归纳:电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座位表绘制在地球仪的表面,那么,我们就能象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轻松地找到地球仪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过渡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这样的“座位表”呢?

  归纳:其实,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分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座位表”,人们称其为“经纬”。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是如何来准确地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定位的。

  环节一:利用经纬在地球仪上定位

  讲述:首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标注出的经纬线,找到这些经纬线所对应的经纬度数字,如:20°N、0°纬线、40°S、30°E、150°W、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

  活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课堂活动来学会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活动要求: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仪上,按下列表中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点的大致经纬度。

  环节二:坐标中识别点

  过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

  归纳:这样的练习,由于没有直接标出纬度的南北和经度的东西,我们在判读时,先要确定哪些是南北纬度,哪些是东西经度,然后才能读出各点的经纬度,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对地球仪的0°纬线,上方是北纬、下方是南纬;

  2.面对地球仪的0°经线,左边是西经、右边是东经。

  学生:听教师讲述,思考、体会。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有关地球仪的知识,设想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地球仪上的“座位表”。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这些对应的经纬线和经纬度。

  师生互动:教师提醒学生地球仪上经纬度标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经线上)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地球仪完成课堂练习,准备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在学生的活动中巡视,指点,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点评工作。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

  师生互动:在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导学生等等。

  学生:回答练习结论,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体会等。

  学生:听讲,归纳、笔记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都要用到经纬知识。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经纬的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使用经纬。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谈自己了解的有关生活中利用经纬定位的实例等。

  学生:交流、自由讨论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用具】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点评:该教案项目齐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板书整洁,教学环节清楚,提问恰当,教师示范性强。教学过程略显简单。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5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6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标考纲要求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

  课后制作环保教具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8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9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范围。

  2、能正确观察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线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四、检测练习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0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

  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学生阅读(五分钟)。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没有同学在海边亲眼目睹过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在海边观察下,或者做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把船在球形物体上推移,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返到课本,古人观察到这个

  现象之后,就觉得大地其实不是那么平,于是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解释斗笠和覆盘)。除此之外,人们开始注意到月食这个现象(用图片解释月食),于是猜测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是只根据上面这个现象能不能断定地球就是球体呢?当然不能,上述还只是猜想,于是人类决定用行动去求证这个猜想对不对,因此有多位探险家尝试环球航行,但是都没成功,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船队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历时四年,可惜他在航行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发生意外,最后是他的船员帮他完成了整个航程,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为这次航行的成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里要注意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依次經過的大洋是?要求筆記)。进入20世纪,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射载人飞船、卫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国发射飞船登月,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直到现今的50年之间,已经有400多位宇航员上过太空,发射了不同的卫星到太空,为人类服务。当然,人类能够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这种眼见为实的证据是最有力的。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够通过仪器很精确地测量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大小。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通过精确的测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就要从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它的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从地心到赤道的半径为6378千米。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

  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板書,要求記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的多21千米,对于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如此巨大的地球来说,这21千米的`差别是微不足道,当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小的时候,这种差别更加看不出来,所以,地球仪的形状就是标准的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们学习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位置,地球上哪里有高山、哪里有沙漠、哪里有冰川。主要是如实去反映各种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那么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如同我们编排座位表的时候,在课室不同的位置,写上各个同学的名字,通过写名字就相当于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你的座位在哪个位置,叫做对号入座。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文字、符号也一样,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大小。

  5、经线和纬线。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又有一些区别,在地球仪上多了一些我们认为加上去的经纬线和地轴,这些经纬线和地轴在地球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认为加上去的。我们总不能随身带着地球仪,指给别人看,我们澳门在这个位置上,这样做是很不实际,别人也不清楚,那我们设立了经纬线,用经纬度去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那别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里人问你你坐在课室哪个位置,你总不能画展图或照张照片,这样多不方便,你可以说我坐在第一列第一行,这样 别人就知道了,这些经纬网就有这样一个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绍经纬线的概念(略)。强度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布置课后任务。第4页的活动是教大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制作,制作出来,也可以下节课拿回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制作并不算很复杂,说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两端钻两个小孔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长协助。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千米;

  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1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2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

  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14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02-15

初一地理教学教案:地球的运动12-01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03-15

七年级上地理教案参考11-29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03-27

《地球妈妈》教案06-06

地球的自转教案02-1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2-07

地理教学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