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你们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四、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显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要生动。你觉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曹操对黄盖投降一点都不怀疑?曹操相信黄盖没有失信,说明他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最好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
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
以少胜多的原因关键指数☆
三、开展研读活动
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
板块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
(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五、总结胜利经验
1、看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还真不容易!现在谁来帮帮黄盖总结一下胜利的经验?
2、全班交流。
3、总结。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目标指向适时点拨拓展延伸
学生: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明确指向解决问题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万人?
2、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智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5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
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
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好,让我们一起解读三国鼎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
二、概括归纳再创作(设想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起标题)
教师: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确定:课文可分为七幕
现将学生当时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组
1、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第二组
1、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教师:(其他略,交流之后)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喜欢的一组,写在书上,我们也将用那一组的成果讲解课文。剩下的小组,请将你们的成果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参考,欣赏。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扫清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知识卡片(或积累本)积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学生读书,积累。
教师提示:
1、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都应该作为你积累的重点,看一看你能不能独立地正确地找出。
2、不确定的字词义,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3、请积累“次、闻、以、乃”这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四、结语:
下节课,我们将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起解读昨日战争。
五、作业:
课下完成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模仿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为《赤壁之战》起了小标题,并且请大家做了知识积累,这节课我们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学生提问题,先请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作补充。(略)
确定的知识点:
次:
①驻扎: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进。
闻:
①听见: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听说:鲁肃闻刘表卒。
③见闻:博闻强志。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以:
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众。
②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
③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④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进。
乃:
①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②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通假字:
a)将军禽操:禽--擒
b)卿能办之诚决:诚--请
c)烟炎张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词类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
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
3、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4、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动用法,使……失望。
6、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
7、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1、恐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语后置句: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见)
参考:
1、鲁肃: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2、诸葛亮:(学生对诸葛亮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4、孙权: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语: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业:同样是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请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书面,五百字以上。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8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赤壁之战
二、介绍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调兵遣将 眺望 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3、轻声读3~6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4、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①战争的.起因。
②战前的准备。
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东南风点火追杀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地利人和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题4。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赤壁之战教案02-27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设计02-27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教学教案03-07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11-16
《尊严》第二课时教案02-24
《称象》第二三课时教学教案03-09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03-12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精选03-12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03-13
识字第二课时教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