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4 10:40:0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

  教师: 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

  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 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教师演示实验。)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

  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

  6、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

  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

  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料袋飞起来。

  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和热气球原理一样。)

  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

  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

  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

  7、汇报实验现象。

  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

  五、课外思考:

  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准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过程:

  1、 情景导入

  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滚动各种物体,探究能滚动的物体的形状特征。

  2.尝试用不同方法把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

  活动准备

  1.玩具城(能滚动和不能滚动的玩具或物品若干)。

  2.贴有能滚动或不能滚动标识的大筐各一个。

  3.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提供操作材料,进行不能滚动变滚动的尝试。

  4.幻灯片。

  5.笔、纸、双面胶、柜子、幼儿使用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玩具,引出"滚动"。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希望小朋友能喜欢。(把玩具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师:请把小椅子下的礼物拿出来,玩一玩!(幼儿玩玩具)。

  师:刚才你们的玩具是怎么玩的?(幼儿回答,引导幼儿说出"滚动"。 幼:皮球可以拍。师:皮球除了可以拍还可以怎么玩呢?幼:还可以滚?师:你们手中的玩具哪些也是可以滚动的?)

  二、围绕"滚动和物体形状的关系"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能够滚动的物体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幼儿回答)

  总结:原来这些能够滚动的物体它的形状都有圆形的一面所以能够滚动。

  三、幼儿设计标志

  1、幼儿想象用什么标志表示"滚动"和"不滚动",为下个环节铺垫。

  师:其他的礼物就是不能滚动的'。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设计标志,你们觉得"滚动"标志应该怎么来表示呢?(幼儿想象,说出好的标志马上采用其想法,并画下来。)

  师:"不会滚动"的标志又应该怎么表示?(幼儿想象,教师画下来。)

  四、幼儿送玩具回家

  1、送礼物回家

  师:礼物要回家喽!请小朋友将能够滚动的礼物送到贴有滚动标识的筐子里,不能滚动的礼物送到贴有不能滚动标识的筐里。(教师检查幼儿是否送错,幼儿自己纠正。如:我觉得这件礼物有疑问?)

  五、尝试让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

  1.明确任务(每组分别提供报纸、硬纸、橡皮泥、气球、两个半圆,可以滚动的器皿,双面胶也带去)。

  师:刚才我们说到,滚动的物体都有圆形的一面,徐老师还提供了一些物品,我们看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幼儿回答: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要挑战这个任务,把这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请小朋友走到自己的座位进行尝试,成功了举手告诉我哦。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滚动尝试

  总结:小朋友们都想出了好办法,你们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滚动。

  六:结束:滚动乐园

  出示幻灯片

  师:哇,原来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滚动,现在让我们回自己教室去找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也能滚动吧!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

  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转动 A * * B * * C * *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

  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8、比较: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皮带传动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距离。)

  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距离传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操作演示链传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链传动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科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 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 费总额为 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 ;(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 , n: 。 (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确定n的值 (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 平方米,原数: ;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 位.

  (三)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 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 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 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6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有关的,还可以为后续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教学目标分析里面,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来看:

  在科学概念里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在过程与方法里面,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第二呢,要培养学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同时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

  根据这样一些,我们本节课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水的特点,那么能否根据水的特点来推测冰的特点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为主体,他们进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接着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来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接着我们通过多媒体等这些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水结冰的知识的学习,同时知道,对同类物质进行比较,这里主要是对冰和水的各自特点的比较,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程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讲好教学程序,我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

  在导入新课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识回顾;第二步,引入视频;第三步我来设置问题。知识回顾是“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水都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通过交流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种特点,接着我们会看一个水结冰的视频,通过这样一个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觉,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因为温度下降了。接着我来设置问题,既然水结冰了是因为温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温度时,水开始结冰了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同样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切的了解水结冰的温度。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前面讲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所以我让学生从测量水结冰前,结冰时的温度来学习这节内容。首先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一袋食盐,一个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温度计的大试管,在这里呢,我对这个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良,本来这个温度计需要学生手拿的,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我用一个带孔的橡胶塞把这个温度计固定住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很稳定地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试管的`水中央。接下来就开始做实验了,首先我们在这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中插入这根大试管,用温度计观测试管中水温的变化,此时,同学们都很期待试管中的水能变成冰,但结果是让人失望的,这个时候,我会问学生,温度计的温度下降了,但是试管中的水却没有结成冰,说明,水的温度降的还不够低,谁有办法让这温度变得更低呢?接下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做?预设1,学生知道方法,加盐;预设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来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学生重新开始实验,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观察水开始结冰前以及结冰时的温度变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结冰时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在这里,使学生纠正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我们学生一直认为水结冰时的温度在0℃以下,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相混淆。

  实验中用到了食盐来加快冰块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温度,根据新课程当中,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会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在下雪的马路上撒点盐,来加快雪的融化,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这里我会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我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怎样的一种建议,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当中来学习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这里我会出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习题,通过让学生在课堂直接完成,使得他们加深对水结冰本节课的理解。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精)08-03

科学教案(优)08-04

科学教案(必备)08-05

(通用)科学教案08-05

[优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集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