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13 08:17:34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展幼儿大小肌肉动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一瓶黄颜色的水。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色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涂色纸若干。

  3、魔术师帽子。

  情境准备:

  1、魔术天堂

  经验准备:

  1、认识颜色、熟悉叶子、橘子、茄子的颜色和及气球的'画法。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 “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有瓶什么颜色的水?”(黄色。)

  *“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

  “好了!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

  “谁看出魔术师是怎样变魔术的呀?他怎么变?最后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你们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记录下来。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3、说说颜色的变化.

  *你们用红和黄两种颜色变出了什么颜色的?还有哪一组和他们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红和蓝手拉手变出了什么颜色?蓝和黄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啦?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念儿歌: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黄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4、通过涂色游戏,发展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力。

  *我们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你喜欢的颜色的气球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最后把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主题墙“我变的颜色”。

  会变的颜色

  颜色 + 颜色 我的猜想 探索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及其发育过程。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萌发探究小生命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动物图片若干;

  3、字卡:卵生、胎生;黑板两块,上画两个“家”,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好像飞机在飞行。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

  蜻蜓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吗?

  有一天,一只小鸟出来玩,当它从池塘上边飞过时,看见蜻蜓用尾巴在点水,蜻蜓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

  小结:原来蜻蜓妈妈生小宝宝有3个步骤:先是把卵子生到水里,让卵子在水里长成幼虫,最后变成小蜻蜓飞出水面。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蝇、蚊子、鱼……)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小鸟看到谁?它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

  3。青蛙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请幼儿先说一说,再看动画。观看青蛙的课件

  小鸟看到青蛙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

  4。观看乌龟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它在干什么?乌龟是怎样生宝宝的?

  小结:乌龟妈妈生宝宝也有3个步骤:先挖个沙洞,再把乌龟蛋放在洞里面,然后盖上沙,经过阳光的照射,最后小乌龟钻出蛋壳,从沙洞里爬出来。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鸭、鹅、鸽子、鸵鸟……)

  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出示字卡)齐读

  (3)现在,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呢?

  2、播放小猪出生录像,猪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样?

  3、出示小猪图像,这是猪妈妈生下的小猪,它长得象谁?(引导幼儿观察猪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4、小结:像小猪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猪妈妈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出示字卡)齐读

  5、哪还有谁是胎生的动物呢?

  三、幼儿做游戏《宝宝找家》,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动物和房子)请小朋友每人选一种动物,想一想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然后排好队在音乐声中把动物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师幼一起检查送对了没有,错的纠正。

  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卵生还是胎生的呢?播放课件(渗透情感教育:爱自己的妈妈)

  小结:小宝宝要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上10个月,当我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可是很辛苦的啊,妈妈这样爱护小宝宝,生出小宝宝后,要照顾宝宝,宝宝才能长得象小朋友这么大,这么聪明,妈妈可辛苦了,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妈妈,也要爱动物妈妈和宝宝。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带回家的活动:

  家长可与幼儿进行声音辨别的游戏。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充分体验游戏与在音乐中感受自制乐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制作好的“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范例一个(在瓶子内放入一些物品,使之发出声音。)

  2、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自己自制好的人手一个画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花生、黑豆、绿豆、玻璃珠、沙子、小石块等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子宝宝”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以瓶子宝宝的口吻引入:

  师:“听说中一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我想跟你们交朋友做游戏,我也很棒哦!听,我还会唱歌呢:小瓶子,真好玩,摇一摇,唱一唱,摇一下,唱一下,摇二下,唱二下,我的本领大不大?”“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今天我还邀请来了许多好伙伴呢。”

  2、让幼儿和瓶子宝宝说悄悄话。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拿1个瓶子宝宝摇一摇,和瓶子宝宝说一句悄悄话吧!

  二、引导幼儿思考。

  出示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让幼儿观察。

  师:“怎样让你们的瓶子宝宝也唱起歌来呀?”(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

  三、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豆子、花生、玻璃球、沙子、小石块,小朋友自己也来动动手,想想办法也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①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②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尝试瓶子宝宝会唱歌。)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呢?你在瓶子宝宝里面放了哪样材料,它唱出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摇一摇瓶子宝宝。)

  2、小结:小朋友说得真棒,豆子发出来的声音很脆、很亮、最好听。花生发出来的声音较粗、较沉。沙子发出来的声音沙沙沙,较轻、较小声。玻璃珠发出来的声音咚咚咚,最响。

  3、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让瓶子宝宝唱歌。

  师:大家想一想:“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瓶子宝宝唱歌?”

  (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让瓶子宝宝唱歌,并向同伴展示。如:弹、按、拍、转、踢、滚、搓、敲身体各部位等。)

  五、以“瓶子宝宝乐队”的形式为乐曲伴奏,体验自制乐器的乐趣。

  1、放《表情歌》音乐,用摇动方法为乐曲伴奏。

  2、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打击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六、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投放会唱歌的瓶子宝宝和音乐磁带,让幼儿随时都能为乐曲伴奏。

  2、请幼儿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放在瓶子宝宝里面,也会唱歌。

  活动点评:

  1、有趣的操作材料是对幼儿学习的一种最好刺激。《瓶子总动员》正是借助了幼儿熟悉的生活物品——瓶子,让幼儿在做做、听听、玩玩、比比等活动中探索奥秘,极大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老师以活泼有趣的“瓶子宝宝”引入活动,并充分考虑到操作材料的科学性、趣味性,如:提供小石块、玻璃珠、绿豆……既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的兴趣,又能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

  2、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以激趣—思考—探索—分享—体验等环节有序地组织,让幼儿在宽松的操作环境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活动的整体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路清晰,老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并适时地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来表达自己观察、思考、发现的答案。如:“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引导幼儿讲述。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

  3、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打击节奏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获得快乐,进一步将活动引向深入,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使幼儿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整个活动轻松、有趣又不乏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一次值得学习、推广的科学探索活动。

  设计思路:

  瓶子不仅好玩,而且能发出清脆的声音,真好玩。当我看到孩子们手上拍着瓶子、敲着瓶子脸上兴奋的表情时,使我有了设计瓶子这活动的冲动,因为在成人眼里,空的瓶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瓶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于是就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为此,我设计了《瓶子总动员》这一活动,即是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寓教于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沙可以让幼儿感到快乐,可以让幼儿尽情地发挥想象去创造,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去尝试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沙的特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沙活动感知沙的特性。

  (1)沙是细细的(2)沙是一粒一粒的(3)沙是松散的(4)沙不溶解于水

  2、了解沙的用途。

  3、通过玩沙活动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培养初步探索、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沙坑、玩沙工具、沙盘、搅拌棒、盐糖水、玻璃杯、矿泉水瓶

  活动过程:

  1、玩沙

  (1)把幼儿带到沙坑旁,请小朋友用脚在上面踩一踩,学一学小猫走路、小兔跳………幼儿边唱歌曲《走路》。

  (2)教师提问:“刚才小朋友用脚踩了沙,你们踩在沙上面的感觉怎麽样呀?”(幼儿回答)

  (3)教师讲解玩沙的要领。“玩沙的时候要把袖子卷起来,不要用手揉眼睛,注意不要扬沙,不要把沙子弄的满地都是,要注意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眼睛、鼻子等。”

  (4)在玩沙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感知。

  1)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沙,问有什麽感觉,用眼睛看一看,沙是什麽样子的?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沙是细细的,是一粒一粒的。

  2)让幼儿感知沙是松散的

  教师提问:“小朋友用面团过汤圆,那你们试一试能用沙团汤圆吗?”小朋友自己做实验,让幼儿思考,这是为什麽?引导幼儿说出沙是松散的。

  2、实验:让幼儿感知沙是不溶于水的'。

  (1)教师请幼儿观察糖、盐、沙,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做糖、盐、沙的溶解实验,教师先示范,然后幼儿自己操作实验。

  3、小节沙的特点。

  “我们刚才玩了沙,认识了沙,谁来把它的特点完整地说一遍。”教师请小朋友回答,(个别和集体回答相结合)“沙是细细的,一粒一粒的,沙是松散的,沙不溶于水。

  4、沙的用途。

  教师提问:“沙有很多种用途,你们在哪里见过沙?它们有什么用?”引导幼儿说出“沙子可以用来铺路,沙子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沙子还可以装在袋子里堵洪水。”

  5、制作乐器――沙锤

  教师出示自制沙锤。“小朋友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都玩过沙锤,老师这里有两个自己制作的沙锤,它的声音也很好听,今天我们就自己用沙子做沙锤。”教师示范制作过程,请小朋友动手制作。然后摇动自己制作的沙锤为歌曲《大公鸡》伴奏,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是否能吸铁的标准)

  3、激发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铁制用具供幼儿探索。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粘在一个黑块上)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磁铁。”幼儿说出名称。“现在你们试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为什么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因为铁片、回形针等是铁的,木块、塑料不是铁的)“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起木头、塑料等其他东西。”

  (2)“请你试试,把磁铁和它吸起来的东西分开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学习分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尝试分类,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结并扩展幼儿经验。

  今天我们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硬币、木块、纽扣,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请幼儿讲述,那些东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为什么?

  磁铁并不仅仅吸铁。还有能被磁化的物质,像铁、镍、钴及其合金都可以被磁铁吸引

  【活动延伸】

  1、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开展用磁铁做游戏,用磁铁在铁板的下面控制纸板上的小人走迷宫或跳舞、轮船航行等(小人、纸船里面都藏有回形针)。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

  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的小摊上,孩子们对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常常缠着大人买,还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刚和同伴玩了一会儿,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给洒了,看见那个小朋友着急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帮助她,于是产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为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达成他们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自己发现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让幼儿亲自尝试做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几张怎样做泡泡水的图纸。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请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泡泡?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学反思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见的。

  2、我觉得在尝试环节中,应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择让那些尝试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问题,让那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小朋友去帮忙他,这样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会印象更深刻吧。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5

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2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07-21

中班科学教案[实用]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