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教案【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教学教案1
导入新课: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那么今天我们进入南方地区去看看!
一 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师:读本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中国地形(或政区)图,明确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区所属的三个分区。
学:(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
师:利用两个百分比说明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
生:(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55%)
师:本区少数民族3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多集聚在西南各省,要求任意记住5~6个民族。
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师: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热、水、土、生物都是农业资源
因而把“山青水碧”、“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长江防护林”等四个标题的内容,列表处理。
1.学生默读课文、回忆旧知,教师指导填表:
掌握上列表格中的内容,基本上达到了课文关于农业部分的知识要求。以下的讲述是作为较高要求而提出。
2.为适应城市学生的需要,(1)讲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分。(2)区别哪些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3)经济作物(一年生、草本)经济林木(多年生、木本)的区别。(4)个别的经济林木可扼要说明其用途,例如,油茶的种子可榨出茶油,为湖南等地人民所喜爱的食用油,桐油的种子可榨工业用和民用的桐油,涂在木料上可防腐。
3.紫色盆地讲:(1)紫色土的简单成因,以及它含有磷、钾养分,土壤肥沃。
(2)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粮食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
4.讲水稻土:强调水稻土是人类种植水稻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特殊土壤,含有机质丰富。
5.讲“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
师:(1)提出问题,长江流域为什么要营造防护林?
生:(原因),自学课文找答案。
师:(2)利用已知,解答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意义。
师:营造防护林的原因:(1)长江流量大,输沙量也大,有人预言,不及早治理,有可能成为第2条黄河。(2)滥伐滥垦,植被破坏,加剧流域内的水土流失。(3)河湖长期淤积,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简单交代重点措施。
生:营造防护林的意义:(1)利用利民的跨世纪工程。(2)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3)减少旱涝灾害,(4)增加经济收入。(5)缓解农村中用材和“三料”的紧张状况。
6.小结 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水乡风光”。
三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1.自绘一张南方地区各省(市)空白图,用硬纸画出钨、铜、汞??等矿产
符号,一个个符号剪开,按课文中的矿产产地,教师讲一个,在图上贴一个。然后,全部取下来,再让学生贴一遍。或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地名、矿产,在课文矿产图上作出标记。
2.在课本南方地区地形图上,将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葛洲坝、三峡、秦山、大亚湾等河流名称和地名用笔勾划出来。进而讲大、小电站在南方已遍地开花,按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本区将建成为水电能源供应基地,担负西电东送、支援东部各地建设的任务。
3.完成“想一想”两题
师:本区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
生:地势由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大;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水电比利用煤、石油发电的好处很多: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且是可更新能源。
四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师:简述建国以前,本区以轻工业、采矿业为主,工业落后。建国以来,工业蓬勃发展。
生:做连线题,讲长江沿岸工业带,在地图上找到位置。
A 高精尖产品的综合工业 ①宜昌、重庆为中心
B 钢铁基地 ②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
C 钢铁、煤炭工业 ③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
D 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④武汉为中心
E 电力工业 ⑤湘、赣、粤为中心
师:提出诱导性问题,
学习“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问:你听说过我国设立了哪五个经济特区,请在课文广州??宁波等7个地名中找出4个。那么,另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是什么地方?
(海南岛)。除此以外,有广州、宁波等14个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若干开放地区。
师再问: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将发展什么工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生: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便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发挥劳力资源优势。
指出:上海浦东地区也将建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4.小结 长江“黄金水道”+沿海“黄金海岸”,将是南方地区工业腾飞的两条巨龙。
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
地理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地理教学教案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教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含义并掌握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自然带的气候植物的一般特点及代表动物。
2.在运用已学知识认识自然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体的环境特征的认识方法。
3.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打下基础。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难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教学投影片(或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提纲
一、自然带及标志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带特点与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或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不同地区的森林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地方树的叶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叶子大;有的地方叶子常年是绿色的,而有的地方叶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师总结和讲述] 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自然环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陆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板书)
一、自然带及标志(板书)
[提问] 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
[提问]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植物。)
[展示景观图] 温带沙漠、热带雨林、南极企鹅。
[提问] 通过这几幅图,请分析气候条件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动物有适应干旱特征的骆驼。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茂密,叶大。动物多。企鹅生活在南极,能耐严寒。)
过渡 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我们学习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板书)
1.主要自然带的特点与分布
[展示教学挂图]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展示景观图] 热带雨林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雨林的位置,结合景观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有什么特点?(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有许多藤萝。动物有树上栖息的猩猩、猿猴,河湖附近的河马、大象。)
[教师总结] 除同学回答外,热带雨林内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热带雨林是常绿林,四季都生长,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示景观图]热带草原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草原带的位置,分析气候、动植物等有哪些特点?(分布在热带雨带的两侧或一侧。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等植食动物,狮、鬣狗等肉食动物。)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全年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带,而且分为干湿两季。干季少雨,大部分树木落叶,草也干枯,动物要向有水草处迁移。
(依照以上问答总结方式,继续学习热带沙漠带等自然带。此略。)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讲述] 上述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地带逐渐过渡到另一地带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自然带的天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农田所代替。
[练习] 总结刚才讲述,以北半球大陆为例,填写下列空格,表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括号内的文字即为应填写内容。)
地理教学教案5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 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 教育,环境 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 地理 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 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 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
(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
(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 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 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 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 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 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 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 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 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 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 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 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 板书)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 "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地理教学教案6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4.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5.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分析水能资源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法建议
在讲述这一节内容时,注意不要和前面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割裂开来,应该将这一节看作是前面知识的运用、引申和概括。为了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必须要运用内、外流河特征的知识,也可以将长江和黄河水量的巨大悬殊作为佐证。另外关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的知识也与本节关系密切,比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中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存在着因果关系;地形地势是水电站建设时考虑的最直接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由于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关于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农业,以及水利枢纽的建设概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图片,这些可作为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的前期准备。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导入]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些水体?
[学生回答]略
[活动]读“水的供给”图,由学生归纳正确答案。
[小结]看来,河水和湖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而用水最多的领域是农业。
[转折过渡]其实,人们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资源。课前大家都查找了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略。
[教师补充说明]河流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因此河流水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我国水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
[展示投影]“我国河流流量分布图”
[活动]①由学生比较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的水量大小
②提问:我国东、西部河流水量有何不同?(东多西少)
我国南、北方河流水量有何不同?(南多北少)
③归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
[转折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请学生读“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与“河流流量分布图”,提问:降水量分布与河流流量分布有何关联?为什么?
[转折]我们在前面除了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之外,还了解了降水的时间分配。降水的季节变化会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水危机造成的危害。
[提问]除了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等问题)
[结论]我国的水土配合欠佳。
[提问]面对水资源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对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的方法,如引黄济津调水工程。对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可以兴修水库。
[转折]看来我国对于水的时间和空间不均问题作了许多工作,那我们平时对水资源是不是非常珍惜呢?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道计算题,算一下我们平时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多少水资源。
[学生活动]计算结果,说明节水的意义。
[提问]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水资源呢?
[学生讨论回答]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措施。教师补充节水农业。
[提问]除了浪费水之外,还有别的问题吗?(水污染)对水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防污措施?(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识,并在今后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承转过渡]除了水本身能够利用之外,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水利发电)
[提问]进行发电需要河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水量大,落差大。
[启发]回忆我们前面学过的关于河流的知识,长江和黄河的哪个河段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学生回答]上游地区。
[教师补充]长江水能全国第一,雅鲁藏布江第二,黄河和珠江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提问]水力发电和煤、石油发电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你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主要水力发电站。
[学生介绍]略。教师适当予以补充,尤其要介绍三峡水电站。
[总结]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没有开发利用,今后要大力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一、水资源
1.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
2.存在问题: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水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3.解决途径: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二、水能资源
1.开发条件
2.优点:清洁,可再生
3.我国主要的发电站
探究活动
名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
在水资源一节的学习之前,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跨流域调水;节水农业;水利枢纽的建设),可以是数据、文字资料或图片。以组为单位进行筛选,将选出的资料做成壁报展出。
地理教学教案8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理教学教案9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 ——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
(1)熟读图5. 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读图5.1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P3的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1)读图5.2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4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如课本图5、1所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 和 的差异来划分的。
2、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
是 。
3、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气温最高的是 地区。
4、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肥沃的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划分为哪些?
2、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3、青藏地区与其它3个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3)完成P6活动题
3、学生讨论、自学
4、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北方地区包括的省区、平原和高原:
(有10个省区,高原有: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原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2)、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肥沃,耕地辽阔,适宜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植被
以针叶林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3)、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土地是黄色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耕地都是以旱地为主,但水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完成P6活动题
(5)、提出问题:分析北方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气候主要是以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山西。)
三、课堂小结。
地理教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教案11
第4讲世界的气候(二)
(编写:曹纲跃)20xx.01
班级学号姓名
㈡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⑴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夏季受控制,冬季受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㈢温带气候
⑴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常年受控制。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又可分为:①,②。
⑶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
第1页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㈣亚寒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㈤极地气候⑴苔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降水量少,多云雾,蒸发弱。
主要分布地区:亚欧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等地。
⑵冰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酷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雪量少,但长期积累,形成厚冰原。主要分布地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北冰洋若干岛屿上也有分布。5、理想大陆的气候成因与分布示意图
第2页
☆做一做☆
8.填写下表,分析这些气候的形成原因。
9.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
①,②。
10.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在气温上的差异是,形成原因是。
11.海洋性特征最强的气候类型是、。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特征影响最大。1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1.1.13),完成:①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名称。
第3页
A:气候带
B:气候带
C:气候带
D:气候带
E:气候;带F:气候;带
图1.1.13
G:气候;带H:气候;带I:气候;带
A:气候;带②在图幅旁边的方框中填写出该处的纬度数。
14.在图1.1.14(甲)中画出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自己设计图例)
15.在图1.1.14(乙)图中画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自己设计图例)
1.1.14甲
第4页
1.1.14乙
第4
讲世界的气候(三)
(编写:曹纲跃)20xx.01
班级学号姓名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气候特点判断①判断步骤:
先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判断;
再判断所在温度(热量)带——根据判断;最后判断所属类型——根据判断。第5页
地理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出现的问题。
(2)明确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讨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发展趋势(PPT展示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讨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地理教学教案14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地理教学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坝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了解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掌握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城市。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与苏士运河对埃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富强,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罗河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埃及开凿伊士运河的历史及其收回主权所做斗争的事例,也是极好的素材。
(四)美育渗透点
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创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胜古迹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学讨论,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长绒棉的生长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然后化身导游带领学生畅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传奇故事约2分钟,先让学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风情。这种神秘感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旅游第一阶段知识储备,要去埃及先储备知识,埃及初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出示幻灯片埃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运河填空题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激发兴趣。老师再结合地图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长袍,为后面铺垫。并引导学生了解开罗的城市特点现代与历史结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阶段运河之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埃及咽喉苏伊士运河,出示海运图来比较苏伊士线比好望角线路程便捷。自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苏伊士运河重要性,并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4、旅游第三环节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风蚀魔鬼城,雅丹地貌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过去非洲气候推理埃及气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严重缺水。在此环节学生欣赏了沙漠风光,也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的尼罗河有了一个侧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环节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之旅——展示图片尼罗河两岸风景,补充尼罗河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师出示尼罗河4个重要性。
学生集思广益,加强了表达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兴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环节文明古国之旅,学生自主寻找埃及古文明遗产,老师出示图片更加激发兴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让学生对埃及记充满惊叹向往。然后出示神庙上的中国游客的涂鸦,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兴趣盎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当堂练习
1.埃及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东部的半岛也是其领土。
2.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国家,
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个沙漠王国,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属——
气候。
5.埃及盛产_________,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小导游,介绍埃及风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了埃及学习内容。然后播放杨丽萍埃及舞蹈,让学生对埃及陶醉并充满向往。
板书设计: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二埃及的气候—沙漠广布
三埃及工农业---长绒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国—金字塔
【地理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教案11-14
【推荐】地理教学教案02-06
【热门】地理教学教案02-06
【荐】地理教学教案02-06
地理教学教案【荐】02-06
地理教学教案【推荐】11-21
【热】地理教学教案11-21
地理教学教案【精】11-21
地理教学教案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