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鸬鹚》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鸬鹚》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鸬鹚》教案优秀1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五、教学新理念运用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这里教师只要作适当点拨就可以了,要勇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竖着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把表格纵横联系起来,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了。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捕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来,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教师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我们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如《鸬鹚》这一段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第一段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课文教学的第四个目标就不难完成的。这里我觉得应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鸬鹚》一文中捕鱼前的静和捕鱼后的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俗语说:“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主要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只有通过投入地诵读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和意会到。有了这种感悟后再让学生把这种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是《鸬鹚》一文的第3个教学目标。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三个探究专题:(1)为什么用“一抺”?(2)抺出了什么?(3)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鸬鹚》教案优秀2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鸬鹚》教案优秀3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平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平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湖面多么平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平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静→动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鸬鹚》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 、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2〃)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鸬鹚》(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几段?(生答:三段)请大家回忆,课文每段都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师板书:湖面,渔人,鸬鹚)这节课,我们要通过阅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湖面的变化美(10〃)
1 、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把描写湖面的有关句子画出来。(配乐朗读:《渔舟唱晚》)
2、句子画好的同学请举手。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还有补充吗?
(出示幻灯:描写湖面的三句话)请同学们看这几句话,默读,思考:湖面有什么变化?
湖面开始怎样?(平静)接着有什么变化?(不平静)后来,湖面又怎样了?(恢复平静)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几句话,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吧。(齐读幻灯出示的几句话)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湖面的变化,这变化和什么有密切联系呢?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三、阅读理解第一段(5〃)
1 、谁来读第一段,想想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笔画出来。(指名说)这些景物怎样?(出示幻灯:平静的湖面图)
2 、渔人怎样呢?读句子。析词,“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会悠然地吸烟?(联系一望无垠的稻田,想象丰收的喜悦,优美的环境,听话的鸬鹚)
3 、鸬鹚怎样?作者把鸬鹚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呢?
小结:正因为渔人在抽烟,鸬鹚在待命,所以没有风的湖面怎样?(学生看书说)
你感到这时小湖的景色怎样?(生说)我们一起读,读出小湖的.平静和渔人的悠闲。读的时候,注意速度放慢,声调低一些。
读的很好,为什么平静的湖面顷刻间失去了平静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四、阅读理解第二段(15〃)
1 、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析词,“抹”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动作,没有别的命令,鸬鹚就会跳下水捕鱼,你可以看出什么呢?
鸬鹚接到命令,扑着翅膀钻进水里,此时湖面怎样?(生看书说)
2、鸬鹚接到渔人的命令后是怎样捕鱼的?渔人又是怎样收鱼的?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把表示动作的词画出来。(说句子,说动词,看幻灯:把表示动作的词显示出的句子)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是怎样的场面呢?(出示幻灯:鸬鹚捕鱼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此时渔人真是繁忙,但心情却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湖面又会怎样?(自由说,体会湖面的动荡)
小结:等到岸上炊烟四起,渔人就不再赶鸬鹚下水了,他挑些小鱼慰劳鸬鹚。同学们,此时的湖面会是怎样的呢?(自由说)因为渔人动,鸬鹚也动,所以湖面失去了平静。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湖面的变化,渔人的繁忙和喜悦。
五、阅读理解第三段(1.5〃)
1、引读,鸬鹚吃饱了,又怎样了?生读课文。思考:鸬鹚怎样?渔人又怎样?
2、师小结: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满载归去,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此时此景,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吧。
六、总结全文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分析,思考,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湖有静有动,水平如镜的湖面有它静态的美,不平静的湖面更有它变化的动感美,恢复平静后的湖面又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受。同时,我们还感受了渔人的繁忙和喜悦,这些,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生答)(2〃)
小结:作者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了事物的变化和联系。
3 、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江南水乡明净、秀丽的风光,体会渔人悠然喜悦的心情吧!(配乐朗读课文)《渔舟唱晚》(4〃)
板书:
湖面 渔人 鸬鹚
平静 吸烟 列队 待命
不平静 收鱼 捕鱼
恢复平静 划船回去 站在
《鸬鹚》教案优秀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 乘凉 模糊 庙门 笑盈盈 金灿灿 茄子紫 揉眼睛
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训练得非常听话。)
(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做“思考·练习”3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
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
(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鸬鹚》教案优秀6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 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鸬鹚》教案优秀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 抹 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 一望无垠 船舷 竹篙 一抹 喉囊 水痕夕阳 悠然 甩进 逐渐 恢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平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平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平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
①湖面平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鸬鹚》教案优秀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表格幻灯片,请同学口答。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9,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2n,不读xu2n;
“拣”字读ji3n,不读li4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羽毛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6)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 喉(喉咙) 炊(炊烟)
沫(泡沫) 猴(猴子) 饮(饮料)
痕(痕迹) 垠(一望无垠) 囊(喉囊)
狠(凶狠) 银(银行) 襄(襄樊)
(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恢复(还原 复原)
悠然(悠闲 闲适 自在)
平静(宁静 安静 无声无息)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 一望无边)
逐渐(渐渐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迹)
反义词:
悠然(忙碌 紧张)
粼粼(混浊)
柔光(强光)
平静(动荡)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
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2、 3、 4、 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
(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
渔人悠闲
鸬鹚静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
(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
(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
(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 荡起 跳跃
(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 拿 抹
钻出 钻进 跳上
抓 挤 甩
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
(四)学习第三段: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
(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 平静 水痕
捕鱼后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 动 静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 ),鸬鹚就都( )着翅膀( )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 )了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3.结合板书,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郑振铎 作者郑振锋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泰戈尔传》、《郑振铎文集》等。除本文外,《别了,我爱的中国》、《燕子》也是他的作品,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鸬鹚 水鸟,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脚趾间有完整的蹼膜,极善游水,视力敏锐,有一副强硬锋利的钩嘴。食道前端有一个可以膨胀的喉囊,用来贮存捕到的鱼。它一旦把鱼吞到肚里,鱼肉很快消化,鱼骨在胃中来回蠕动,胃液把鱼骨裹成丸状,然后从嘴里吐出。鸬鹚生活在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中,以鱼为主要食物。在水中遇到较大的鱼,几只鸬鹚会通力合作,把鱼叼出水面。鸬鹚的寿命约为20~30年。鸬鹚生长到三个月时就会下水捕鱼。我国南方多饲养它来帮助捕鱼。通称鱼鹰,有的地区叫墨鸦。
【《鸬鹚》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10-07
《鸬鹚》教学教案10-08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10-08
鸬鹚的教学设计教案10-08
鸬鹚与家鸭的作文03-21
《鸬鹚》教学方案10-08
小学语文《鸬鹚》教学方案10-08
《鸬鹚》课堂教学方案10-07
《鸬鹚》教学设计方案10-08
语文《鸬鹚》教学方案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