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4 08:37:42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第一节课,教材提供的解题策略有连减、破十法、减十加补等,提供的材料富有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及动手操作活动,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三、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你是怎样算的.?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10-9=11+5=6

  (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4)、9+6=1515-9=6......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策略,提取头脑中已有知识,对面临的新的计算问题进行图像性表征--利用小棒来表示运算,使学生把内在的学习过程外化。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起关于“十几减九”的运算表象,进而抽象概括,生成属于自己的关于“十几减九”的解题策略。)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们最喜欢那种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最好?

  4、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评价。)

  5、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操作,巩固计算过程)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1、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注意层次性、趣味性,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总结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板书:买铅笔

  (1)15-9=6(2)15-9=6(3)15-9

  因为9+6=

  10-9=115-5=10所以15-9=6

  1+5=610-4=6......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

  2、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3、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

  1、出示P46主题图。提问:这几幅图里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其中对哪些知识印象最深,最感兴趣?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听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整理与复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我们复习的切入点从学生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知识引入,可以提高学生整理与复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依次提问:

  (1)测量时应注意什么?测量长度的单位是什么?

  (2)看图2,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3)图中的学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怎样用七巧板拼出汽车上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问、解答帮助学生整理每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问题。)

  二、我的成长足迹。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1、出示讨论题目:

  (1)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2)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3)我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提出要求: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进行集体交流,汇报与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这段学习中的成功表现,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其目的在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1、P47练习1。

  (1)提出要求:请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2)提出要求:请独立完成在书上。

  (3)进行集体评讲。

  2、连一连。(P47练习2)

  (1)提问引导:你知道这些风筝是谁放的吗?请连一连。

  (2)评讲。

  3、做一做。(P47练习3)

  (1)提问:书上有什么要求?

  (2)请按要求做一做,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折出的像什么?

  4、P47练习4

  (1)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提出要求:该怎样做?请试试看,小组合作完成。

  (3)组织各小组汇报。

  5、P47练习5

  提出要求:请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并进行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四、本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知道我们前四个单元学了些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2、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汇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3、针对问题,制定解决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2、学会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

  3、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准备

  93+2= 21+5= 30+7= 69+0= 48-0=

  63-3= 32-2= 60+3= 99-1= 23+3=

  44+8= 43+9= 49+9= 18+6= 89+2=

  17+4= 69+7= 37+7= 56+5= 65+6=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 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加减混合和连加,我们学会了了用两种形式的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现在老师这里有几道这样的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计算。

  2、34+28+16= 75-56+27= ( 独立完成,交流。)

  3、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时,我们可以列两个分开的,或者一个连在一起的`竖式进行两次计算。

  4、用这两种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统计

  1、小朋友,春天到了,小巧的班级也准备出去春游了,她负责买面包,在买面包的过程中她碰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碰到了什么难题。(出示情景图。)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她碰到了什么难题。

  (小巧到商店买面包,她买了28个巧克力面包,19个草莓面包,总共86人,需要86个面包,还缺几个面包?)

  3、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计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怎样算方便简单,记录在纸上。)

  4、交流比较

  学生讲方法师板书:

  ①86-28=58 58-19=39 ②89-28-19=39

  86 58 86 58

  -28 - 19 - 28 - 19

  58 39 58 39

  师:在做两位数的减法时我们要用竖式来帮忙。在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退一作十”再减。

  ③ 89-28-19=39

  86

  -28

  58

  -19

  39

  你们是怎么想到的?你们真聪明,把加减混合、连加的方法用到了连减的题目上。

  师:小朋友算得都很好,有的小朋友是分两个算式进行2次计算,有的小朋友是列一个连减算式用两个竖式计算,还有的也是列一个连减算式但只用一个竖式计算,都行。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2、3),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三种比较简单,算式和竖式都只用一个,一样计算但方便快捷。

  师:用这种方法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写竖式时要数位要对齐,抄写要准确。

  2、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退一作十”再减。

  3、横式的结果不要遗漏。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书P/41试一试,完成竖式。(生独立完成,师反馈交流。)

  师:用第二种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第一个竖式的答案抄到第二个竖式时要注意不要抄错。

  2、用你喜欢的方法笔算:

  64-7-12 = 87-39-28=

  生独立完成,师反馈交流。

  3、小结: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方便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笔算连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98-36-25= 90-58-24= 81-38-12= 70-43-18=

  板书设计 连减

  ①86-28=58 58-19=39 ②89-28-19=39 ③ 89-28-19=39

  86 58 86 58

  -28 - 19 - 28 - 19

  58 39 58 39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小小图书馆"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33 - 7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33,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方法三:13 -7 =6 ,20 +6 = 26 。

  方法四:7 - 3 = 4 ,30 -4 =26。

  方法五:3 3

  - 7

  2 6

  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试一试"第(1)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只要对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并汇报。

  3、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练一练"第1题。

  利用计数器,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4、书59页的第2题。

  48-9= 53-6= 70-7= 32-3=

  独立竖式计算。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小图书馆

  33 - 7=26 13-7=6 33 7-3=4

  20+6=26 - 7 30-4=26

  26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1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2.在认识和理解6~9后,进一步感受几个和第几个不同含义。体会数的顺序。

  3.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6~9的大小。熟练符号的用法和写法。

  4.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小朋友已经通过学习认识了不少的数字宝宝,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你已经与哪些数字宝宝交了朋友?共同回忆。

  二、基本练习

  1、师:引导学生拿出尺子,认真观察。

  (1)在尺上有哪些学过的数,你能发现什么?

  (2)5离8近一些还是1近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也能想个这样的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吗?

  2、师:数字宝宝从尺上走下来,自己排起了队,可是离开了尺子,有几个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小朋友能帮帮忙,把他们排进空位吗?(5,6,7,8,9)

  (1)小朋友独立填一填,再交流:你是怎样知道该填几的?

  (2)上面的数比8小的有哪几个?在哪里?比7大的呢?比6大的呢?比6小的呢?

  (3)看着直线上的数,请小朋友按顺序读一读。既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读一读。

  (4)师:小朋友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三、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为了奖励大家,小马拉来了一车的水果(出示24页第5题)

  1、你能说说都有哪些水果?一共有几个?

  2、小朋友独立填写。

  3、交流:菠萝前面的水果有哪些,数一数。苹果后面的水果有哪些,数一数。

  4、师:小朋友你能比一比老师这里苹果和梨的数量吗?(出示书25页第8题。独立填一填。)

  交流: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比出来的.?(体会一一对应)

  师:苹果比梨多,也就是9比5多,可以写成9>5。

  5、小朋友可以用“>”、“<”号来填一填书上的第7题吗?

  6、写数练习。

  书25页第11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的思维活动中体验、理解、掌握知识。即使是写字,也要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写,然后再书写,让学生养成有步骤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联系生活用数字说话学生还说得不够好,不够开阔。学生的思维面有点窄,不过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只要逐步加以引导,以后的学习还是会比较顺利的。开课用它来复习旧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把教材中的习题融入课堂,加入实践性的数数游戏和排队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一年级数学教案7

  第五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

  p23~24,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圆纸片和2个三角形,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看图填数字:

  3、出示数字卡片,读数(排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

  4、按顺序填数: 1()3()5

  5、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师在黑板上先贴1张圆纸片,然后在贴2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

  (同样请小朋友上来也可以)

  2、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书,板书“”

  3、引导学生1+2是多少,用数字表示是多少?边说边写“?”

  4、我们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课题: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跟教师读、小组内互相检查读、指名读等)

  可边读边做手势。

  6、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并列式。

  7、再举个例子,学生自学

  8、小组内学习,动手摆摆,边说边做手势,全组一起说等于几,并把式子写下来

  (要求每人都摆一次:1+2,2+1,1+3,3+1)

  9、我当小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出加法算式题。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板书: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3、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新授

  教学例1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类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以前你是怎样分类的?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生分类)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

  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请你们看看你们所分的,每一组图形中,颜色怎样?形状呢?就是说我们把形状颜色都相同的图分贼了一起,这样的分发你会吗?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请听要求: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分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下面小组合作分

  (小组分类、师巡视,向有困难的组提示:刚才是怎样分的,先怎样分的饿,再怎样分)

  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到黑板展示,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9

第1课时 认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二、探索交流

  1、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2、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找一找哪是红花的左边?哪是红花的右边?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板书设计:

  认 位 置

  左和右  前和后  上和下

  教学反思: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可能已经在生活中学会了部分认位置的知识,但是不够规范和准确,先要给予表扬,再加以纠正。认识左右的教学都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左右手去判断,部分学生反应慢一点,通过耐心指导还是能够掌握的。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对学生进行位置教学,结合学生的座位认识前后,这样寓学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一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多少年以来人类就想试图踏上这片土地,在征服南极大陆的过程中不知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探究步伐的加快,人类正在不断地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人类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像去近郊旅游一样,很方便地登上这片土地,欣赏它那“万里雪飘、冰雪莽莽”的美景。教材以在八十年代两个中国小学生登上南极大陆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呈现了以小朋友的视角观察欣赏南极大陆的情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符合儿童探究的心理需求。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来到南极--观察贼鸥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至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序数、基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10个一是1个十、十几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位、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数的认识领域的扩展;

  是今后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估计。

  信息窗2:读数,写数,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对于我们人类来讲,需要探究南极的东西实在太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探究南极的哪些方面?既然是小客人来到了南极,就要以小客人的视角来审视南极。另外,本单元只有短短的两个信息窗,教材不可能对南极的方方面面都作介绍,只能选取典型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教材以冰雪、冰山为背景,选取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作为探究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地呈现了企鹅、海豹与海鸥的数量信息。

  企鹅--有10堆,每堆10只;海豹--24只;海鸥--23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学习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学习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的迁移,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的迁移。

  (3)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

  活动一:数一数: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多少只企鹅?(80只、100只、100多只等)

  验证: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引导学生想到“数一数就知道了”,并指导学生打开课本,用铅笔尖指着数。

  反思--升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数数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梳理:

  虽然小朋友们数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数出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用哪种方法数又对又块?

  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也可以2只2只地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我们就可以10只10只地来数--10、20、30......90、100。

  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总结与梳理?

  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要数得又对又快,必须要经历多次数数活动体验,并在此之上对数数活动作总结,感悟数数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既数数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当学生数完以后,教师总要引导学生对数数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从最原始的数数中摆脱出来,也既数数方法的升华。这是数的认识的基本规律,也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从课堂上来看,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而且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进行数数方法的总结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表面上看起来,10只10只地数要比一只一只、2只2只地数要快,所以教师甲引导学生“可以10只10只地数”。但是,“10只10只地数”不仅儿童做不到,就是成人也难以完成。事实上,数数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将物体的数量逐步累加的心智活动,为了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且又对又快的目的,在逐步累加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以眼睛能看到的精确数量为标志。“心随眼动”,“心”既思维,“眼”既观察,思维伴随着观察到的数数规律而流动。人们之所以一只一只或2只2只地数,是因为一只或2只是眼睛能看到的并且能够使思维不间断流动的精确数量,是数数活动的基本模型,符合人们的一般数数习惯(单数、双数),是观察与思维的最佳结合点。“10只10只地数”也是数数活动的一个基本模型,但在这个模型建立之前,既在得到10只这个集合的`过程中,常常还要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的过程。因而对学生数数活动过程的总结梳理应该是:先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出每一个10只的过程,再经历10只10只数出100只企鹅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仅体会数数方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感悟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十进制计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数过程是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的数学思想的升华过程。正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教师乙的引导更为科学合理。

  活动二:摆一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完成摆出100根小棒的活动。

  如果我们要把100根小棒摆出来,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00根小棒?引导学生想到“十根十根地摆”既: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然后再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

  下面就请小朋友每人数出10根,捆在一起,咱看谁做得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们手中的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教师随后数:1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噢,5个十,共有多少根?共有50根。

  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6个十就是60根。

  再请2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8个十就是80根。

  还不够100根,怎么办?再请两位小朋友站起来,举起小棒。

  噢,现在就是100根了,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数过的合在一起。同时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活动三:拨一拨--用计数器表示100。

  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指导探究--抽象概括。

  小组探究--下面我们在计数器上把100这个数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方法:①一个珠子在个位上就是1,在十位上就是十,在百位上就是100。②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表示。在个位上放了10个,都去掉,这10个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就是10;1个珠子是10个,2个珠子是20个......10个珠子就是100个。③把10个珠子去掉后,用前面(或百位)的一个珠子代替。

  指导探究--教师演示:个位上摆1、2、3......10个珠子,把这10个一珠子去掉,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十位上从一个十接着摆,2个十、3个十......十个十,把这10个珠子去掉,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

  师生合作:教师拨珠,领学生一起完成在个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然后在十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的拨珠表示100这个数的过程。

  抽象概括--在个位上摆1个珠子就是1,在十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在百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大家看,一个珠子放在这一档上就表示100,那这个珠子所在的这个位置应该叫什么?(百位)为什么?

  需说明的是,为学生提供的计数器,“百位”亦可先不写,以实现数位的动态产生过程。至此,100个数就认识完毕。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倒着数:一个一个去掉,2个2个地去掉,5个5个地去掉,10个10个地去掉。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呢?

  活动一:数一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交流,注意从结果和数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如过程探究:数出10个圈起来,圈两次,还有4只,就是24只。

  活动二:摆一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请2人合作。然后汇报,随后概括:10根一捆,2捆是20根,与4根合起来就是24根。

  活动三:用计数器表示: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把24这个数拨出来。

  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拨出24这个数的过程。

  梳理:充分利用板书。

  10010个十

  242个十和4个一

  232个十和3个一

  454个十和5个一

  323个十和2个一

  请大家猜想以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1?32里面呢?教师随后板书出来,这是一个演绎探究的过程。

  利用补充后的板书,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一是数的组成: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个一。

  二是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数,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6、自主练习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第1、3、4、5四个题均应设计挂图。如果没有挂图,就难以操作。二是指导练习,不光要说,还要活动,还要动笔去做,教师应先示范,学生再去模仿。

  第1题:出示挂图,可不要文字要求。估一估要求学生要能马上说出估出的数是多少。

  估计的结果对不对呢?就要来数一数。先让学生在课本上数,然后汇报数量,随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数,教师可随学生回答的过程,在图上画一画,分成一定的区域,以便不漏数,不重复数。

  第2题:此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按数的顺序、数的规律数数的能力”。先采取师生共同活动方式,可按照课本的例子进行,如:①老师写出一个数35,请你从这个数开始往后数。②往前数。③5个5个地往后数。④往前数等。可结合计数器拨数进行。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样子,任意说一个数来数。

  第3题:目的是从物(情境)抽象到数。

  可结合实物来进行。或当学生读图理解困难时,用物来帮助。让学生弄懂图的意义后,教师先填空,学生模仿填。

  第4题:目的是数的组成练习。形式:可用连线方式来解答。注意的是:可结合计数器进行练习。

  第5题: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背景:以青岛海滨真实的场景为背景,青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将承担帆船的比赛任务。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只“估”不“数”,因为太多,数不过来。教学时可先“估一估”:估一估有多少只?能数得清吗?有这么多帆船,它们在干什么?(训练、游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随后教师作介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这就是题目要求进行的“说一说”)

  第6题:此题渗透了“区间套”思想。

  教学时,可让一个同学协助进行:老师抓一把,小朋友数一数记在心里作为小秘密,请大家估计有多少个。接下来同桌互做游戏。

  此类游戏要求学生课下与同学、与家长做几次,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布置。

  如果有时间的话,补充练习可以计数器为工具,进行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来操作、熟练。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在上一个信息窗中,小朋友对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本信息窗不仅有对企鹅、海豹与贼鸥近距离的观察,也有对它们远距离的观察,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以此来表现南极大陆这种特有生物种群数量的众多。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信息--一是望远镜镜头里面呈现的天上的贼鸥和冰上的贼鸥,二是冰面上的企鹅和海豚。

  显性信息--小朋友数出来的“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共2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怎样写呢?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学习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在认识数位顺序、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方法基础。

  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顺序是抽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4)学生基础、学习难点与数学抽象的关系: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经验,以难点的突破为切入点,抽象与梳理读数、写数的规则。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不难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这是本节课重要的基础。本节课如果把教学仅仅定位在会读、写的层面上,学生就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对读、写数的规则进行抽象与升华,学生才能在数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抽象的难点是对读写规则中“高位”的理解,这个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于计数器的帮助来进行,因为仅从字面上来分析,学生是很难抽象出“高位”这个规则的,只有把每一个数与这个数在计数器上的样子进行比较,才能较为容易地进行抽象。

  (5)从情景到问题:要让学生经历再数出四十七只贼鸥、三十二只贼鸥的过程。虽然情景中已经表述出了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但对这个数目学生信不信呢?只有带领学生再数出来,学生才会确信无疑。在确信无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集中精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这个数目有怀疑,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还会去数,就可能不能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红点:“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四十七、三十二怎样写呢:数一数--写一写--摆一摆--议一议。

  数一数--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完成数一数望远镜镜头里面的贼鸥数量是不是四十七只与三十二只。

  写一写--写出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

  摆一摆--把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摆出来。为了下面梳理的需要,可以接着让学生再写几个100以内的数,并把这几个数摆出来。

  议一议--充分利用板书内容,既在对每一个数探究过程中形成的由计数器、写作、读作三部分组成的板书。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谁能发现我们在读数时有什么规律?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到:从左边读、写;从十位读、写;从前往后读、写等。

  最后教师引导抽象: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同时解释“高位”的意义:左边这一位是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个)”,左边这一位就叫“高位”。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把“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这一问题的答案猜想出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验证--指导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天上的贼鸥比冰上的贼鸥多”。

  反思与升华--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一是问题解决的实质--求“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实际上就是比一比47和32的大小,只要比一比47和32谁大就可以了。这就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的解答给予了解释

  二是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梳理--一是从数的组成上进行解释,既4个十比3个十大,所以47比32大;二是可以借助于一个数进行比较,既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比32大。三是从“继续数”的角度进行比较,既32接着再数才能到47。

  在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的方法。

  三是用数学符号进行抽象--既47>32,32<47。

  通过以上说明不难发现,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计数器作为教学用具贯穿学习始终,为建立表象,培养数感而操作。第二,遵循“表象--概念”的教学模式,既“先探究--再概括”,与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吸收西方教学优点,发展我们的传统优势。第三,尊重学生的经验,把能解决的问题先来解决,以此为基础,进行抽象、概括与升华。

  为什么强调计数器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数的意义表象的需要。

  儿童对数的认识水平,必须以理解数的意义为目标,而数的意义的理解,必须以能用计数单位来表述数的组成为标志,如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建立起数的意义表象为基础的,如听到或看到24这个数,马上就会想起它在计数器上的样子,因而,借助计数器反复操作,进行数与计数器算珠的不断转换,是建立数的表象进而抽象数的意义的有效途径。有了反复操作的基础作保证,当儿童脱离计数器思考时,就会有思维的原型作借鉴与参考。没有在计数器上的反复操作,只去进行反复地讲解、训练与表述,那是脱离形象思维的逻辑推理,不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与规律。其训练途径有:一是看(听)数拨珠,既在计数器上拨出看到(听到)的数。二是看珠说(写)数,既说出(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训练方式有;一是在教师统一引导、调控上完成;二是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活动;三是发现典型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为优秀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6、自主练习

  1、2、3、4、5、7、均应制成挂图,以方便教学。

  第1题:目的:由数的表象抽象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服务。计数器作为现实情境到数的中介,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试填、汇报、反馈辨析与纠错,改正,然后再读。还可以教师挂出插图,引导口述、填写,然后让学生填写、齐读。

  第2题:目的:数的顺序、数的规律。题中写出的这些数是为寻找规律、填数服务的,也既利用这些数去发现规律、填数,然后填写所缺的数。接下来再横看、竖看、斜看时,整体寻找规律。

  教学时挂出插图,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说出不明白的同学能明白,利用下面的填写。然后试填,教师巡视、指导。接下业寻找规律:能发现什么?然后去读,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即读个位是6的数,十位是6的数。

  第3题:目的:同第1题一样,通过由数的模型到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第4题:是数的大小比较的另一种形式练习。涂上颜色,即把大数再描一描,不是把大数的方格涂上颜色。教师可作一个样子,让学生模仿。

  第5题、第6题:整十数加减法。建议围绕此内容安排一节课(或半节课)。创设一个利用整十数加减计算的情境,从情境中抽象算式,猜想得数,利用小棒、计数器作解释。然后做第5、6题。第5题的左右2个题应作对比,让学生明白:左边合起来,右边是去掉。解答后应使学生明白: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是50;7个十去掉4个十是3个十,是30。可领学生读几遍。右边的题的虚线框要动态出现为好。

  第7题:目的:培养数感,即把握数的大小的能力。教学时可先让一位同学拍球,如拍40下停下来,然后口述:课前张老师与李老师比赛,张老师比这位同学多得分,李老师不大会拍球,比这位同学少一些。并出示图片(与课本形式一样),让学生猜想。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去做书上的题就容易得分。

  聪明小屋:如果以课本这种文字题来处理的话,属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难以理解,因为要找到符合条件的数确实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可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先写出70-90的所有数(师生同时写上,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寻找符合条件的数,如:一个数在70和90之间,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差5(72、83)(注意这句要求应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总结方法。

  (三)“我学会了吗”的解读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基数、序数、数的顺序,大小、多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通过动手实践,由100以内的数作引导,经历点、线、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转换)过程,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情感与态度)

  基数:如“一共有50个数”,50是基数。

  序数:第1个数是2,第50个数是100,“1”“50”即是序数。

  顺序:连线时可从大小到,亦可从小到大,这就是顺序。

  大小:圈出数,就能知道大的数是谁,小的数是谁。

  多少:第一次圈5个数,第二次圈8个数,圈出的数个数不同。

  2、教学设计

  (1)连线--动手实践

  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什么?想做些什么?(连起来)

  猜一猜:连线以后是什么图形?你想怎样连起来?在图下的3个问题中,学生最想做的是连线,不妨先从第2个问题开始。

  (2)数的个数

  问题:刚才在连线的时侯,你注意到了一共有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才能知道有多少个数)

  学生可能说:数一数有几个点。数一数有几个数。还有的同学可能看到都是“双数”,会猜想到有50个数。错误的想法是“有100个数。

  “数”一数:学生年龄小,要使他们确信有50个数,不妨一齐来数。

  反思:为什么数到第5个的时侯是10?第10个的时侯是20?第50个的时侯是100?--使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2个2个表示的。

  小结:第一个点用2表示,第2个点跳过了“3”,用4表示,下一个点还要再跳过一个数,中间隔了一个数。所以写到100的时侯不是100个数,是50个数。(这里是把100÷2=50进行渗透)

  (3)数的大小

  问题:老师圈出几个数,你能发现什么?

  再圈出几个数,又能发现什么?

  解释数:你是怎么知道××最大?学生可能会说:这几个数是30、32、34、36、38、40,越来越大,所以40最大。但这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叙述,仍没有说明为何最大。

  小结:要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说明数的大小。可借助计数器进行。

  (4)扩展

  结合上面学习,补充一些内容,扩展强化认识。

  (5)单元反思--丰收园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好多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可从数的大小、多少、组成、数位等方面进行。必要时教师引导说出。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应用题结构,并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出来。

  2、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

  教学用具: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一、口算

  46—776—20xx—435+1015+927—20xx+12

  70—5016+952—3045—726+1429+6015+6

  二、新授

  1、图画应用题,投影出示

  养大鸡23只,小鸡18只,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A、大鸡小鸡一共多少只?

  B、大鸡比小鸡多多少只?

  C、小鸡比大鸡少多少只?

  2、列式解答

  3、讨论:三道题的.区别联系

  4、投影出示,学校买来一些气球,用了28个,还剩多少个?

  5、学生独立解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

  1、选择算式:学校有42个皮球,借给同学10个,还有几个?

  A、42—10=32(球)B、42—10=32(个)C、42+10=52(个)

  2、树上先飞走8只鸟,又飞走3只,两次飞走多少只?

  A、8+3=11(只)B、8—3=5(只)C、8+3=11

  说一说理由

  3、列式计算:河里有16只鸭子,游来10只,现在有多少只?

  河里有16只鸭子,游走10只,现在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图画应用题,在我们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看清每一个字,然后在确定计算的方法,在计算时也要认真。

  板书设计:

  图画应用题

  23+18=41(只)

  23—18=5(只)

  23—18=5(只)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第二课时:比多少

  教学内容:

  P17-P18;练习二 5、6、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椅子若干张、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10组(每组四个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没有的'可自己画一张)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个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过渡: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

  三、新授:

  (一)比多少:

  1、动一动:小朋友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贴一贴,把三角形纸片贴在圆形纸片上,把纸片都贴完。(教师有意给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数量不同)

  2、说一说:小组汇报情况,说说通过动手贴纸片,你发现了什么?或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比一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圆形纸片(5个)比三角形多(4个),所以5大4小,(今天我们就来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比大小)

  4、看图,和同桌或小组里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想想他们在说些什么呢?从图直接看出数字, 说说哪种水果多,哪种最少。 教师伺机板书

  4、认一认:同时让学生认识比较数字的三种符号。 让学生自己说说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说一说

  5、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教室里什么东西有几个,那么是哪个大? 比一比(教师可适当板书)

  6、做一做:p18 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在说一说,最后再填写。

  (二)课中休息,玩游戏:

  玩抢凳子的游戏,其实其中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凳子少,人多,所以也有比大小的知识含于其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或是你有什么想法呀?

  (四)练习:

  1、课本P17 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

  2、P19第7题 教师指导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后面的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

  (2)集中分析错题的错误原因。

  2、比较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决问题

  老师有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有信心解答嘛?

  1、第7题。

  观察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完整地说说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第8题。

  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题目要求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你知道是哪两种果树吗?苹果树有多少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3、方框内的题目。

  三、拓展练习

  1、在( )里填数。

  ( )+7=14 ( )+8=15 ( )+8=11

  5+( )=14 7+( )=13 9+( )=18

  2、明明今年7岁,丽丽比明明大4岁。丽丽今年几岁?

  3、人们排队上公共汽车,小刚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5个人。排队的一共有多少人?

  4、亮亮在看一本故事书,上午看了8页,下午看了7页,亮亮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明天亮亮应从多少页看起?

  5、三盘苹果,第一盘有5个,第二盘有8个,第三盘有10个。妈妈要拿两盘苹果,最多可以拿多少个苹果?最少可以拿多少个苹果?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后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知识?

  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 在综合练习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要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和49页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关键: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六、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28+4=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28+2=30,30+2=32。

  方法四:8+4=12,20+12=32。

  方法五:28

  +4

  32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

  (3)、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试一试”第(1)题。

  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练一练”第1题。

  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提出留着下练习课解决?也可以将问题保存在:“问题银行”中。

  板书设计:

  买书

  28+4=32

  28+2=30288+4=12

  30+2=32+412+20=32

  32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的优秀数学教案03-22

一年级数学教案03-22

一年级文具数学教案03-21

一年级数学教案10-07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03

一年级基础数学教案04-01

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3-10

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0-08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