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 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 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教学设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把握得比较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读写“喜欢”等9个词语,并初步学会运用;会用数量词“一颗”“一棵”“一片”“一滴”。
2、能给“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换一种说法。
3、会背诵这首诗。
4、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
教学重点:
课文各节内容的理解,用因果句式说话,概括每节的意思;用“喜欢”造句。
教学难点:
明白物与事(集体力量大)的联系,以事物来揭示道理。用多种句式给“喜欢”造句。把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看图,朗读,理解课文第1节的内容,明白“我”喜欢繁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教学喜字。
(2)谁能接着课题往下说,你喜欢什么?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说说:课文中的我喜欢什么?
(2)自由读课文,读准知音。
(3)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洋、航、量、晶、行、顶、喜、集、体。
重点分析:晶、喜、轮
这是一首诗,每三行为一节,每节之间空一行,共有几节?指名分节读,及时正音。
3、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
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2)出示一个月亮、一颗星
你有什么感觉?
(3)出示:满天星斗
你觉得怎么样?
(4)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繁星?
(5)指导说话:你喜欢繁星,是什么原因?用……因为……句式说话。
什么原因,所以你喜欢繁星?用因为……所以……说话。
(6)指导朗读。读出我喜欢的感觉。
(7)说说节意。
第一句:我喜欢什么?
第二句: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7)齐读这一节。
5、书写指导:喜、晶、集
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第二、三、四小节,明白“我”为什么喜欢树林、海洋、集体的原因,懂得“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字词。
晶是什么结构?集体是什么意思?
2、回顾第一节学法。
(1)齐读第一节。
(2)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用……因为……句式说一说。
(3)第一节讲了两层意思。
3、自由朗读二、三、四节,说说每节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4、看图,朗读,理解课文二、三、四节,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来学习。
(1)学习第二节
指名读,思考: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出示一棵树,理解不顶用。看图说说为什么一棵树不顶用。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树林?用我喜欢……因为……说一说
再用因为……所以我喜欢……说一说。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节
看看图,读读课文,说说一滴水和海洋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
老师演示试验。
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海洋?
指导郎读。
(3)学习第四节。
这一节讲什么?
我为什么喜欢和集体在一起?
指导郎读。
5、课文哪一节最重要?为什么要写前面几节?
6、郎读课文。
7、做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进一步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用“喜欢”写一句话。把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郎读课文,指导行为。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我为什么喜欢繁星、森林、海洋、集体。
(3)用自己看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说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4)小结。学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一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要热爱集体,为集体出力,为集体争光。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我们的力量就大无比。
(5)看图说说谁做得对,为什么?
(6)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学习用“喜欢”写一句话。
(1)喜欢:就是喜爱的意思。课文中的“我”喜欢繁星、森林、海洋。“喜欢”可以说喜欢一种事物,可以说喜欢一种活动,也可以说喜欢做某一件事。
(2)看图,说说图上花了谁在干什么?再用上“喜欢”来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3、学习把排列错乱的词语连成句子。
(1)读词语。
(2)说说第一句是讲什么地方怎么样?
(3)说说第二句是说什么大无比?
(4)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写下来,加上标点符号。
4、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2)教师领读第一句
(3)背诵全文。
板书:
繁星一颗星
树林一颗孤树
海洋一滴水
大家一个人
语文教案 篇4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二篇短文《乘船》以学生自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2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二)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3创读。
(1)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短小精悍,全文不足150字,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元方人门不顾'友人,试设想,友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简答题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5《世说新语》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生动。《期行》中的(友人)'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四)总结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其他同学正音。
2、默读课文,如果在读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在书上。
3、学生通过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最拿手的,比如:徐安鸿的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课文,找找答案。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微不足道”等词句。
3、小结:看来,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亲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吧!
三、读懂课文,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能一幅呢?
2、学生简单交流:画了小鸡、蝌蚪、蝗虫和虾。并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以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把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并有感情地朗。
板书设计:
齐白石的画
小鸡
蝌蚪 生动
取之不尽 蝗虫 亲切
用之不竭 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43,940
2.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3.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4.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看菊花》是一篇赞美秋菊的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况,着重描写了满园菊花五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繁盛景象,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贵品质。教学中,重点在于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营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五颜六色的菊花,感受菊花的颜色美、气质美。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写的习惯,如果采用平淡枯燥的教学手段必定使他们感到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进行思考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以“趣”促学,唤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菊花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知道人们喜爱菊花,不仅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菊花不畏寒冷,体会菊花勇敢、坚强的精神。
3. 正确拼读本课的8个生字,绿色通道里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词语 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喜爱菊花。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语 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2. 感受菊花勇敢、坚强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师: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瓣儿红,瓣儿黄,斗狂风,战严霜,秋风一起扑鼻香。 (菊花)
师:小朋友猜猜老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菊花) 你见过菊花吗?你见过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2.有个小女孩上周末刚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观赏了菊花,写下了一篇美丽的文章。今天我们追随着小女孩的脚步,一起去公园看菊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字源识字
二、检查朗读
1.师:想要看到更多更美的菊花,必须要赢得门票。老师这里有三种票,一种个人票,一种双人票,一种团体票。
个别读,开火车读,小老师读,同桌读,全班读
2.师:小朋友的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来当小老师,一起来听小朋友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请学生来纠正读错的音)评价:声音响亮,不拖不唱,字字准确,感情丰富。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小朋友去公园看菊花都什么时候去啊?(生答)
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什么时候,谁,去哪里看菊花? (分问题回答,再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标出关键词: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我,公园 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练习:什么时候,谁去哪里干什么?
2. 师:星期天,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带你起看菊花,你是什么心情?现在马上就能看到菊花了,你又是什么心情?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3. 师: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也,开,不独体字
公,点,上下结构,学习四点底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师:来到公园,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菊花?
(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菊花?
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菊花?说明菊花的颜色非常多。(板书:颜色多)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菊花的颜色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看到这么多颜色的菊花,你最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
2. 师:菊花不仅颜色多,数量也多,小朋友来数数菊花吧!
(课件出示图片)
我们用一朵一朵来数(师生同数)。啊,那边还有,数不过来了,我们换个词来数吧。(一朵朵)
我们一丛一丛地数(师生同数)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也数不过来了,再换一个词。
我们一片一片地来数,一片,两片,三片?菊花多不多啊?公园简直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了!(板书:数量多)
让我们从课文中的找一找这三个词再来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一”的读音不一样。“一片片”中的“一”读第二声。
师小结:菊花开得太多了,一朵又一朵,一丛又一丛,一片又一片。向四处铺开,真是好看极了。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菊花的美吧。(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 师:深秋的寒风吹在小朋友脸上,什么感觉?(生答)
是呀,现在天气冷下来了,我们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可是菊花却不怕冷,我们来看看这些菊花吧。请大家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菊花不怕冷。(指名读) (课件出示: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请小朋友做一做菊花“迎”着寒风的动作?(生动作:抬头挺胸)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迎着寒风开放的菊花吧!(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菊花,欣赏菊花的人群。)
4.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看迷了,如果现在让你离开,你舍得走吗?(不舍得) 是呀,人们也舍不得走。菊花开得太多了,都看不过来了。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指名读。
师指导:要用缓慢的语气读,表现出人们舍不得的心情。师示范读,再指名读。
5. 师:美丽的菊花,勇敢坚强的菊花,人们看不够啊,开得太多了,人们舍不得走啊。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第三—四自然段
1. 师:看到这样美,这样勇敢的菊花,爸爸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师:听了爸爸的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师:听了爸爸的话,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呢?(生答)
师:其它花“谢”了,动画理解“谢”,菊花却“开”,对比。
师:菊花不仅长得好看,更可贵的是它不怕冷,在其他花儿害怕寒冷都凋谢了的时候,菊花却迎着寒风,昂首怒放,它是多么坚强勇敢呀,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它。
4.师:看完菊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件出示句子:因为__________,所以我喜欢菊花。
我喜欢菊花,是因为____________。 二选一)
5.师:菊花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它的坚强勇敢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再去看一次菊花吧。(生齐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许,听,放
师:谁来读一读? “听”的后鼻音一定要读准。谁来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左右结构)
2. 师:我们先来看“许”,这里面有一个新的笔画:横折提,仔细看怎么写的?谁已经用火眼金睛看出来了?(生用手比画横折提)
师:小朋友真棒,已经会写了。跟老师一起来写。(师写,生书空)
师边写边说:向右上横着行笔,再向下直着行笔,再提上去。这个笔画加上一点,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言字旁。
师:写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师:现在,伸出小手指和老师写一写“许”字,(师范写,强调:点与横折提要在一条线上,右边顶天立地,右边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竖要写直,是悬针竖。)
师:开始写“许”这个字吧,请注意“三个一”。还记得吗?(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生描红、临写“许”,师巡视指导。
3.师:还有两个字,“放”,小朋友们要注意什么呢?(左右等宽)
和老师书空这个字的笔顺。
师:“听”跟“许”一样,左窄右宽,口字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第一笔是平撇,竖撇写在竖中线上,横比平撇长。和老师书空这个字的笔顺。 师:大家也来写写这两个字吧。
生描红、临写“放”跟“听”。 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