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集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2、了解修改的意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会丢字落字,有时会把词句写颠倒了,遇到这些情况是怎样修改,才能使人一看就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个修改符号。
二、学习修改符号
1、将教材中的例文在投影仪或小黑板中呈现出来
读一读,能发现那些问题?
比如:错别字,语序颠倒、丢字、多字问题。
2、认识4种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并学习使用。
3、出示学生的问题习作,一起来修改
三、总结本课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
4、归去如何(愿无为)
[ 内 容 结 束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语文教案 篇4
二次备课
课题: 《语文园地四》 主备人: 胡立萍
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3、学会比较形近字,并能认真书写。
4、通过读句子和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2、巩固生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显示“木”)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
二、“我会认”出示转盘
(一)过渡: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木‘字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瞧。(点出转盘)
1、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2、请3 —4 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1、这8 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 个字与木的关系)
2、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沿用为机器。“休”,可以理解为人靠在树旁休息。
(三)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四)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想一想,找一找,记一记。)
三、“我会读”
(一)激趣导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点出“我会读”)
1、小男孩在读什么?(出示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2、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 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3、出示6 幅图,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二)识字比赛。
在展示台上有很多标牌,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到自己会认的字后,把它轻轻地摘下来,等一会儿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先问问同学或老师,再把它记下来。最后看哪个小组对的字最多。
1、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卡片。
2、活动交流
3、教师抽查奖励
(三)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发法。
1、小朋友们会人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2、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3、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1、每小组发一张空白山坡图,小组的每位同学都贴出几张自己准备的标牌,读一张上一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可以拿到山顶的“好汉旗”
2、各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检查。
四、扩展练习 :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1、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字,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
一、比一比,写一写
(一) 出示生字。
1、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一组。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可以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说。如:多一笔:“ 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变一笔:“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二) 写字。
1、强调关键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最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一) 出示三句话。
1、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二) 教师抽查。
1、指名学生读。
2、这样的句子我们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考考谁的记性好?(南瓜越老皮越黄)
3、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一) 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得最多。
1、学生自愿参与。
2、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
(二) 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到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1、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2、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3、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4 人小组和读)
4、教师抽查。
5、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三) 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2、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天人、活重)
3、知道背诵,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避免拖腔拉调的齐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教学札记: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样的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以及汉字的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明确,而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例如:《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认”,教材中将前面学过、带有“木”字的汉字归为一类,并以一个“转盘”形式排列出来。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相应地设计了一个“玩转盘——找秘密”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借助图片,调动其对生活已有的感知,探究为什么转盘里的每个字中都有一个“木”字。使学生不仅识熟了已学的汉字,还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并为以后自己学习汉字的字形、字义打下基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能够用几句话夸夸黑人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你们知道非洲吗?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了解大瀑布
图片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读好这个词语。
3、展示非洲的木雕工艺品
非洲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有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非洲木雕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词语做出记号。小组同学互相解决。
2、认字,读词语。
三、重点书写:售、掏、辨、卖。
四、学生质疑,根据学生问题解决部分词语的意思,同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名不虚传、清晰可辨、游人如织、出售、掏钱
二、精读课文
1、抓重点词句,体会“我”对木雕象墩的喜爱。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那里的木雕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那些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2、请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画出我喜爱木雕象墩的句子,并讲讲理由。
3、交流: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喜爱,并进行品读。
(“捧”字上的发挥。象墩很重,课文里说沉甸甸的,我很喜爱它,就进距离观赏它,像捧着宝贝一样小心呵护着它。“仔细”我是那么认真的看着,我在观察我的心爱的事物才会这么仔细的。我仔细观赏的观赏也可以看出来的。观赏是观看又欣赏。对于艺术品才会用观赏一词。在我的眼里,这个木雕象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艺品,它是我仔细挑选后目光定格的焦点,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爱不释手,看图是什么意思?释做什么解释呢?)
(2)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从太好了,高兴,喊,就要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喜爱。
3、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遗憾的是什么呢?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黑人少年的美好心灵
木雕象墩的确使人爱不释手,使“我”心动。但是黑人少年的言行更让人感动。
自由读课文的第5到15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交流:
预案A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
预案B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读上下文,解决问题。
○联系上文,学习“遗憾句子。”
○联系下文,学习最后几句。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4、小结。
黑人少年哪里是在卖木雕,分明是把木雕送给了这位中国游客。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来实践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践“我们是朋友”的诺言。
5、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分角色朗读10到15段。
创境写话。
我手里捧着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同行的伙伴都向黑人少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为首的我们的带队领导林武同志。他兴奋的说:“( ) 。”接着林武同志的发言,我不无感慨地说:“( )。”一行人中有一个和黑人少年一般大小的'男孩,他从队伍后面挤上来说:“( )。”我们的谈话被树林边出售凉茶的本地居民——一个同样黝黑皮肤的中年男士听到了。他也凑上来说:“( )。”
教学反思:
在特级教师的评比中,正好选中的就是这篇课文,而且我们都可以享受一场“特级”盛宴,“准特级”们都上了这一课,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校的晓蓉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轻松的氛围,吴老师很亲切,但同样很亲切的人很多,但吴老师的功力让我想起了维果茨基所描述的一位老教师,从他的嘴里说出的一句简单的:孩子们好!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体、个体的调控也很到位,对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这就是我们所进行的关注差异、符合差异的教学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卖木雕的少年,卖木雕的少年-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语文二年级
播放歌曲:小白船
师:你看过什么动画片。
生:看过蓝猫三千问。
生:神奇宝贝。
师:我也喜欢蓝猫。
出示面具。
师:我想把这个面具送给会上课的同学。
师:这些生字能读好吗?
生读词。
师:宽阔,宽广这两个词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这八个词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通过看图,我们一起看。
看图,了解词的意思。
客轮,货船,航标灯,斜拦桥。
师:词语大家读得真不错,陈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读课文,大家一定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来。自己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三位)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河水真的很清,清澈的河水,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碧绿。
生:一尘不染
生:清清。
生:一望见底。
师:一眼见底。
师:谁能读出碧绿,一尘不染,清清,一望见底。
指名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眼见底的河水里,有戏水的小朋友。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在那一尘不染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树叶。
生:我看到了鱼儿和水草。
生:我看到了海市蜃楼。
生:我看到了金光万道。银光闪闪的光芒。
生:小青蛙。
生:看到了大楼房。
生:绿绿的大荷叶。
生:粉色的荷花。
师:在那清澈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亮晶晶的星星。
生:白白的鸭子。
师:在玩水呢。
生:树叶上有一滴露珠。
师:在清澈的河水时,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象。再读一读。谁能读出来。
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清多美的河水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
师:真会读书,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二三四自然段,看谁读得好,能读出问题来。
生自由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二三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
生:第二自然段中什么叫大鼻子的货船。
师:问得好!你猜它是什么?
生:就是货船前面的部分。
生:我觉得就是货船前面很长。
生:因为运货的时候。大鼻子的货船。可以提高……
师:你真会学习,蓝猫最喜欢会学习的孩子了。
师:谁来读一读:大鼻子的货船。
师:读这几句。
生读。
师:能读得更宽广些。
指名读。
齐读。
师:三四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雄伟的.斜拉桥。
课件出示图片:雄伟的斜拉桥。
师:大家看得那么认真,谁来说说,看了这个斜拉桥想说什么?
生:斜拉桥真长啊。
生:斜拉桥的柱子多高啊。
生:斜拉桥很壮观。
生:斜拉桥边上的灯真美啊。
师:谁来读一读。
师:谁还想读,把斜拉桥的雄伟读出来。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相会不懂。
师:什么意思呢?
生:一直聚会。
生:相逢重逢。
生:牛郎织女是在鹊桥上相会的,怎么会在斜拉桥上相会呢?
师:谁来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生讲故事。
师:真会学习。奖励。
师:每年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牛郎织女才能相会一次,所以我们希望他们经常能够相会。谁来读读。
生读。
师:陈老师听出了你美好的心。
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你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连起来读一读。
师:陈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河面读得再宽广一点,就更好了。
指名读。
师:看图,上面的座是拦河大坝,另一幅图是葛洲坝。介绍葛洲坝。
真不愧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谁来读一读。
师:学完了四个自然段,现在陈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了,我来读第一部分,你们读后面的内容。
师:银河呀,我还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呢?
生:总有一天,我会……
师: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如果是你,你想问银河什么呢?
生:银河呀,你里面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啊?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大啊?
生:银河呀,你是不是河。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过,银河是一条光带。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长啊?
生:银河呀,你的里面有没有高楼大厦啊?
生:银河呀,地球上的东西能不能到你那儿去啊?
生:银河呀,你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呀?
生:上节课我们说过,是由星星。
生:银河呀。你那里有东方明珠吗?
生:银河呀,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银河呀,在你的上面有没有海市蜃楼啊?
生:银河呀……
师:航天英雄杨利伟。
师:介绍杨利伟,播放视频。
师:你想说什么。
生:杨利伟叔叔真伟大。
生:杨利伟,你真了不起。
生:上天下地。
生:杨利伟,你真厉害。
师:有没有什么想问杨利伟叔叔什么?
生:有没有看见长城。
生:问天上有没有…
生:我想问,你在天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生:……
师:是啊,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想问杨利伟叔叔。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师:老师也相信,总有一天,――
生:我也会驾驶着……
师:编书的时候,我们的航天飞船还没上天呢,但是现在……
坚定信念,总有一天,我们……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
齐唱……蓝猫。
师: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爱想,爱问,爱动脑的好孩子。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全在与历史的对比中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珍爱生命。
3.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4.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策划
(一)策划理念: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将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访问调查结合;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学习活动与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注重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二)策划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进程中,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促使他们的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我们麻城市地处大别山南麓,地理位置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柏举柏大战场,三国时期,曹操亦曾率部征战于龟峰山下,至今仍有楹联留于人间,到了现代,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以王树声大将,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将领,王树声同志的家乡乘马岗乡是全国闻名的将军之乡,至今那里还留下了许多旧战场遗址,还有许多见证过当年战斗的老人及其后代,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走进乘马岗,走近那里的人们,去感受战争,去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和校外活动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校外活动阶段,探访战场旧地,了解风情人情;开展社会调查;第三个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准备演讲、辩论。
前两个阶段都注意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第三个阶段,注重集中活动。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
①图片中的战争: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
②文学中的`战争: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影视中的战争: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④成语中的战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少,搜集它们,并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
⑤诗词中的战争: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不少,收集起来,注意对这些作品赏析品味,理解背诵。
⑥史料中的战争: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注意收集岁月长河中,在战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⑦想像中的战争: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示来战争的情形,注重由现代战争引发想像,感悟未来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⑧数据中的战争:收集二战,两伊占海湾战争的有关数据,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二个阶段:校外活动:参观访问调查
开展活动前,各组应预设调查访问重点
活动分四组进行:第一组:参观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史博物馆,了解麻城人民在为新中国成立及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动人事迹。侧重了解有关“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建军”鄂、豫、皖苏区建立等有关史料。
第二组:旧战场纪念地采风:深入麻城市乘马岗乡杨泗寨、得胜寨等地参观,了解当年红军战士在此地战斗的情况。
第三组:将军故里今昔,深入到王树声同志、张才千同志、陈再道;王宏坤等同志故乡,听将军的后裔进述将军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将军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请将军故里的民间艺人为学生教唱红色歌谣。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等。
第四组:前往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探访许世友将军故居,瞻仰墓地,了解其生平事迹,了解将军传奇的一生。
第三个阶段:整理资料,为活动展示作准备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准备,同学们手中已经掌握的材料比较丰富,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它们,使之系统化,材料按下列线索进行整理:①影视欣赏;②图片展示;③讲述故事;④知识竞赛;⑤发表演说;⑥开展辩论
第四个阶段:活动展示
展示过程:第一板块,影视欣赏,放影电影《太行山上》,利用战争的画面,创设活动情景。
第二板块:展示战争图片,让图片直观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第三板块:英雄故事讲述,讲一讲历史上的战斗英雄,麻城籍的将军故事。
第四板块:战争知识竞赛①背诵有关战争诗词;②展示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名著;③介绍有关战争的文学名著;④经典战例汇集等内容都可以做为竞赛范畴。竞赛可以从必学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几个方面设题。
第五板块:发表演说。演说话题可以从“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缅怀历史”、“珍惜和平”等几个方面确定话题,让学生发表演说。
第六板块:辩论。辩论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辩题“世界将会有永久的和平”乙方辩题“世界不会有永久的和平”。
第七板块:办一期专栏,展示学生写作的调查报告或参观访问心得、日记等。
三、教学反思
(一)语文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通过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世界观的。我们这次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因此应该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活动的安排和展示,突出语文味,如演讲、写调查报告等。
(二)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率,要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如在访问的时候,有的学生羞于开口,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大胆交际,问访向前,要求全体参加访问的学生要写好访问提纲。
(三)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注意收集。麻城的红色歌谣已经被列入黄冈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活动中,红色歌谣的收集工作还做得不够。
四、教学训练题设计
1.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年,班里开展了纪念活动——“长征颂”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赛后,将有关文稿编辑成册,已经确定了两个栏目:㈠回忆长征;㈡民族脊梁。现在,请你继续完成下面三项工作:
⑴设本文集再设两个栏目:a.________ b. ________
⑵为本文集取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⑶请向你的朋友,写一封简短的推荐信,推荐本文集。(2分)
2.请以“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主题拟两条标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学作品都与战争有关系,请选择一部作品,按要求填写卡片
《水浒传》、《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妮日记》(3分)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国籍(朝代)_________
我最难忘的情节________ ; 我最难忘的人物: ___________
关于此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战争智慧,也是生活智慧,请选择下面列举计策中的一计,调动你的生活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说明它在生活中的运用(2分)
以逸待劳 声东击西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我能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参加辩论双方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面的观点,试为该方写一段辩论词(3分)
正方: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阻碍历史的发展。
我赞成________方观点,我的辩论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
书法作品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1)杨柳岸:__村。(杏花)(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 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 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 欲穷千里目,_______。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图片),谁能讲讲关于他的故事?
兴趣导入,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提前引出文章第一段中总结的人物特征。
二、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一)学生初读文章。
(二)新生字词的认读。
1、师出示词语:铜板、智慧、幽默、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等。
2、那么这些词放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3、学生再读课文。
4、师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注重对字词的认读。
三、精心准备,大胆表演
1、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组准备课本剧,可根据人物性格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教师提示抓住“扭,拉扯、揪、咧着”等动词,来渲染人物特点)
2、分组上台进行表演。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表演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把文中人物的定位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四、“我喜欢阿凡提……”。
结合你对阿凡提的了解或者读过的`书,说一说你最喜欢阿凡提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开阔视野,增加积累,受到阿凡提人格魅力的感染。尊重孩子的个人真实感受,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
五、课后延展
再读《阿凡提的故事》看看你是否有了新的收获。
故事对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实现的,好故事一读再读会有“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习题:
1、“我会认”给下面的词语拼音。
铜板( ) 智慧( ) 幽默( ) 饭馆( )
分辨( ) 扭打( ) 交钱( ) 拉扯( )
2、“我会说”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打抱不平 分辨 两相抵消
3、“我会写”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打又骂
又___又___ 又___又___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围绕“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个中心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1: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板书:xx
二、讨论理解课文: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备粉移精;练习讲故事;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2:
一、指导讲故事
1、齐读
2、出示题纲:
介绍安培
讲清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怎样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黑板。
3、同桌互讲
4、指名讲(评议)
二、补充练习
1、做口算时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心算计算演算]
2、爱迪生是世界上()的科学家。[著名独一无二]
3、上课时,我们应该()听老师讲课。[仔细、专心]
4、我下定()把字练好。[小心、决心]
三、学生书写生字:备粉移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