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班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2、幼儿大胆选择,使用材料装扮蔬菜。
活动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蔬菜。
2、剪好的蔬菜宝宝及四肢(用即时帖)。
活动过程:
一、准备过生日。
1、设置悬念,引起学习兴趣《生日歌》中,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2、“今天是谁的生日?”
二、谁来过生日。
1、(出示青菜奶奶)我是青菜奶奶,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得去准备准备,等会儿我的孩子都要来为我庆祝生日。
2、(出示辣椒爸爸)“我是胖胖、绿绿的灯笼辣椒”。(辣椒妈妈)“我是绿绿、长长的辣椒”(辣椒娃娃)“我是红红的、光光的小辣椒宝宝”辣椒一家:“祝青菜奶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青菜奶奶:“谢谢,请坐请坐”。
3、请幼儿猜一猜还会有哪些蔬菜来给青菜奶奶过生日呢?(扩散幼儿思维)
a、请幼儿说出画面上的蔬菜名称及外形特征。
b、师小结:黄瓜:细细长长的黄瓜,穿着绿衣服。
c、西红柿:穿着红红的衣服,像小灯笼。
d、胡萝卜:粗粗长长的'胡萝卜,穿着橘黄色的衣服
e、茄子:穿着紫衣服,像气球。
4、引导幼儿说说吃过的或见过的蔬菜。
5、为什么要吃蔬菜?
教师小结:蔬菜里面含有很多营养,能补充维生素,小朋友们吃了它身体才会长的壮,有力气。科学家叔叔为了更好的给人们补充营养,又为我们研制出了五彩辣椒、红色、紫色、蓝色。引导幼儿观察。
三、客人变漂亮。
1、打扮蔬菜:小朋友们,蔬菜奶奶的生日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把蔬菜宝宝打扮的漂亮一点好吗?(幼儿为蔬菜宝宝画上鼻子、嘴巴、四肢)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打扮的是谁?
2、教师:小朋友们,带上蔬菜宝宝去给蔬菜过生日了。音乐起,幼儿手拿蔬菜宝宝一起去给蔬菜奶奶过生日,自由结束教学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自然角是我们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一个难题,怎样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自然角,承担起自然角中的主体责任,让自然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的摆设,让自然角永远的充满生机是我们一直在探求和期望的,从今年上半年时我们幼儿园把自然角作为我们一个课题,将自然角和我们的课程能够结合起来,这段期间不光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都越来越关注自然角,但是在照顾植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就是长期的忘记浇水,要么就浇过多的水,因为他们不了解浇水的方式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从本质上了解植物“喝水”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知之后才可以在自然角中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浇水,该怎么样浇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活动难点】
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反思: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线并能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
2.观察生活环境中各种线的特性,了解各种线的不同用途。
3.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认识线并能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
活动难点:
观察生活环境中各种线的特性,了解各种线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线:毛线、棉线、电线、电话线、风筝线、缝纫线、尼龙线、中国结线等。
2.网上下载有关线的图片:商店悬挂物的绳子、吊饰(风铃、风筝),工地、菜圃、花园等的围栏,晒衣绳、手提袋、背包、毛衣、手工艺品、渔网、鱼竿上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
1.每组放置一盆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挑选一种认识的线给同伴介绍并进行交流。
师:小朋友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线,请你们每人挑选一根你认识的线,把它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幼儿自由观察讲述)
2.每人挑选一种线进行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线?说说它的名字?有什么作用?(教师把几种有代表性的线展示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些线外,你还看到过哪些线呢?
二、探索线的不同特征。
1.师:现在请你们一组上的小朋友合作,根据线的长短来帮它们按顺序排一排队!(幼儿操作)
2.比一比,说一说:
——哪一种线最粗?
——哪一种线最细?
——哪一种线颜色最多?
——拉一拉,哪一种线最容易断?哪一种线不容易断?
——每一种线都有哪些作用?
三、寻找图片中的线并了解其作用。
请幼儿观察图片中各种线的使用方式。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线,请你们从这些图片里来找一找,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出示图片)
——文具礼品店里的线:包装礼物、摇动悬挂饰品。
——手工艺品店的线:编制毛衣。
——服装店的线:缝衣服。
——运动用品店里的线:跳绳,可以用来运动。
——鱼竿上的线:钓鱼。
(根据图片内容师幼讨论各种线的用途)
四、分类整理材料,将各种各样的线摆在展示区供大家欣赏
活动延伸:
美工区可以提供一些毛线制作毛线贴画或者绕相框,暂短游戏继续练习挑花线。
家园共育:利用双休日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线,为开展活动做准备。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橡皮泥沉浮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3、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探究。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几盒橡皮泥。
活动过程
1、玩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究橡皮泥沉下去也可以浮起来的奥秘。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橡皮泥和水),老师请小朋友把捏成各种形状的橡皮泥放到水里,去看看橡皮泥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2、分享玩橡皮泥的经验。
请幼儿个别讲述并示范橡皮泥沉下去和浮起来的操作。
教师:橡皮泥既能沉下去也能浮起来。
3、幼儿自主探究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师: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能够浮起来。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想想,橡皮泥变成什么形状后可以浮起来呢?我们看看谁想到的办法最多。
教师观察和指导,协助个别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4、、分享经验。
幼儿谈谈自己想到的办法和操作的经过,与自己的实验过程。教师表扬幼儿肯动脑和大胆动手尝试的好习惯,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努力尝试后获得的成功快乐。
活动延伸:
1、继续让幼儿探究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让他们理解橡皮泥浮起来所要具备的条件,并初步学会归纳和记录。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并动手尝试橡皮泥更多的新玩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的现象。如果是一些常用的物品,如多种粒状的农作物、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色彩的蜡笔……混在一起,在要使用的情况下,必须提前把它们一样一样分出来。为培养小朋友分离常见混合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合适分离工具的兴趣,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分一份。
活动目标:
1.动手动脑,尝试用小工具分离豆豆混合物。
2.通过工具使用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分离工具,并能清楚表达分豆过程。
3.初步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贴有花生、绿豆、小米标记的`整理箱各1只,装有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的整理箱1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共计40小盒。
2.8人操作台3张。
操作台(一):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大孔、小孔箩筐各8只,白色分类盒24只。
操作台(二):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勺子8把;空碗24只。
操作台(三):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夹子8把;空碗24只。
3.灵动操作台1张,放置3套不同工具的操作分离材料。
4.幼儿选工具记录单20张,五角星贴纸若干张。
5.分离混合物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食堂的阿姨遇到了麻烦事,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小米三种混在一起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出示小工具,猜想最适合的分豆工具。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勺子、夹子、箩筐3种分豆工具。
2.请你们猜一猜,什么工具最适合分豆豆?
3.请你在你认为适合分豆的小工具后面贴一个小星星。
4.请认为勺子(箩筐、夹子)分豆最适合的小朋友举手。
三、根据猜想,使用工具分豆。
1.你选的小工具真的是最适合的吗?
2.到底哪种小工具最适合分豆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1)分的时候,请你先看看、想想托盘里整齐的放着什么?分出来的豆豆可以放哪里?然后再动手分。
<<<12>>>
(2)混在一起的3种豆豆全都分好了,放哪里呢?
(3)分好了还可以试试用其它小工具分豆。
(4)送豆豆时要看清标记。
(5)送完豆豆,请把桌上的工具一样一样放回托盘。
四、集中幼儿交流小工具分豆,比较出最合适的分豆工具。
1.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分豆?(请你在小工具的大拇指下面贴上小星星)怎么分的?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用什么工具分豆的小朋友最先分完?他们为什么会最快?
4.我们请3个小朋友选用不同的工具来比一比。
5.请用箩筐分豆的小朋友介绍:你是先用小孔箩筐还是大孔箩筐分豆?我们看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箩筐有孔的特性,便于分离大小不一的物体,是3种工具中最适合分豆的工具。
五、全体幼儿体验用箩筐分离豆豆混合物。
1.用大孔、小孔箩筐交替使用分豆真好,你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2.3种混在一起的豆豆全分完了,请把最后一颗小星星送给小箩筐,贴在有两个大拇指标记的最下面一格。
六、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
1.混在一起的豆豆需要分一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分一分呢?
2.幼儿观看视频,拓展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会一不小心混在一起,为了使用需要,必须想办法把它们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小朋友还可以动手帮忙分些什么呢?回去和爸爸、妈妈、好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
4.食堂送豆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在讨论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每人三张纸,双面胶若干,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
A、 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起来了吗?”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B、 通过向纸桌吹气的小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站得稳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桌腿要粗,矮),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让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并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4、教师提问:“你的桌子上能放东西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师提问:“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放积木的尝试。
2、教师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尽量多地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桌腿对桌子承重能力的影响。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大班实用02-28
大班科学教案11-1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0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10-0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1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