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5-14 16:35:02 教案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 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 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 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 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 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

  ①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推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摊开 锻炼 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②第4节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③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长。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写了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

  教师归纳: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读7-10节。

  教师提出思考题:

  ① 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写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读者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讲读11-23节。

  学生读第11节。

  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指导朗读: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气应沉痛愤慨,柔和而严肃。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讲读12-16节,有感情地读12-16节。

  提出思考题: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5.指名读18、19节、20节。

  讨论:(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师归纳:

  ①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6.讲读21-23节(连读21-23节)。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初级班的郝叟老头认真学拼音,感情激动,声音发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讨论后小结:这一部分写了人们在上最后一节课时专心学习的情况。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

  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体会用词的确切,在书上用符号划出来。2.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

  二 讨论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作业

  2.讲读24-29节。

  范读课文。

  提出问题:

  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回忆全文主要情节(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见闻与感受;小弗郎士的变化;最后一课;镇上人来听课。)

  教师归纳: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归纳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作业 :完成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当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

  课前幼稚、贪玩

  吃惊

  诧异爱祖国

  情节上课悔悟难过庄重、和蔼、严肃恨敌人

  懊悔

  脸色:惨白

  下课懂事语言:哽咽

  行为:书写(法兰西万岁)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03-05

《最后一课》教案03-13

最后一课教案08-20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01-06

《最后一课》优秀的教案04-13

《最后一课》的教案范文04-05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23

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12-23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案03-10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