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周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习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习:(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习《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掌握“宁、要”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难点
感受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都是会认字。其中“订、宁、妄”都是后鼻音,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发音要到位,不要读成前鼻音。同时,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先读一读词语,然后再试着朗读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朗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2、阅读理解
认真研读课文,弄清课文要讲述的四件事情:“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其中“自伤身体”这件事写得最详细。先弄清课文的几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找出梅兰芳拒演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体会梅兰芳的可贵品质。
3、表达运用
想象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从中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在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梅兰芳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想对梅兰芳先生说的话,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理解生字,记忆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出文章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京剧视频选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2、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在20xx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对梅兰芳的介绍和旦角剧照。)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位京剧大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播放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出示剧照和梅兰芳本人照片,让学生对比,直观知道旦角是什么样的,梅兰芳表演和不表演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胡须对京剧表演的重要影响。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读完课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梅兰芳唱戏与胡须有什么关系?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你们知道“蓄须”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看看“蓄”,“蓄”的意思是积蓄,“蓄须”即积蓄胡须。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梅兰芳是唱什么的?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 (梅兰芳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演戏了。)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能使学生快速明白梅兰芳不给日本人唱戏和蓄须之间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有“蓄、迫”等11个生字,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读音指导:“租”是平舌音,“订”是后鼻音,不能读成“dìn”。
2、掌握多音字。
课件出示:
宁nín(安宁) nìn(宁可)
要yo(要求) yào(需要)
3、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4、请学生分别读一读,找出这四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讨论,汇报:
课件出示: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避港拒演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蓄须明志
第三件事(第4自然段):卖房度日
第四件事(第5~7自然段):自伤身体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斩钉截铁、纠缠”的意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纠缠:烦扰;搅扰。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避港拒演”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教师谈话引入:1919年4月,梅兰芳先生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日本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深感佩服。
但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拒绝了给日本人演出。他是怎样拒演的?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
(1)梅兰芳在上海、香港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2)梅兰芳深夜在家关紧门窗,细声吟唱。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一个热爱京剧、有民族气节的.京剧大师。
3、指导朗读:朗读第1~2自然段时,要把“闻名世界”“总是”重读,体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
从介绍梅兰芳先生的巨大成就,到介绍梅兰芳先生躲避纠缠,偷偷唱戏,为学生后期理解梅兰芳先生多次想方设法拒演的坚定,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打下基础。
五、学习第3自然段,深入理解“蓄须明志”
1、学生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思考: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什么?
3、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他不想为日本人演出。
(3)“蓄须明志”的“志”指的是:梅兰芳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教学这个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蓄须”能表明自己不会为日军演出的决心,明确“志”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六、教学第4~7自然段,理解“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1、学生读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2、找出表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研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读读相关语句。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没有了经济来源,打算卖房度日。
(2)面对日军的反复邀请,他坚定地拒绝演出,不顾危险毅然装病。
3、梅兰芳先生是怎么装病的?
预设:梅兰芳装病是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额头滚烫滚烫,差点儿丢了性命。
此时此刻,你认为梅兰芳是个什么样的人?填空:
课件出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人。
4、教师谈话:梅兰芳的行为,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尊敬,人们仅仅是被他的京剧艺术所折服吗?(不,更是为他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课件出示:
句式练习:他宁愿(蓄须),宁愿(卖房度日、自伤身体),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朗读时要把“宁愿”读重一些,语速快一点。
设计意图: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把前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热情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就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七、学习第8~9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
思考:人们仅仅是喜爱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吗?
预设:人们喜爱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同时更敬佩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2、对比。
日寇侵华时期,梅兰芳先生想方设法不为日本人表演。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却主动要求登台表演。前后态度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3、教师总结:人们不仅喜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设计意图:
此处升华情感,让学生明白人们对梅兰芳先生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因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八、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老师即兴作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
课件出示: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民族气节四海扬。
2、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有着如此铮铮铁骨,如此爱国热情,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梅兰芳先生说,请大家都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
结尾的一首小诗,升华主题,让学生给梅兰芳先生写话,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也是内化语言的好机会。
板书设计:
略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人公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首歌曲《故乡的云》。
2.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己去了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重点句,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全班交流,体会人们对沃尔特的爱戴。
2.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出来。
引导学生从“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个角度去说。可联想到沃尔特平时是如何对待工友的。
(四)总结、扩展
说说你身边的人,他(或她)身上有什么美德,夸夸他(或她)。
(五)布置作业
写小短文,夸夸你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32* 同一个名字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进一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们对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受到“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品味心灵美。
探究活动
1、搜集有关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各类资料。
2、开一个交流会,读读自己所找到的资料,说说你的感受。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后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
教学过程: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对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心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犹豫,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诉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齐读最后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汲取”“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知识做人及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讲给同桌听听。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学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生字词,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认识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增强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小我”的感情(对壮观的钱塘江潮的赞美),以及放大的“大我”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2分钟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在暑期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和父母去哪里旅游,参观名胜古迹?相信大家在旅行途中都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巧的是呀,我们要讲的.也是大自然,第一课描写的正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赵宗成和朱明元二人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力量。
讲授新课:
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左上边板书几个核心问题,在左下方板书生字词)
核心问题:
1、观潮的人多不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等潮的人心情如何?
2、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是什么样的场景?
3、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来体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
生字词:笼罩,屹立,人声鼎沸,贯穿,崩塌,恢复,浪潮,名称,食盐,大雨蒙蒙,薄雾,昂首挺胸,新旧更替,浩浩汤汤,风号浪吼
老师:同学们,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那么这篇文章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呢?
学生(一齐回答):钱塘江潮(此时,在黑板中央偏上板书课题《观潮》并在其下方写“钱塘江潮”)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查字典,找出生词的读音。
老师:现在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为生词注音,并且带着大家一起朗读。
老师:同学们,钱塘江潮是一大奇观,那天,来观潮的人多吗?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1:来观潮的人很多。在文中第二自然段“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老师:这句话怎么就能够看出来观潮的人很多呢?
学生1:“人山人海”就是形容人聚集的很多,像山一样,像海一样多。从“昂首”“望”“等着”“盼着”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大家焦急的等待着,对钱塘江潮非常期待。
老师:回答的非常好,谢谢,请坐下。这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此时,教师在中间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那么,这三个时间段格式怎样的场景?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写上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特点)
老师: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对钱塘江潮的描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的?
学生5:、、、、、、、、、、
老师: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学生5:、、、、、、、、、、
总结归纳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整篇文章,结合单元导读说说作者为何要写钱塘江潮?
学生:、、、、、、、、、、、
老师:是的,是为了写钱塘江潮给人的震撼,更是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拓展延伸
老师:其实呢,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大自然美丽的杰作(此时,教师ppt出示各种世界奇观,最后一张上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并简单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引导同学们去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欲望)
课后作业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有三个任务
1、抄写本课生词,每个五遍,并造句。
2、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预习第二篇文章。
板书设计:
问题 《观潮》 课后作业
1、 潮来前: 1、
2、 潮来时: 2、
3、 潮来后: 3、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四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虎的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最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字多义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积累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组合的词,以及包含各种动物名字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汇仓库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指导书写6个汉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自读短文,自主积累词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5.通过开灯谜晚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策划活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6.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教学重点
感受汉字的`独特,积累词语,进行阅读和语文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短文《寻找天鹅的人》,练习场面描写和写活动感受。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我们每次到《语文乐园》中走一趟,都会有很多收获。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汉字的知识,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培养了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今天的《语文乐园》又将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与我们分享,准备好了吗?
二、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由读题中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同一个“深”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
2.小组合作,通过查字典,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等方法探讨“深”字的不同意思。
3.选择有关“深”字的不同词语说句子。
4.想一想,你还发现哪些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
三、词语超市。
(一)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组合的词。
1.自由读,找词语的共同点。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准带点字的音。
3.齐读。
4.找规律按十二生肖的顺序记一记。
(二)包含各种动物名字的成语。
1.贴出词语卡片,自由读一读。
2.跟同桌的同学读一读,读准字音。
3.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指名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个词语都包含动物的名字。)
4.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只需说出大意即可,可以用说话来理解,也可以用讲成语故事来理解。)
5.谁能把所有的词语带回家?指名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说句子。
6.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词语?
四、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上节课积累的词语。
二、写字板。
1.观察每个字各个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生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写才最美观?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矛”“绑”“湾”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笔顺。
4.学生练习。
5.作业展示,进行评价。
三、阅读欣赏。
1.过渡:同学们喜爱天鹅吗?有一位先生和你们一样喜爱天鹅,他决定到远方去寻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寻找天鹅的人》。
2.自由阅读短文。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4.续编故事:这位喜爱天鹅的先生,面对振翅飞走的天鹅,心里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积累了哪些词语?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引趣。
许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闹花灯时,还常有猜灯谜的游戏。人们把灯谜写在彩色的纸条上,再粘贴到绳子上、花灯上挂起来,供人猜。谁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大家想亲自参加这样的活动吗?我们自己来策划一个灯谜晚会怎么样?
二、小组合作。
1.学生自愿组成小组,但不能多于8人,不能少于3人。
2.小组商量,策划方案,合作讨论,选出主持人及猜灯谜内容。
3.小组汇报策划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4.按照最佳方案以搜集灯谜、进行分类、布置活动场地、写主持台词等的分工着手准备,要求人人必须有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三、明确活动要求。
活动中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自己觉得最精彩的片断记在心中。
四、灯谜晚会。
1.主持活动。
2.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动感受。
特别是将某一个记忆深刻的环节进行分享,在分享中讲清楚自己或者同学的表情,动作,言语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四、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反复读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2、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7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重点: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难点:
1、了解吃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植物,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2、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虫子吃植物,而这两种植物却是?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先来看看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虫子。
二、引导学习“茅膏菜”部分
理解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到小虫子?
1.抓住“柔毛、黏液”,联系“马上被它粘住”,体会黏液粘性很强,并联系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 (依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预设:
学生能抓住“柔毛、粘液”并联系下文“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虫子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马上”,体会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强,所以粘小虫子的速度很快,让小虫子跑不了。
2.出示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感受神奇。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满了感觉灵敏的、像露珠一样的柔毛,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消化酶。当昆虫飞过来来取食时,叶子卷起,最终把小虫消化掉。自己读一读,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
过渡:你们发现了吗?就是因为这位同学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虫子联系起来思考,就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吃虫了。
(出示表格,提示学生联系思考)
这样的粘液,让你有什么感受?(神奇)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神奇的粘液啊!(出示图片)
3.抓住“又嫩又绿”,知道茅膏菜还用颜色和新鲜吸引小虫,体会美丽、神奇。过渡:茅膏菜除了有黏液粘住和消化小虫子,还有什么原因能让茅膏菜吃到小虫子?
预设:学生能关注到“又嫩又绿”,结合生活实际,叶子对吃虫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茅膏菜的叶子除了绿,还很嫩,自己要是小虫子,也肯定想
飞过去咬一口。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叶子的吸引作用。
4.播放视频,使学生知道半月形叶片能够紧紧卷住小虫的作用。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茅膏菜吃到虫子?与后边吃虫哪有联系?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先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如果你就是那个小虫子,你浑身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能通过看视频,发现半月形的叶子能够紧紧地卷住,使小虫难以逃脱,非常神奇。让学生带着观看视频的感觉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能够抓住句子中的“紧紧地卷、怎么”读出茅膏菜的叶子把小虫卷得很紧。
5、总结原因,再次深化神奇的感受
我们看,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把茅膏菜的样子和怎么吃虫联系起来想,知道了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你能看着表格把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总结一下吗?
自己说说,指名说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茅膏菜是捕虫能手,感受吃虫植物的神奇。
过渡:第一自然段学到这里,你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小虫子了吗?如果让你给它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吃虫的能手”,“吃虫的专家”等等
过渡;一种不能移动的植物,却能成为吃虫的能手,你有什么感觉?(神奇)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比较第一部分中描写吃虫部分的异同,体会举例子对于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1.描写吃虫部分比同,引导学生认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渡:通过课文第一自然段,特别是后两句对茅膏菜是怎样吃掉虫子的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吃虫植物的神奇。那在课文第一部分里,还有没有写茅膏菜吃虫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既然都是写吃虫的内容,那么第1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和第2自然段会不会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两部分内容,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预设:学生浏览相关部分后,能够抓住“粘、卷”发现,这两部分在写茅膏菜吃虫的经过,特别是主要的吃虫动作时都是相同的。
2.两部分内容比异,体会举例子能够生动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过渡:既然茅膏菜吃虫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自然段的.呢?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部分内容,比一比,这两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两部分内容)
预设:学生能够发现,在第二自然段里,课文不仅写茅膏菜是怎样捉虫的,还描写了苍蝇被捉时的声音、动作。
3.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或短语朗读这一段,感受画面的生动。
有感情的读一读,抓住描写不同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举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能在朗读中逐步感受到,有了这些内容,能让自己想象出苍蝇被吃时的画面,更加感到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非常神奇。如果学生说出“生动”有困难,教师可在引导的基础上点明。
总结:这也就是举例子对表现茅膏菜这种事物特点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课文举了
●花花绿绿能吸引小虫子
●长长的,又宽又大的叶子,这是因为上面挂着捕虫袋。
●细毛上有蜜汁能够更好地吸引小虫
●袋口和内壁很滑让小虫难以逃脱
●袋底有“积水”小虫被腐蚀
情境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事物特点更真实。
1.以读代讲,进一步体会猪笼草是吃虫的能手。
过渡:课文还有哪儿能看出猪笼草是吃虫能手?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把最能表现它是吃虫能手的词语突出出来。
(出示第4自然段)
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看见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段身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评读:我听出来了,你突出“竭力”,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你怎么读?学生抓住“竭力挣扎、已经、不成样子”等词,体会出猪笼草吃虫本领强,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这个猪笼草吃蜈蚣的例子与茅高菜的例子一样,具有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很生动。
四、仿照课文对两种吃虫植物的描写,介绍捕蝇草。
过渡;在自然界中除了茅膏菜和猪笼草以外还有许多吃虫植物,你还知道其他的吃虫植物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吃虫的植物---捕蝇草,请你模仿课文描写两种吃虫的植物的段落,介绍捕蝇草。
介绍步骤:
1、看视频,知道捕蝇草是怎样捉虫的。
边看边思考:捕蝇草怎么捕虫的?把你看到的说说。
教师告知学生哪里是捕虫夹、刺毛。
预设:刚才茅膏菜主要是通过“粘、卷”这两个动作写出吃虫子的过程,那捕蝇草是主要通过合上捕虫夹,交叉刺毛吃虫的。
2、出示文字资料,
自己读读,说说选哪个资料?理由是什么?
预设:通过文中两种植物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要选与吃虫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
请你把这几处连起来,说成一小段话。
自己说说,指名说,其他人听帮忙修改
作业:
完成仿写。
阅读其他吃虫植物的资料,可以试着像课文那样,完整的介绍一种吃虫的植物。
板书:
吃虫的植物
样子
茅膏菜
吃虫专家怎样吃虫
猪笼草
举例说明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指导思想:
《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远程教学软件、电视电脑、录像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互动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课件(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伟。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情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师生互动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泉城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涌”、 “汇注”、“喷吐”、 “冒”这几个词分别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的流动。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些你会吗?我们连连看。
昆明 羊城
广州 冰城
哈尔滨 石头城
济南 泉城
南京 春城
济南作为我们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人们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
出示句子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泉城》(板书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设计第一题“认写”,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
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出示生词和词组:(重点强调加点的字)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昼夜不息 济南 大约 占地
一亩见方 不断 悬崖 洞穴 往上冒 三堆白雪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在全班交流解决。可让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小节具体介绍了济南的四大泉?你怎样给课文分段?
分小节指明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四、学习生字
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指导容易错的几个生字:约、悬、穴
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美誉的济南,人们还另外送给了她一个美称——泉城(读课题)
说到泉城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今天,让我们走进泉城,近距离地感受一下泉城她那独有的魅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济南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美好的印象?
交流
u 泉的美。
(1)(出示句子) 板书:美
“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个别读)真美!
① 你在哪儿见过白浪翻滚?(大海)从白浪翻滚中你体会到这泉水怎样?(大、有气势)
② (洁白的浪花上下滚动,不断地翻腾,多有气势呀!
③ 那你又见过晶莹剔透的东西吗?说说哪些东西是晶莹剔透的?(露珠、钻石、水晶、雨滴、水珠…)
④ 你又从晶莹剔透中体会到这泉是怎样的?(透明的,细腻的,纯净的…)
⑤ 生动的'比喻让你感受到泉水的什么美?
(板书:形态美。)
⑥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向大家展现泉的形美吗? 指名朗读
(2)除了这形态美,如果你闭眼倾听,泉声也带给你别样的感受。(出示句子) “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自由读)
① 泉声带给你什么感觉?
② 你从哪儿感受到泉声的大?(点红“洪大”“虎啸狮吼”并体会意思)
③ 引读:这声音洪大,如同—(个别读) (虎啸狮吼)
④ 有的声音还很小呢,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秋雨潇潇)
⑤ 低细得如--(点红“低细”“秋雨潇潇”)(个别读)
⑥ 个别读,评价指导。
⑦ 看来,聆听着来自泉城的声音,也足以令人陶醉!(齐读)
(板书:声音美。)
(3)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现在你对济南的泉水有什么印象?(泉多、泉美)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美丽,神奇,把体会融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泉的美丽让你们陶醉了。济南的泉,还有什么让你们感触颇深?
u 泉的多。 板书:多
(1)你从哪里体会到的?(“72泉”)
(2)济南泉水多如繁星,七十二泉只不过是其中著名的一部分而已。在这七十二泉中,又以“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最为著名。
三、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趵突泉”
过渡语
在泉城, 其中,趵突泉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它又有什么过人的魅力而获得此殊荣呢?让我们一起去“趵突泉”领略一下吧。
(出示文字)请大家以自己的方式读读第五自然段,感受趵突泉作为“天下第一泉”的魅力,在有关语句上圈圈画画。
谁来说说看,趵突泉有何魅力?
u 趵突泉“大” 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击“占了大半个”)
u 趵突泉泉水的“清”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泉水的“清”? (点击“很清”“清清楚楚”)
(2)(点击图片)哦,连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泉水可真清啊。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名——齐)
(3)如果当你面对的是一池清泉,你的内心会产生什么感觉? (美)是啊,泉水的清也是一种美,让我们在一齐读好这句话。齐读。
u 趵突泉的“美”
(1)(点击)“三堆白雪”图,你看到了什么?
(真的和雪一样白)(洁白无瑕,真美啊) 三股清泉犹如“三堆白雪”一般洁白美丽,谁能读好它?指名读。
趵突泉泉水的“多” 你从哪里感受到泉水的多?
(点击“比吊桶还粗”“冒”“三堆”)
(2) “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个 “冒”字,你能感受到泉水是怎样从泉眼中出来的吗?(老师做动作让学生体会“泉水出来速度的慢”) http:/
(3)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好,读出泉水的多,泉水的美。齐读。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
趵突泉正是以“大”“清”“美”以及泉水的“多”成为了七十二泉之首。其实,其他的泉也各具特色。请你自己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去欣赏欣赏,它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自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自由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泉水。
l “珍珠泉”
(1)“泉水很清”——“清澈见底”
(2)“泉水很多”——“涌”(老师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泉水不但多而且流得快)与“冒”比较。
(3)“泉水很美”——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串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景象真的很美,除了美,你还体会到什么?——神奇)
指名读——齐读。
l “五龙潭”
(1)“泉多”: (理解“汇注”——从各个方向汇集而来) 新课 标第 一 网
(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l “黑虎泉”
(1)“泉水多”
(不断地喷吐出来,理解“喷吐”——泉水流量多而且流势猛。)与“珍珠泉、趵突泉”又不一样,(点击看图——这就是黑虎泉喷吐的景象。)
(“水声喧腾”——声音大,也是因为泉水多而且流得快、猛;“昼夜不息”——泉水的多。)
(三)做导游,介绍四大名泉
1、趵突泉、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是济南四大名泉,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各的魅力。刚才大家去游览了这四大名泉,对四大名泉肯定了解。现在,又有一批新的游客来到了济南,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他们介绍这四大名泉。(自由选择一个景点)
要求
(1)你要把你介绍的泉所处的位置向游客介绍清楚。
(2)要把泉水最大的特点介绍清楚,以便游客更好地了解。
2、上台介绍。(点击图片)下面的同学就是游客,你们一边看景一边听介绍。
3、拓展欣赏:刚才,我们一起跟着导游游览了济南四大名泉。他们只是济南泉水中的一小部分,大家还想不想去看看其他的泉水?(欣赏组图)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济南就是以泉水而享誉中外,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2、齐读。
五、作业
请你为泉城写一条宣传语。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课时目标
回忆生活,筛选内容。看看那些事情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选定它们作为习作材料。
一、导语: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二、资料链接:
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好看得很。”这段话通过叶子的变化来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地描写出叶子的美,颜色:嫩红、嫩绿。样子: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动态:漾起波纹。作者之所以描写这么具体,是因为他经过了仔细观察。
三、习作构思:
1.确定习作材料。
2.抓住重点,把观察的过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3.融入感情。
四、资源共享
观察一种植物:花、草、树木等。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蝴蝶或鸟类、兽类等。
一、习作方法:
1.观察的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现的?是靠观察过程中的看、听、想、实验等方法发现的?还是靠请教别人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清楚地写下来。
2.把你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困惑、兴奋等与之相关的感情融入文中。
例文:《我发现了潮来花籽的秘密》
二、开心练笔
三、交流探究
同桌间相互交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并进行评议。
【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4-22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教案04-2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8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4-1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04-20
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教案05-26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