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吐鲁番、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和风情淳朴的泼水节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葡萄沟》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演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紧扣“难忘”二字展开,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6个生字;认识并会写48个生字。
2、通过看地图让学生感受祖国之辽阔,了解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的地理位置。
4、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中国地图新疆地图民族分布地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感悟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赞美首都。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用14课时
单元自备
口语交际:我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三单元口语交际夸家乡教案
课前准备
1、回家向父母、爷爷、奶奶及邻居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吃、穿、住、行,想一想和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家乡有哪些风景、物产和名胜古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练习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重难点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培养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中国版图,认识家乡位置,理解“家乡”概念。
我的家乡位于辽阔的华北平原东部,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坦的田野,中国第二条大河——黄河就从这儿流入大海。
春天,平坦的大地披上了绿装,果园里飘出阵阵花香,池塘的小荷露出尖尖角,小鱼在刚刚解冻的水里快活得游着。
秋天、深绿色的棉田里泛起稠密的白花,果园里挂起火红的灯笼,生产路上农民伯伯运送着金黄的玉米棒,满载着他们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
同学们,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想一想家乡的风景、特产和名胜古迹说说自己的家乡。
二、自己想一想怎样按顺序夸夸自己的家乡美、或者家乡的新变化。
三、分组说说自己的家乡,每组选一个最好的在全班说说。
四、全班交流互评。
五、把自己的家乡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四、总结
五、课外作业。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习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总结
作业: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肝、糙、犀、耷、恕、恋”等六个生字。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小狮子的深厚感情。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小狮子的亲密感情,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从课外读物中了解狮子的习性、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 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去过动物园看见过狮子吧,谁能说一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只小狮子,它叫爱尔莎。板书课题:28*小狮子爱尔莎。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粗糙暴躁和睦相处耷拉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理解词义。
扑腾:游泳时用四肢击水。
乳牙:人或哺乳动物出生后不久长出来的牙齿。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样子。
宽怒:宽容、饶怒。
九霄云外:指天的极高处,课文指把怒气抛到很远的地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5.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抽查识字效果。
6.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才两三天”“五个月以后”“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爱尔莎快两岁了”“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
2.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把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的爱尔莎捡回来并喂养它,和它建立了感情。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我”精心照顾小狮子爱尔莎从五个月到两岁,和它感情越来越深厚了。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结束)讲“我”恋恋不舍地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了大自然。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记述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2.默写本课生字,并且每个组两个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狮子爱尔莎》。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
2. “我”精心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一定产生了深厚感情,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叙述的呢?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一)想想课文写了爱尔莎成长过程中哪些具体事情?
学生汇报——洗澡时,开玩笑;保护“我”,斗犀牛;换牙时,像孩子;闯驴群,求宽恕。
(二)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爱尔莎特点的哪些语句,体会它和“我”的感情深厚。
第一件事:洗澡时,开玩笑。
1.它看见我蹲在河边,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扑倒我在地上,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
抓住“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体会爱尔莎的顽皮。
指导朗读:个人读。
2.第二件事:保护“我”,斗犀牛。
我大声呼喊,爱尔莎从远处跑来,勇敢地和犀牛搏斗。犀牛敌不过它,掉头跑了,爱尔莎一口气把它赶出很远很远。
看插图:重点品味“跑来”、“勇敢”、“搏斗”、“赶出”等词语,体会爱尔莎的勇敢。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要读出爱尔莎的勇敢。自由练读;男生读。
3.第三件事:换牙时,像孩子。
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不一会儿就安静地进入了梦乡。
品读“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吮吸”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温顺可爱。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要读出爱尔莎的温顺可爱。自由练读;女生读。
4.第四件事:闯驴群,求宽恕。
爱尔莎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好像求我宽恕……鼻子里发出轻轻的哼声。
抓住 “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吮着”“蹭着”“轻轻的`哼声”等词语,体会小狮子驯服、善解人意。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要读出爱尔莎的温顺可爱。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这样既顽皮、勇敢,又温顺可爱,还驯服、善解人意的小狮子爱尔莎多么若人喜爱呀!“我”精心驯养并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所以产生了深厚感情,课文还有哪些语句描述了“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深厚感情?自读课文第一部分。
1.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把我舔醒。
重点品读:“不离开我”“一起睡”“舔”这些词语,体会小狮子和“我”已经有了感情。
指导朗读:个人读。
(四)“我”与爱尔莎感情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把它重新送回大自然?“我”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什么?
1.轻读第三部分。
2.小组交流意见。
3.学生汇报。
⑴“我”送爱尔莎回到大自然去的原因。有三句话。第一句讲第一个原因:让它自己去生活,拥有一个真正的狮子该有的一切。第二、三句讲第二个原因:试验由人抚养的带有人的气味的狮子能否在大自然中生存。
⑵ “我”是这么做的。先教会它自己捕食,培养它独立生存的能立。再把它送回大自然。结果“饿着肚子回来了,发着高烧”。最后“我”决心离开它。)
⑶ 我的感受是:“我”与爱尔莎之间的感情犹如母子。
看插图:理解“恋恋不舍”的意思:因留恋舍不得离去。
⑷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总结全文:
只要我们真心爱动物,与它们相处,它们也会爱我们,与我们和睦相处的。我们和它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我们做保护动物的使者,成为动物的真正朋友。
六、作业:
1.搜集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与自己学习伙伴交流。
2.如果你喜欢写作,请你写一篇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的倡议书。
七、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bàng wǎn pèi hé guāng huá
( ) ( ) ( )
2.给多音字组词
dǎo( ) jiào( )
倒 觉
dào( ) jué( )
3、填字组词
( )糙 搏( ) 扑( )
( )察 资( ) 浪( )
4、知识积累
“岁寒三友”是指 、 、和
“文房四宝”是指 、 、 和
5、阅读乐园
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搂住它的脖子吻着它,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儿地蹭我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了为止
1.你是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
2.“恋恋不舍“是什么意思?用它说一句话
板书
28*小狮子爱尔莎
抱回喂养 精心驯养 放归自然
关爱动物 和谐相处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半截蜡烛》教案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教案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导入
师:昨天我们上了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题是龙,关于龙的成语我们积累了几个,谁来说一说?
生:金龙现瑞、龙凤呈祥。
生: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生:画龙点睛
师:昨天在写的时候,有同学把画龙点睛的睛写成了晴,这两个字是不同的。注意这一点。来,继续。
生:降龙伏虎,卧虎藏龙。
师:卧虎藏龙,又一部电影就叫卧虎藏龙。
生:龙潭虎穴、一龙一蛇。
师:我们积累的关于龙的成语真不少,同学们见过龙吗?
生:没见过。
师:没见过不要紧,下面我画一条龙。
教师在黑板上草书“龙”。
师:像吗?
生:这是一个字。
师:对,这是一个字。是我国瑰宝书法中草书中“龙”的一种写法。同学们仔细看看想不想一条龙啊?同学们看,这便是什么呀,(龙头)这边呢?(龙尾)实际上呢这个字就是模仿着想象中龙的形象写出来的。龙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一群大人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第二课。(板书课题:大人们这样说)
初读
师:这里的大人们,有哪些人啊?
生: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
师:他们都说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下,在读的时候你要力争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听清楚每一个字的发音。能做到吗?
生:能。
学生分小节读诗歌,师生正音。
生字
师:,同学们基本能读通顺,文中的生字能不能写一写。在预习当中这一点应该能做到。那么我们找个同学写一写看看,写三个。谁敢来?(一名同学上黑板)咱们的要求:第一个是要正确,第二个要做到美观。(听写“缩、嘉、喷”)
师:都写对了吗?这三个字里面,哪一个最好看?你能不能给他一点儿意见,哪个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好看?
生:嘉,上面应该小一点儿,下面应该大一点儿。
师板书“嘉”。
生:“缩”比其它的字宽。
再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这里面提到了哪些人,他们对龙,各是什么态度?
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读完之后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诗歌中提到了哪些人,他们对龙各是什么态度?可以在书上直接画一画,写一写。
师:谁来说?这里面提到了哪些人?
生: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师板书。)
师:这些人在诗歌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人们。还有没有提到其他人?
生:“我”。(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我对龙是什么态度?在哪一小节出现了?
生:第一小节。
师:我对龙是什么态度?
生:不了解。
生:疑惑。
师:从哪个句子能看出来?
生:可是龙是什么,谁又见过真真切切的龙?
师:谁来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能读出疑惑来吗?(学生摇头,再指名读)
师:很好,请坐。我觉得它里面有一个句子读的.最好,哪一个?听出来了吗?
生:可是龙是什么?
师:这个句子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内心的疑惑,他读得也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我内心当中是非常疑惑的,到底龙是什么呢?于是我就寻求答案,问了很多大人,他们分别怎么说的,我们先看奶奶,在奶奶的眼中龙是什么?
生:水里生出的神。
师:哦,龙是神!在奶奶的眼里,龙是神哪!神怎么样?
生:威力无边,变化万千,腾云驾雾。
师:那谁来读一读。(学生有短暂的静默)很好,同学们学会了思考,那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在这个小节里有几个句子希望同学们读的时候注意:“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同学们看一下,龙小的时候怎么样?伸展开呢?那么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呀?(对比)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对比的感觉来呢?
生读。
师:你想想在奶奶的心里,对龙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害怕、敬畏。
师:那就是神啊,应该烧香磕头对吧?那么在爷爷的心里,龙是什么?
生:龙的故乡在。
师:哦,他觉得是龙的故乡。你看龙那么厉害,他的
故乡就是我们。谁来读一读?
生读。(较平淡)
师: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骄傲。很自豪。(再指名读这一小节)
师:那么在爸爸的眼中,龙又是什么?
生:长城是巨龙留下的身影。(读这一小节)
师:当爸爸带着我登上长城之后,看到了想一条巨龙一样的长城的时候感慨万千,他说——内心当中是怎样的?
生:激动的,很自豪。
(指名读课文)
师:很好,那么妈妈呢?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生: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师:爷爷说,龙腾空而去了;爸爸说龙只留下了身影。而在妈妈看来,龙并没有消失,那在哪儿呢?
(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师:三峡水利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京九铁路从南边香港直通到北京,远不远?但是我们也修建成功了。还有很多的卫星上天,还直到最近发射的卫星叫什么?(嫦娥一号)这些都是龙在轰鸣、在飞腾。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龙到底是什么?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他觉得世界东方有一条巨龙。(读这一小节)
师:这条巨龙是什么?
生:。
师:是,我们经常说,我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诗中说,我们怎么样?
生:再腾飞,跃出东海,搏击万里长空,……
师:那么这些到底想说什么呢?
生:发展很快,越来越强大。
师:报纸上有人评论,8年是引领世界元年,什么意思呢?原来的时候世界看美国,以后慢慢的世界就要看了,将是世界的龙头。厉害吧?
生:厉害
师:厉害我们得读出来。谁来读?
学生练读。
练读
师:你看在不同的人看来龙是不同的。同学们再看一看他们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说的?比如说奶奶?
找出五名学生分别代表五个大人。引导他们体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
师:注意看清你读哪一部分,读谁的你就是谁了。下面呢我就是“我”,我当小作者。好好想一想该读哪些地方。我有一些提示的语言问你,你要考虑好了再读。
师读第一小节,稍有变化:
我见过赛龙舟,建过舞龙灯。我知道北海有九龙壁,我知道东北有黑龙江省。(我还知道,电影明星有成龙、李小龙。我们班有李文龙、闫云龙。)可是龙是什么,谁有见过真真切切的龙?连属龙的人也说不清。(有疑就要问,奶奶年龄大,而且知道很多故事。她一定知道龙是什么。奶奶,龙是什么?)
生:奶奶告诉我……
师:你是谁啊?
生:龙是水里生出的神……
师:这奶奶听能抒情,那么厉害!是不是真的?咱们还得问问,问问爷爷。你说一说龙是什么呀?有没有真的龙?
生:……
师:你可以用文中的话,稍变一下。
生:有,龙的故乡在……
师:真的有龙啊!我心里来是有点儿疑惑。我们再问问爸爸。爸爸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带我登上了开往长城的汽车,于是我们就上了长城了。
生:爸爸带我登上……(众笑)我带着我的孩子登上八达岭,给他讲述龙和长城。……
师:这位爸爸知道得很多,我们还得问问:老龙头是什么?还有嘉峪关?(学生说不上来)看来要做好爸爸也不容易,得努力才行。这些应该在预习的时候查一查。(教师介绍老龙头和嘉峪关)还有妈妈,爸爸说了半天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出来,还是得问问妈妈,你认为龙到底有没有?
生:有龙,龙并没有消失……
师:妈妈这样一说,我就明白很多了。最后呢还是问问老师,在老师看来龙是什么呢?
生:我们的就仿佛东方的一条巨龙。在世界的东方……
师:读得很好,不愧是老师!
师:读了一遍,我们对这首诗歌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两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有一类节目非常感人。去年的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诗朗诵和今年群星朗诵的关于南方救灾抢险的诗。我觉得这诗关键还得去朗诵,下面我们也试一试,按照座次来分小组朗诵诗歌。
(分组接诵诗歌,教师简要。)
拓展
师:我在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这首诗的的确确写得很好,但是也有不足。如果按照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前后照应来看,这首诗后面好像还少一节。文中“我”问了半天,最后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前面有疑问,当了解了以后应该有新的想法。下课之后,请同学们也仿照这首诗写几句,给它加一个结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