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 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们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们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语文教案 篇2
第八单元测试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精会神 不言而( ) 奋不( )身 精妙绝( )
( )尽全力 万马奔( ) 千( )一发 无影无( )
四、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1.早晨,同学们从四面八方( )来到学校。
2.那毛毛细雨,( )下了两天两夜。
3.我们要( )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当然 虽然 既然 竟然
4.你( )答应和他一块看,就应该准时去。
5.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 )不可能正确解释日出日落的现象。
6.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 )开了几朵花,( )少得很,但总算已经开花了。
不仅……还…… 不但……而且…… 如果……就…… 即使……也……
7.( )你考试得了一百分,( )不能骄傲。
8.他( )聪明过人,( )学习也很用功。
9.( )明天晴天,我( )到你家来。
10.这座建筑( )形式优美,结构( )非常坚固。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扩句:
我登过泰山。
2.缩句:
坚韧的小草可以骄傲地嗤笑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3.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请王校长。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
4.改成“被”字句:
我们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5.修改病句:
(1)清晨,阳光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
(3)这件洁白的衣服真白。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正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 ) 默默无“蚊” ( )
“骑”乐无穷( ) 一“明”惊人 ( )
2.你还能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四个成语吗?
3.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答案:
一、抑制、解释、榜样、平庸、恐惧、仆人、樱桃、凄惨
二、
三、(聚)精会神;不言而(喻);奋不(顾)身;精妙绝(伦);(竭)尽全力;万马奔(腾);千(钧)一发;无影无(踪)
四、1.陆续 2.连续 3.继续 4.既然 5.当然 6.竟然,虽然 7.即使……也…… 8.不但……而且…… 9.如果……就…… 10.不仅……还……
五、1.我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2.小草嗤笑盆花。 3.我们请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 4.操场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1)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3)这件衣服真白。
六、1.刻不容缓、默默无闻、其乐无穷、一鸣惊人; 2.移花接木、堂而皇之、貌合神离、偷梁换柱; 3.指“蚊香”的宣传广告,用来指蚊香的驱蚊效果好。 4.第一种意见是蔑视,认为玷污了成语。第二种意见是赞同,认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第三种意见是认为不合适,使成语之林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第四种意见是反对,认为影响小学生对成语的正确学习与运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夜行黄沙道中》,初知词的内容,学生熟读成诵。阅读分析短文《爸爸的咳嗽》,了解内容,体会并讨论短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背诵表现出词的静谧的气氛和作者喜悦的心情;体会短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短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夜行黄沙道中》
1、释题:“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2、简介作者:辛弃疾。
3、老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初知词的内容。
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6、学生朗读并背诵,注意表现静谧的气氛与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短文《爸爸的咳嗽》
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回答练习第1题。
这短文记叙了“我”为爸爸找病因的经过。由爸爸的病因说明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治理环境污染的心愿。
3、体会并讨论短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的谚语通俗易懂,给人的启示也很深刻,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而这一些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展示才能的舞台,有自主发现的过程,学生才能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读课文中,你发现了什么?”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这几句话不但构建了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而且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放开了手脚,大胆去探索谚语的特点,使学习谚语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需要,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设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理解谚语,对积累谚语有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2、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大家看他是谁?他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博士。小博士这次来是想挑选一些肯动脑、会合作、积极参与的同学,组成“谚语学习小队”去考察我们的民族文化。想不想参加?那可得先过课外知识关:
团结起来__________,一个人的力量__________,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
师:其实还有很多的谚语也是说明团结合作精神,顺利闯关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过学习关,学习《识字5》,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二、朗读谚语
1、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书的秘诀,那就是认真读,反复读,遇到难读的字多拼几次,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读好书。
2、配乐范读课文。
3、同桌互读,学生模仿老师的读法有趣练读。
4、读全文。
三、理解谚语
1、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什么?让学生自由议论。
2、组内说说自己对每一句谚语的理解,(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谚语:(顺学而导)
(1)“人心齐,泰山移”(理解“泰山”在此处的作用,图片抗洪,加深对谚语的理解。)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出示课件:柴多火烧得旺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这句谚语的意思。理解“计谋”的意思。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指导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了解容易的反义词是困难。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出示画面:大片树林(讲解有关植树防止风沙的故事。)
再出示“搓绳”的画面,来理解这句谚语的意思。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示春天的画面
师:春天是怎样的景象?(百花盛开),出示画面
4、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巩固谚语
1、师生对读,体会每句谚语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的联系,再齐读全文。
2、小组学习,互对口令。
3、师生合作背5句谚语,男女学生合作背谚语。
五、巩固生字
1、我会读,读出生字。
2、我会记,记住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了。
3、我会写,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
(2)写正确。
“折、根”二字不要多一点。
(3)写美观。
4、看看写写。Yìhuādúfàngbúshìchūn
báihuāqífàngchūnmǎnyuán
5、摘录自己喜欢的谚语。
六、拓展实践
1、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句谚语,顺利通过了学习关。接下来就是实践关了。
2、读读收集起来的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众人划浆开大船。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让人一寸,行理一尺。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3、总结:小博士说了,你们全部过关,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谚语学习小队”去考察我们的民族文化。现在布置考察任务: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再收集一些谚语,在班上分类进行整理、交流,然后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互相摘抄搜集的谚语,编制一份谚语报,在全校进行宣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点:
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凌、崭
3、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鸽、盈
一、质疑导入
1、出示恐龙图片,这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2、当你看到“飞向蓝天”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动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3、一个那么笨重,一个那么轻盈,你觉得他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也觉得没有)但是,它们的确又有很大的联系。那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4、齐读课题。
二、生字词。
1、开火车读——全班读
2、强调读音:凌、崭
3、哪个字容易写错:鸽、盈、捷
4、互相检查
二、整体感悟
1、听课文录音,要求:
①听准读音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
①茹毛饮血(xue)
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很多同学都觉得,其实恐龙和鸟,二者毫不相干,其实不仅是你们,很多人都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鸟和恐龙有什么不同之处,用“ ”划起来。
2、反馈。出示表格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化石,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请问,那是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好词:这里有一个好词——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来。
6、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
四、小结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鸟儿和恐龙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呀?这个问题就等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8
一、谈话激趣,导入学习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风筝)(课件出示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憧、憬、歇、埂”(课件出示3)
“憧、憬、歇、埂”是左右结构的字;“憧”和“撞”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筝、拔、蝴、蝶、福、托、梢、歇、踪、丧、圈、坊” (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拔、蝴、蝶、福、托、梢、歇、踪、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拔”不要写成“拨”;“筝”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丧”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五、课堂练习,抄写句子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会运用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鲸吗?想了解鲸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鲸的课文。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听写10个生字。
积累“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3.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捕( ) 叛( ) 矮( ) 滤( )
哺( ) 判( ) 短( ) 虑( )
肺( ) 隔( ) 状( ) 行( )
市( ) 融( ) 壮( ) 形( )
( 二)、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必须 必需
1.鲸隔一定的时间( )呼吸一次。
2.杏仁、榛子、橡栗是松鼠日常( )的食物。
判断 判别
1.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 )鲸的'种类和大小。
2.你能( )这头幼鲸是须鲸还是齿鲸吗?
(三)、我会查字典。
“判”,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判”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⑴ 分辨,断定;⑵分开 ;⑶ 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在“判别是非”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案”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若两人”中选第( )种解释。
(四)、读一读。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第一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二、三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四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默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二、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成果。
1.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读4—6自然段,填表。
4.展示自己的习作《鲸的自述》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试
1、听写词语
——————————————————————————
2、读下面的句子,看是用哪种方法说明的。
(1)最大的鲸约有三十二万斤重,最小的也有四五斤重。( )
(2)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4).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3、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鲸非常__,是__,有__类以及它的__,使用了__、__、__和__四种说明方法。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
———————————————————————————————————————
板书设计:
26.鲸
形体特点--- -- 大
进化过程------ 海洋
须鲸 没有牙齿
种类{
齿鲸 有牙齿 生物进化 优胜劣汰
进食方式
呼吸用肺
生活习性 睡觉特殊
生长迅速
教学反思:
打破了“串讲串问”、繁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创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