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精品(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物质准备:(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若干个;
(2)托盘、餐巾、小碗(没人2个分别贴上生、熟标签)、手电筒;
(3)记录用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记录表、铅笔没人一套;
(4)快乐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兔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兔妈妈,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幼儿听音乐入场坐好。
2、出示鸡蛋引出课题。
老师:“欢迎到我家做客,我为大家准备了煮鸡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魂在一起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好的办法,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区分开,但是还是不能把鸡蛋弄破?”
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尝试区分生熟鸡蛋
1、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2、幼儿动手尝试区分,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想了许多好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吧。为了更好地把生熟鸡蛋区分清楚,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碗,请你用自己想的办法先试一试,然后把你认为的生鸡蛋放到写有“生”的碗中,在记录表示画×,把你认为的熟鸡蛋放到写有“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
3、组织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区分的。
请幼儿把自己验证的结果、方法和记录表讲一讲。
三.引导幼儿通过看图来了解、验证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配班老师扮演小松鼠敲门:“我是小松鼠,听说小朋友正在帮兔妈妈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我也从电脑上搜索了几种非常简单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了解三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用手转动起来,生鸡蛋转动的慢,熟鸡蛋转动的快。
(2)用收晃动生熟鸡蛋,感觉里面有东西的是生鸡蛋,熟鸡蛋则感觉不到。
(3)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时比较透亮,熟鸡蛋不透亮。
教师和幼儿边看方法图,边用一组鸡蛋进行尝试验证。
四.幼儿利用已知方法,帮兔妈妈再次验证,并填写记录卡。
1、幼儿用每一种方法去区分生熟鸡蛋并填写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求幼儿用第一种方法试验后,把记录表写好:转得快的'鸡蛋是熟的,画√,转得慢的鸡蛋是生的,画×。
用第二种方法试验后,在没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在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
用第三种方法试验后,在不能透亮的鸡蛋下面画√,透亮的鸡蛋下面画×。
2、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验证结果。
3、请幼儿将熟鸡蛋剥开,进行验证。
老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终于分清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熟鸡蛋剥开吃吧!”
五.简单讲解区分生熟鸡蛋的原理。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区分生熟鸡蛋?
教师总结: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转动时里面的蛋清、蛋黄也在自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熟鸡蛋里面是固体,不会影响鸡蛋的旋转度;熟鸡蛋里面是实心的,所以晃动时不会有什么感觉,生鸡蛋则会感觉到里面有东西;用手电筒照时,生鸡蛋清很透明,而熟鸡蛋则不透明。
2.将生鸡蛋打开比较生熟鸡蛋的不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究动物的脚的特征,萌发爱小动物的情感。
2、认识常见动物的脚,能通过动物的脚来辨认动物。
3、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动物的脚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鸡、鸭、狗、猪以及以上动物脚、脚印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的小脚在哪里?
——师:你有几只脚呢?小脚有什么作用?
——师:小动物有脚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有两只脚?
二、认识动物的脚。
——(逐一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请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它有几只脚?说说它的脚的特征。
——对比小鸡的脚和小鸭的脚有什么不同?
——对比小猪的脚和小狗的脚有什么不同?
——教师朗读儿歌《小画家》。(详见幼儿用书P15)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感知动物脚的特征。
——(出示不同动物的脚印图片)教师带领幼儿根据图片提示念儿歌。
三、 快乐游戏。
1、“这是谁的脚印”:教师将小动物的脚印贴在黑板上,请幼儿仔细观察,说说这是谁的.脚。
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教师用白纸蒙上小动物的身子,只露出小脚,请幼儿猜猜这是谁的脚。
四、 活动小结。
——师:小动物的脚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很轻易地通过动物的脚来分辨它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两只脚,哪些动物有四只脚,哪些动物有六只脚、八只脚吗?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活动应变
如果能收集动物模型让幼儿观察并用模型印脚印,活动效果会更好。
活动延伸
了解不同数量的脚的动物。
区角活动
科学区:
1、投放小动物的图片以及相应动物的脚、脚印图片,请幼儿配对。
2、将一些多脚的动物贴在墙上,让幼儿数一数这些动物有几只脚。(例如:章鱼、螃蟹、蜈蚣等等)
环境创设
可以将动物的图片、脚的图片、脚印图片串成吊饰布置活动室。
家园同步
请家长协助在网上搜索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看看这些动物有没有脚,有几只?
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里,幼儿都会接触到很多的昆虫,有兴趣的幼儿可以数一数昆虫有几只脚。(例如:蚊子等等)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连接后出现的有趣变化。
2.会用符号记录,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测和发现。
3.体验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和笔,棉线。
2.经验准备:幼儿人人都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初步感知连接后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根线,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它们连接起来?请小朋友每人拿两根线试一试。
师:你们都连接成功了吗?有没有发现连接后线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用打结的方法可以将两根线连接起来,一头连接后线变得更长了,两头都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圈。
二、六根线的连接——感知不同的结果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发猜测。
师:我这里还有6根线,今天我们就要用打结的方法来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线的连接”。这个游戏需要三人合作才能玩,谁愿意做我的朋友,和我一起来游戏?
师:请你们面对面站在我的两边,我来握住线的中间,右边的小朋友把右边的线用打结的方法两根、两根连接起来,左边的小朋友把左边的线用打结的方法两根、两根连接起来。
师:游戏正在进行中.我想请小朋友一起来动脑筋猜一猜,等他们打完所有的结,我把手松开,这6根线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组讨论,记录结果,展示交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请你们和组里的小朋友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蓝色的记录纸上。记好以后请组长把它贴在大记录表上“我的猜想”这一栏,你是第几组就请贴在第几格。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想法。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先来介绍?你们认为我把手松开以后,这6根线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的想法很多,有的认为会变成一条长长的线,有的认为会变成三个圈.还有的认为会变成一个大大的圈……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记录发现。
师:那么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还是让我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吧!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6根线,请你们三人合作玩这个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得遵守游戏的规则:(1)中间拿线的人一定要等两边的人将所有的结全部打完才能松手;(2)打结的人一人负责一边,要两根、两根连接在一起。(3)打完结松开手以后,请仔细观察,把发现记录在粉红色的记录纸上,并展示在大记录表上“我的发现”这一栏。
4.交流分享,表述发现,总结提升。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师:哪一组的结果和他们是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师:我和小朋友合作的结果会和你们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居然和你们不一样,线的连接真有趣!
三、多根线的连接——进一步体验、感受连接的多样性
师:如果用更多的线来玩这个游戏,会有更多的变化、更多的结果吗?为什么?真的会是这样吗?想不想试一试?
师:这一次的玩法和刚才的玩法有些不一样,请听清楚游戏的规则:老师站在圆心握住线的中间,请每个小朋友在圆上找个点子站好,依次上来每人拿一根线,然后和边上的同伴一起合作把两根线连接起来。
师:检查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教师小结:线的连接真奇妙!用同样多的线做连接竟然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结果!那么,6根线的连接究竟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以后我们可以在科学区继续探究,把每次游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统计一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变化!把你们的发现和老师一起分享。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6根线,让幼儿继续探究,记录新的发现,统计变化的种类和数量。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对动物很感兴趣,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结合纲要精神及本班幼儿实际,特设计了本节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比较中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获得长短、圆扁等关系概念的经验。
2.让幼儿能根据各种关系续编儿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比较中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获得长短、圆扁等关系概念的经验。
难点:让幼儿能根据各种关系续编儿歌。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幼儿跟老师做手指游戏
二、看图说话
1.大二班的小朋友,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因为很多动物都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好吗?
2.出示第一组动物图片:
你们看到哪些动物来了?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的尾巴是怎样的?
3.出示第二组动物图片:
在这几只动物里,你最喜欢谁?它的尾巴又是怎样的?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三、诵读儿歌
1.小朋友跟严老师读课题:比尾巴。小朋友请认真听老师读儿歌,思考一下儿歌里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2.读后提问:儿歌里介绍了几种动物?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3.师述:这首儿歌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前面先问,后面再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先问后答。
4.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读儿歌两遍。(第一遍,老师教小朋友读。第二遍小朋友做小老师教老师读。)
四、创编儿歌
动物园里还不止这些动物呢!出示动物图片:让我们也来当一当小诗人,用动物的尾巴来编儿歌好吗?
五、结束活动
大二班的小朋友,我们幼儿园的门窗也贴有很多动物的图片对吗?让我们再去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又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2、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活动重点:
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2、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3、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4、活动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烹炸过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用来探索的材料:树木的纸条、铁珠、压缩棉、紫菜、黑木耳。
2、用来实验的冷水、而睡、盛水的缸(每组一份)。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张贴表格的黑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结果。
(一)请幼儿观察比较“海洋宝宝”泡水前后的差别。
(二)教师归纳:像放在水里的海洋宝宝一样慢慢变大胀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二、区分哪些物品容易膨胀,哪些不容易膨胀。
(一)教师呈现多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些放在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
1、出示记录
表(1)请幼儿看看有些什么?猜猜哪些容易膨胀,哪些不容易膨胀?
2、请幼儿将猜测的结果填在“我猜”这一栏里,容易的打√,不容易的打×(用两张颜色分别记录)。
(二)幼儿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仔细观察,究竟哪些材料在水里容易膨胀?哪些不容易膨胀?并将观察结果填在“我发现”这一栏里。
2、幼儿动手实验,教师观察、巡视,给予适当指导。
(三)展示幼儿记录表,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其他幼儿一同对照(发现问题及时验证)。
(四)教师小结
三、观察比较物体膨胀速度的不同。
(一)擦侧物体跑呢故障速度的'不同。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猜猜“谁”膨胀的快,“谁”慢。
2、请幼儿将猜想结果用数字表示,填在记录表(2)“我猜”里。
(二)幼儿操作实验呢,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三)教师小结
四、冷热水中哪个膨胀快
1、出示冷热水,猜测并记录。
2、利用木耳展示证明,在热水与冷水中的膨胀速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膨胀
教师例举馒头、气球、爆米花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1、把物体放脚上;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3.教师请失败的幼儿再去试一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3
(集合)科学活动教案07-23
(精)科学活动教案07-28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7-28
[热]科学活动教案07-29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7-22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7-22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