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

时间:2023-02-01 15:00: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欢迎大家分享。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变奏曲”在文本中的运用,把握上下两节在主体与变奏上的关系。

  4、感受诗歌语言,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指导写诗要点并仿写。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静谧的星空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让人放飞心灵的地方。

  诗人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三、深情地朗读

  教师提示注意上下节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自由读。点名学生简单谈谈朗读的体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

  四、细腻地感受

  1、谈感受:整首诗给同学的感受或说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两个词来表达。

  2、品读交流: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小结: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xx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xx的世界”来说话。

  3、总结: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们找出两节诗在内容和句式上的异同。

  五、诗意地仿写

  请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来写几句诗,表达你内心的期盼。学生写作,展示。教师示范。

  六、总结

  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和苦难,那虽然迷惘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无论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这种信念永远都是鲜亮的。

  七、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2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和方法: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二、相关知识

  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革命”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词句:

  ⑴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⑷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⑸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⑹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

  ⑴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⑵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提升领悟

  1、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革命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

  2、《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

  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只一次地强调“明天”这个时间概念,这说明诗人的朴素理想在当下的无法实现。

  3、《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第三题: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雨月亮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2-01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

初三语文复习教案11-30

初三语文教案02-0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1-31

最新初三历史教案05-20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3-31

琵琶行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11-17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