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集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
1. 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4、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
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六、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1、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自然段的方法,读懂课文,明白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个道理。
3、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及以图促进理解语言的能力。
4、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在预习时能找出本课生字的形近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懂得本课讲的道理,看懂图画。
2、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理解词句,理解老牛的话,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难点)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共有三幅图。课文的第二、三、四段分别与之对应,显得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首先可从图入手,了解故事梗概。接着,边读边思,理解第一自然段。然后,图文对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加以理解。最后,观察图画,突出重点段。通过看图、学文,思考提问,理解课文含义,并反复诵读,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
1、挂图三张。
2、剪画,骆驼、羊(两面可用,骆驼腿能弯曲脆下)。
3、生字、词卡片。
4、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我们在第六课曾经学过了《坐井观天》,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骆驼和羊》(板书课题)也是讲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场争论,明白了一个道理的故事。
二、指导看三幅图,每幅图上讲谁在干什么?(第一幅图讲骆驼在吃墙上面的树叶,羊趴在墙上怎么也吃不着;第二幅图……)提问: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
三、初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图的内容分别是由哪几个自然段叙述的'。
2、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完评议。
3、三幅图各讲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精读,分段理解。
1、出示骆驼和羊剪画。骆驼和羊它们相比之下有什么突出的不同?(板书高、矮)看课文怎么说?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骆驼和羊为什么事争论起来?画出有关句子,指名答(板书:好好)。
(2)这两句和第一句有什么关系?(因为骆驼长得高,他就说长得高好……)
(3)他们要各做一件事证明自己说得对,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是怎样的?读一读,读出来。
3、指导读出重音。
4、这一自然段写什么?
五、作业:自学骆、驼、俩三个字,注意读准“俩”的音,给生字找形近字。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写什么?他们各自怎么证明的呢,读二、三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讲什么?(骆驼做了一件事证明高比矮好,羊不服输。)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出示小黑板)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怎样做、怎样说。
(1)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墙头伸出茂盛的树叶。)
(2)他们怎样做?贴出骆驼和羊的剪画,理解“一……就”(指导读出轻松语气),理解“老长,还是”(指导读出费劲语气)(看图对比理解)这几个重点词、句说明什么?
(3)他们怎么说?争论有结果了吗?
(4)指导读自然段,读出重音。
(5)小结:学这一自然段,我们用了带着问题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从而理解重点句的方法,是否可以这样学第三自然段?
3、自读、画重点词、学习第三自然段。这自然段讲什么?
(1)他们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的另一段。
(2)他们怎么做?读句子,移动翻转骆驼和羊的剪画,贴在相应位置。理解汇报重点词:“大模大样、怎么也”(我画的重点词是大模大样,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明……)(我画的重点词是怎么也……)(结合图对比理解)。
(3)他们怎么说:结果怎样?
(4)有语气读,评议。
(5)小结:他们各自证明了自己的看法,但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去问老牛)。
4、看图3,再读第四自然段。老牛怎么说:出示字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1)“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长处”是什么意思?是针对前面哪两句话说的?也就是针对谁和谁说的?
(2)请自己理解“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3)为什么说“这是不对的”?
5、小结:我们也和骆驼、羊是一样的,有长处,也有短处,条件不同,长短处也可能互相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作业:自学情、围、枝三个字,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思考: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想?指名背课文最后一段。
二、学习生字。
1、读词卡、字卡,检查是否认识。
2、听写六个自学的生字。检查:写得对不对?2。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按田字格写)。
3、重点指导字教学:
(1)“事”,看老师怎样写(板书在田字格中),边写边说:“一”,下。
(2)“事”字怎样记?答后在本上书写。
(3)“墙,茂盛、腿”逐一教学,过程同“事”。
4、课堂自学“摇”,汇报。
5、用卡片开火车给本课生字组词口头造句。
三、完成作业:课后二、四题,默写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骆驼和羊》这课,我们明白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学习课文时,我们是图文对照,找出骆驼和羊是怎样做的、说的,老牛是怎样说的的句子,通过重点词理解。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学习写人物故事的课文中。
五、作业:
自读《自读课本》第14课,画出天鹅、梭子鱼和虾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序号: 时间: 课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