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当我带孩子们去玩滑滑梯时,常常有孩子说:“老师,滑滑梯有电,我不敢玩。”就在前几天,我在帮女孩子梳头时,有细心的孩子发现姜远情的头发“飞”起来了,都围上来看。我就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静电并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静电的存在,初步了解静电。
2、对静电现象产生探索的兴趣。
3、了解静电的益处,以及带来的危害。
二、活动准备塑料尺、塑料笔、塑料梳子、吸管、碎纸片、自制纸娃娃、箩筐和PPT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经验回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帮姜远情梳头发的时候,她的头发怎么会飞起来的吗?”
2、出示道具引起幼儿兴趣,教师:“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这是什么材料做的?今天我要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们仔细看”。
3、魔术表演教师边念咒语边表演魔术——用塑料尺吸小纸片
(二)幼儿操作
1、幼儿自主探索静电的产生教师:“桌上有许多碎纸片,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箩筐,选一个工具用魔法去收拾干净。”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幼儿“你的魔法是怎么产生的?”
2、交流探讨请个别幼儿演示操作过程,并请他们讲述操作过程。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工具有魔法了?”——摩擦
3、教师小结教师:因为摩擦产生了魔法,这种魔法就是静电。静电是由于物品相互摩擦产生,其实你的'工具不是有魔法,而是有静电。静电可以吸小东西,所以碎纸片才能被吸起来,姜远情的头发在梳头的时候才会飞起来。
(三)了解静电教师播放PPT PPT1-3: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如静电印花机等。 PPT4-6:静电的危害,如静电引起火灾等。师生小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静电就像空气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经常和小朋友开玩笑,小朋友手拉手的时候会“触电”、脱衣服的时候会有“兹拉兹拉”的声音。
(四)游戏:纸娃娃站起来教师:“桌子上还有许多纸娃娃和小工具,请你用今天学到的本领,选一个工具让纸娃娃站起来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多种不同材料运水,体验合作运水的乐趣。
2.通过尝试,探索海绵的吸水性。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塑料大、小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运水给树宝宝们喝吧!
二、幼儿操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让你们来尝试一下运水。(介绍材料)这些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可以当运水的工具。我们用这些材料将水运到小桶里。
(2)幼儿自由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谁运的水最多?你们是用什么来运水的?
(4)针对幼儿情况进行小结。(重点介绍海绵的吸水性,分析水多或水少的原因。)
2.第二次探索。(要求五人一组,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
(1)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针对成功的、不成功的、分别提出要求。)
(2)幼儿分组合作再进行第二次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
(4)教师小结:“运水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可以运的更多更快。
(5)我们给树宝宝送水去!
四、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运水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能排除物体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说出物体的总数。
3.培养幼儿排除干扰,正确计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幼儿根据实物、直观教具等手段准确感知数与物体数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让幼儿将实物与数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10个红辣椒,请幼儿一起点数;然后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品?(如窗户、桌子等)
二、基本部分。
1.老师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画,小朋友想不想看?让小朋友仔细看画上都有什么?
2.大家再仔细数一数,它们各是几个?举手回答。
3.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摆雪花片的游戏好吗?老师拿出数字卡片,小朋友看上面的数字是几就在桌子上摆几个雪花片。
4.我们再来做一个补画糖球的游戏。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按照数字把缺少的补上吧
三、结束部分。
1.讲评作业。
2.请小朋友到院子里或回家看看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表示?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放大镜、P PT、图片等。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运用先前有序观察的方法,观察、比较小瓢虫。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个别幼儿使用放大镜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给予其他幼儿提示,如:××小朋友还会上下移动放大镜,估计在调整距离,使自己能够把小瓢虫的样子看得更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响幼儿的观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设计意图: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再次帮助幼儿梳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过程性的小问题:用刚才的好方法,从小瓢虫头部开始看起,一点一点往下看,比比两只小瓢虫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帮助幼儿再次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小结: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镜
(一)、平时谁会使用放大镜?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设计意图:放大镜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放大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放大镜的功用,加深幼儿对放大镜的了解。
小结: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感受弹簧等家具材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如:弹簧床、小弹簧、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沐浴条、手表带、海绵块等);
2、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瓷砖、报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啊?小结:对了,我们桌上有海绵……
二、玩材料
师:现在啊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桌上的'东西,等会请小朋友来说说,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玩得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变,它们都能变,怎么变的。)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2)师: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细,放了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再来玩玩、按一按、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师:我们现在换一种来玩一玩,看看你又会发现些什么?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师:(教师进行小结)小弹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寻找弹性朋友(游戏)
师:“你们的弹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们试一试把他们找出来送回家好吗?”(让幼儿观察座位旁边的篮子里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他们找出来放在空的篮子里。)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啊?(走的轮胎、皮球、头皮筋、玩的弹皮弓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等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验用品: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水。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不小心把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混在了一起,你们能不能给老师想一个办法,把熟鸡蛋和生鸡蛋找出来呢?
2、请幼儿讨论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3、请幼儿尝试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并请幼儿讲一讲,是怎样区分出来的生鸡蛋和熟鸡蛋。
4、共同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并记录。
刚才有的小朋友成功的区分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那现在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记得在实验的过程中作好记录。
(1)摇一摇,仔细感觉两个蛋宝宝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验证幼儿发现:晃动的是生鸡蛋、不晃动的是熟鸡蛋。咱们给熟鸡蛋贴一个小标记,贴一个蓝色的小方形。
(2)转一转,两个蛋宝宝要进行转圈比赛,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猜猜转得快的是生蛋还是熟蛋,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验证幼儿的发现:转得慢的是生鸡蛋、转得快的是熟鸡蛋。
5、教师小结,再次尝试。
刚才咱们成功的区分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咱们一起来试试,放在水里,这两个鸡蛋会有什么不同?熟鸡蛋会飘起来,生鸡蛋会沉下去。
6、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咱们找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并在熟鸡蛋上做了标记,贴上了蓝色的小圆形,那么,咱们找的对不对呢?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敲一下带蓝色标记的鸡蛋,试试自己找的对不对。
7、活动结束,一起来分享熟鸡蛋。
活动反思
《生蛋熟蛋》这个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活动中注重体现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即教师注重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将传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师幼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色彩在幼儿美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表现出作品的气氛和幼儿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同一颜色明暗度之间或不同颜色之间的逐渐过渡作为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被幼儿理解、掌握、可运用于背景、物体的涂色中,使作品更生动、美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美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时幼儿对颜色的审美感,是依赖直觉体验,大多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相配。该活动围绕“彩虹”,用欣赏、讨论、选择等方法展开活动,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彩虹的色彩排列,同时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
活动准备:
1、雨后带幼儿观察彩虹,“彩虹图片”
2、幼儿用书,纸。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夏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会议讨论见过的彩虹。请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请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它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夏天下雨的时候会打雷,闪电,这样的雨叫什么雨?
3、雷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什么?是否每次雷阵雨过后都会有彩虹?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对吗?如果太阳不出来,能看到彩虹吗?
小结: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所以,雨过天晴就能看到彩虹。
4、观看彩色图片。引导幼儿从彩虹的外形、颜色等欣赏。知道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4-02
科学活动多变的中班教案03-25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4-22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06
果汁的颜色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3-28
认识猫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3-27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0-25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管子》教案04-08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蝌蚪教案03-25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