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鞋,感受它们的美和多样性。
2、大胆地说出自己喜欢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脚。
3、尝试对鞋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5、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大小、颜色、形状、用途不同的'鞋子。
2、装有各种鞋子的“神秘箱子”。
3、鞋子的分类标志卡、鞋架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礼物—“神秘箱子”,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鞋的名称和用途。
教师逐一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说高跟鞋、大头皮鞋、旅游鞋、拖鞋、溜冰鞋等的用途,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鞋子展览会
1、引导幼儿用配对的方法将鞋子布置成展览会。
幼儿用配对的方法寻找箱子里和地板上散乱的鞋子,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教师指定的地方。
2、幼儿参观“鞋子展览会”
通过看看、摸摸、比比、说说,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样性。
教师随机观察、引导,帮助幼儿注意各种鞋子的不同质地。
三、探索交流
1、鼓励幼儿自主寻找喜欢的鞋子,尝试在低矮的物体上持物行走,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并穿一穿、试一试。
2、教师随机与幼儿交流,请幼儿谈谈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并组织集体交流。引导个别幼儿穿上鞋子在集体面前跳一跳,让大家一起来观察。
3、引导幼儿小结:穿鞋要合脚。小朋友穿上合脚的鞋,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才会舒服。
四、鞋子找家
请幼儿按教师提供的鞋子图标,对鞋子进行分类。
教师边出示标志,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进行归类。
五、穿上合脚的鞋到户外游戏
活动反思:
我发现,虽然刚入园时孩子对家人的依赖较强,自理能力和常规知识懂得较少,但他们同时又是聪明的和善于学习的。只要老师勤于指导、巧妙构思和设计一些教育环节,就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养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易拉罐、纸杯、塑料杯等物体,知道形状不同滚球路线也不同。
2.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薯片桶、纸筒、纸杯、塑料杯、八宝粥筒、斜坡、球门等若干。
2.彩线绳、双面胶、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将其分类。
2.出示薯片桶、塑料杯等不同的材料,初次探索它们滚动的'路线。
3.教师出示斜坡,球门,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的滚动路线。
教师小结:有的物体能滚进球门,有的滚不进去,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路线不同,两头一样粗的能直线滚动,而一头粗一头细的则会拐弯。
二、再次探索,发现不同的滚动方向。
1.提问: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它是向哪边拐弯的呢?
2.幼儿再次探索,关注物体向哪个方向拐弯。
小结: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总是朝向细的一端拐弯,这种滚动路线叫弧线滚动。
三、三次探索,尝试让物体的弧线滚动变为直线滚动。
1.提问:小朋友怎样让纸杯、塑料杯不拐弯,直接就回家呢?
2.出示彩线绳、双面胶等材料,请幼儿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展示幼儿成功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讨论,分享探索经验。
小结:只有让物体两端变得一样粗细才能滚进球门。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平时在家,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那他们的滚动路线一样吗?请你们回去后把他们也找出来玩一玩,试一试,然后把他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和给大家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了解昆虫的居住环境。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透明饲养箱、自制笔记本、放大镜、大张书面纸。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活动过程:
拿出饲养箱,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帮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通过拼图和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进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爱护动物,初步具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公象、母象图片各一张,不同姿态的大象拼图若干幅。
二、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可用谜语导入,老师说一个大象的谜语,请幼儿猜出出谜底。
2、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大象图片,请幼儿观察: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大象看上去怎么样?它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耳朵呢?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样?它的腿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图片,提问:这两头大象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朋友都喜欢大象的长鼻子,这长鼻子有什么用呢?
大象喜欢吃什么?
3、智力游戏:拼图
引导幼儿将画面剪成块状,进行拼大象的活动,比谁拼得快。
三、游戏活动《碰一碰》
提问:你拼出了什么?你喜欢大象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用双手合起来做大象的长鼻子,你想用长鼻子做什么呢?
让幼儿自主地做一做动作并带领小朋友学大象走路。
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玩“碰一碰”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边唱边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据教师的评议指令,碰一碰身体的相应部位。 活动准备时除了准备了教学挂图,还从网上搜集了不同姿态的大象图片若干。为了让幼儿理解因为环境问题导致动物们生活困难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感知来激发保护自然的情感。
四、活动反思
用谜语导入活动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因为教学挂图很清晰,很直观,便于幼儿观察、比较。加上幼儿对大象充满了好奇和喜欢,所以活动中幼儿始终很认真。很多孩子对大象已经有所了解(平时在电视里、动物园里和书上看见过,也听过大人讲过),因此在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不了解的地方也能专心听老师讲解。通过活动幼儿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大象,知道原来公象长着长长的象牙而母象没有,知道象喜欢站着睡觉,象的鼻子会做很多事情等。幼儿都表示要爱护大象,要保护自然。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小动物的喜爱与好奇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萌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小鱼、青蛙、蜜蜂。
2、课件声音:燕子鸣叫。
3、歌曲磁带《春天在哪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难点: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小燕子的叫声引出主题:
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还 有哪些小动物也出来了——故事《醒来了》。
二、展开
1、教师利用课件照片,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引导幼儿练习用“有---有---还有---”这一句式)
小动物是在什么季节醒来了?
为什么在春天醒来了呢?
2、利用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
3、利用课件欣赏角色的对话,并引导幼儿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教师扮演小鱼、男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女小朋友扮演小蜜蜂)
4、扩散思维,讲述。
启发幼儿边思考边和同伴相互讨论:春天还有哪些动物、植物也醒来了?
它们又是怎样的?
三、结束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因为小动物都出来了;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五颜六色的花儿都开了。还记得这首歌吗?
(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让我们到外面再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还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好吗?
科学教案 篇6
【内容与要求】
1、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萌发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重点】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材料与环境创设】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提问: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从小实验中找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设疑: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1、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指导: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能否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提醒幼儿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重点提问: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重点指导: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要求: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2、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三、活动延伸: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空气压力的存在,我们再去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骨骼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
2、掌握人体骨骼的大致特征,提高探索身体奥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身体的结构-骨头
2、白纸和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骨头的存在
1、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没有摸到硬硬的东西?那是什么?
你还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东西吗?
(膝盖、头部、胳膊肘、颈部等等)
教师:原来骨头支撑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骨骼,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软软的、像一团泥。)
二、认识骨头
1、说说骨头有哪些。
出示人体骨架图,对照图边讲述人体骨骼边触摸身体该部位的骨头:
-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它们连接在一起。
-我的头上有头骨,张开嘴巴吃东西靠的是颌骨
-还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们。
-弯弯腰,那是一节一节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们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导幼儿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头。
三、动手做做我们的骨头。
1、教师: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瞧!老师把白纸剪成一条一条贴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们还能不能贴出我们其他什么骨头呢?
2、引导幼儿用剪贴纸条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表现各种骨头。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动延伸
看各种人体骨骼图片,说说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骨头。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11-03
手的科学教案11-03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4篇05-03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05-11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24
科学教案四篇05-25
小学水的科学教案05-25
科学教案大班实用02-28
大班科学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