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统训练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感统训练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统训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统训练教案1
活动名称:
钻(趴、站)滚桶
活动器材:
塑料大滚桶
活动目的:
直接目的':刺激前庭和本体感,训练身体机能平衡协调本事。
适用班级:
小、中、大班
导入:
语言动作音乐
活动过程:
1、钻滚桶:导师将滚桶打倒,让幼儿钻进滚筒,脚和身在内,头和手在外。
2、转滚桶:导师能够先用力推一下滚桶,在滚筒中的旋转后,幼儿可借助自身的重量按必须方向滚动。
3、反转滚桶:能够向相反方向滚动。
结束:
1、器材归位:将滚桶放回原位立好。
2、延伸活动:
①趴滚桶:让幼儿趴在滚桶,导师抓着幼儿两脚作前后荡的动作,与大龙球同。
②站滚桶:让幼儿站在滚桶之上,导师双手牵着幼儿双手,然后让幼儿双手慢慢在滚桶上走动。
3、注意事项:
①在幼儿没有钻好或站稳前,不要让滚桶滚动。
②整个过程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
感统训练教案2
一、课前准备
内容:老师点名后进行报数、分成两组。
二、课前热身游戏
1、内容:拍手歌
2、方法:老师指导孩子站队,分成两组站立,请家长分别站在自己孩子的对面,听口令拍手。先拍右手再拍左手,注意节奏一致。老师的口令慢,拍手的节奏也要慢,老师的口令快,拍手的节奏也要快。
三、前庭觉训练——小滑板
1、目的:通过变化姿态,从俯卧改为仰躺,孩子驾驭自己身体运动企划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有挑战性,难度也有所增加。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强力收缩并刺激前庭觉系统,增强头、颈、肩、身体的肌力与耐力。
2、要求:孩子分成两组面对面坐下,老师用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一位老师拉起,形成一个索道,另一个老师组织一个小组排队准备。一个孩子仰躺在小滑板上,头抬起来,双脚搭在绳索上,双手紧握绳索,用手腕及手臂的伸缩力量向前滑动。
3、总结:有的孩子动作灵活顺畅,有的孩子迟钝笨重,差别在于双手、胸颈及腹部或背部间身体的协调能力是否良好,从滑板游戏中,可以很快看出运动企划协调能力。
四、本体觉训练——小按摩球
1、内容:趴地推球
2、要求:分成3组,每组4人,孩子俯卧小滑板上,头脚抬高,距墙壁30公分,双手对墙反复推球。
3、目的:通过推球,孩子的双臂强有力的收缩,此项训练可以锻炼并提高手眼协调及统合能力,改善学习中阅读及听写困难的现象。
五、触觉训练——溜溜布
1、内容:溜溜滑布道
2、方法:
1)家长面对面蹲下来手拉布道,前后拉动,老师站在两端,组织孩子从起点爬行至终点。
2)家长面对面站起来,双手托起布道,上下抖动,老师分别站在两端,组织孩子从布道下方弯腰钻出来,感受大风大浪。提高触觉感知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感统训练教案3
活动名称:
袋鼠跳
活动器材:
布袋。
活动目的:
刺激前庭、手脚协调及本体感训练。
适用班级:
小、中、大班
导入语言动作音乐:
可播放有节奏的音乐或用语言
(提示:“我们是一群小袋鼠,今日要到前方去觅食物吃。”)
活动过程:
幼儿把袋子打开,一只腿先伸进去,踩到底,另一只腿再进去,两手拉袋子的`边缘,向前跳跃。
结束:
1、器材归位:将布袋放回原位。
2、延伸活动:可侧向跳或向后跳。
3、注意事项:
①让孩子跳起来,离开地面。
②避免袋子过大而摔倒。
感统训练教案4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
感统训练教案5
活动项目:
能左右腿交替倒着钻过呼啦圈
训练目的:
双脚的协调本事及身体平衡本事。
训练要求:
训练者拿着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后,鼓励孩子左右腿交替着向后移入呼啦圈内。
难度设置:
A、由另外一成人扶持着孩子完成动作,并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调低一点;
B、逐渐地呼啦圈的高度提高;
C、由孩子自我尝试着完成动作,只在有必要时给予帮忙。
帮忙给予:
1、足够的'身体协助;
2、必要的身体协助;
3、偶尔的身体协助。
感统训练教案6
——前庭、本体、触觉综合训练
一、课前准备
内容:老师点名后进行报数、分成两组。
二、课前热身游戏
内容:拍手歌
方法:老师指导孩子站队,分成两组站立,请家长分别站在自己孩子的对面,听口令拍手。先拍右手再拍左手,注意节奏一致。老师的口令慢,拍手的节奏也要慢,老师的口令快,拍手的节奏也要快。
三、前庭觉训练——小滑板
目的:通过变化姿态,从俯卧改为仰躺,孩子驾驭自己身体运动企划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有挑战性,难度也有所增加。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强力收缩并刺激前庭觉系统,增强头、颈、肩、身体的肌力与耐力。
要求:孩子分成两组面对面坐下,老师用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一位老师拉起,形成一个索道,另一个老师组织一个小组排队准备。一个孩子仰躺在小滑板上,头抬起来,双脚搭在绳索上,双手紧握绳索,用手腕及手臂的伸缩力量向前滑动。
总结:有的孩子动作灵活顺畅,有的孩子迟钝笨重,差别在于双手、胸颈及腹部或背部间身体的协调能力是否良好,从滑板游戏中,可以很快看出运动企划协调能力。
四、本体觉训练——小按摩球
内容:趴地推球
要求:分成3组,每组4人,孩子俯卧小滑板上,头脚抬高,距墙壁30公分,双手对墙反复推球。
目的:通过推球,孩子的双臂强有力的收缩,此项训练可以锻炼并提高手眼协调及统合能力,改善学习中阅读及听写困难的现象。
五、触觉训练——溜溜布
内容:溜溜滑布道
方法:
1、家长面对面蹲下来手拉布道,前后拉动,老师站在两端,组织孩子从起点爬行至终点。
2、家长面对面站起来,双手托起布道,上下抖动,老师分别站在两端,组织孩子从布道下方弯腰钻出来,感受大风大浪。提高触觉感知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感统训练教案7
活动项目:
双脚轮流跨过15厘米高的绳
训练目的:
身体平衡本事。
训练要求:
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15CM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帮忙给予:
1、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
2、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
3、提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感统训练教案8
活动名称:
对接沙包
活动器材:
沙包
活动目的:
1、直接目的: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本事、反应本事和协调本事。
2、最终目的:促进儿童体商与情商的发展。
适用班级:
小、中、大班
导入:
语言动作音乐:放背景音乐(轻音乐)或用语言示意今日的活动项目。
活动过程:
1、两排幼立相对站立,间距1-3米,先一排幼儿手拿一只沙包,向另一排传去,另一排幼儿接住回传。如此反复。
2、一排幼儿站立,在每一幼儿前方2-3米处放置直径30—40CM的'塑料框(桶),幼儿手拿沙包投掷入框(桶)。如此反复进行投掷。
3、幼儿可在原地抛接沙包。
结束:
1、器材归位:将沙包放回原位。
2、延伸活动:
①双传沙包:两幼儿各拿一个沙包对传。
②旋转接沙包:抛沙包后身体迅速旋转再接沙包。可左旋或右旋。
③跨下接沙包:从跨下抛沙包后用手接住。
④头接沙包:向上抛出沙包后手头顶接住。
3、注意事项:根据不一样的年龄段设置不一样的难度。
感统训练教案9
活动项目:
做一连串手部和腿部动作时能坚持平衡
训练目的:
身体的控制和协调本事。
训练要求:
让孩子模仿一系列的手部和腿部动作,如:跳舞、打功夫等。
难度设置:
A、选择简单一点的.动作;
B、选择较为复杂的动作,包括弹跳、跳跃等动作。
帮忙给予:
1、另外一成人站在孩子旁边,如果孩子失去平衡,只在他她可能要跌倒时才给予扶持;
2、在孩子前后方均铺上垫子,孩子跌倒后鼓励他她自我起来继续练习。
感统训练教案10
活动名称:钻(趴、站)滚桶
活动器材:塑料大滚桶
活动目的:直接目的:刺激前庭和本体感,训练身体机能平衡协调本事。
适用班级:小、中、大班
导入:语言动作音乐:
活动过程:钻滚桶:导师将滚桶打倒,让幼儿钻进滚筒,脚和身在内,头和手在外。
转滚桶:导师可以帮助孩子用力推一下滚动桶。随着滚筒的旋转,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重量来顺利地滚动到所需的方向。
反转滚桶:能够向相反方向滚动。
结束:器材归位:将滚桶放回原位立好。
延伸活动:①趴滚桶:让幼儿趴在滚桶,导师抓着幼儿两脚作前后荡的动作,与大龙球同。
②站滚桶:让小朋友站在一个圆形的滚轮上,导师双手握住小朋友的'手,引导他们在滚轮上慢慢移动。
注意事项:①在幼儿没有钻好或站稳前,不要让滚桶滚动;
②整个过程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
感统训练教案11
20xx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xx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感统训练教案12
体育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的考生,也不同于其他专业训练队队员。体育考生除了要在体育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学好各学科的文化知识,只有体育、文化课程并进,才能取得体育高考成功。
二、体育专业考试方案的变化及分析
1、考试方案的总体框架。
20xx年体育专业考试方案将体育专业考试的总分值由原来的100分提高到150分,其中身体素质100分,专项技术50分。
身体基本素质考试科目调整为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800米和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四项;专项考试内容调整为题库式、可选择的考核办法,同时取消了足球专项中守门员考试项目。
2、分析。
20xx年江苏省体育专业统考方案中新增的实心球前抛项目评分标准较高,相对于南方非专业运动员来说,考试要求难度大;专项分值的提高,题库式的考核办法,以及取消足球守门员考试项目使我校大多数没有专项特长的普通学生面临严峻考验。此外专业和文化成绩相加录取,这与前两年高考相比,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对我校体育高考训练的几点设想
1、针对我校高考训练实际合理选材。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要针对高考的实际要求,一要选一些文化课成绩符合要求,身体素质较好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入队,保证专业和文化均达到高校录取的要求;二要选一些能够吃苦、意志坚定的学生入队,这样才能使训练任务顺利完成,保证训练课的质量和实效;三要选一些遵守纪律、思想品德端正的学生,使训练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四要选心理素质较好、身体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2、考体育讲认识。
考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和体育素养教育是高考体育训练的重要课题。体育教师是考生体能、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更应该是考生树立专业思想意识的引路人。如果教师只管训练,不注重考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使一些考生把考取高校作为换取学历的手段,必将给高校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与我们的教育方向相背。因此在专业目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体育意识教育、传统教育、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使学生生确立终身献身体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练技术讲原理。
在高考体育训练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经过正常的`课余训练,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但还是片面的,表现为体育技能较差,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跟不上,等等。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尽快适应训练步骤和节奏?我认为在练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注重素质而忽视技术的训练是一种不完整的训练过程,而练技术不讲技术原理是一种不科学的训练方法。
4、练素质讲方法。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后,身体素质就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针对学生训练的实际,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练素质要有针对性,针对高考体育训练周期短和学生体能参差不齐的特点,建立各阶段个人训练档案,制定各阶段提高体能和技能的训练计划。二是练素质要有突破口。在训练时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寻根、寻着眼点和突破口,寻互助条件和制约因素,这样才便于下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三是练素质要区别对待、因材施训。一般来讲高考体育生的文化基础和运动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在训练中应注意学生间基础能力的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训,尽量保证我们的学生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双达线。
5、突出个体训练的差异,转化学生薄弱因素。
绝大多数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技能上的差异很难在集体训练中得到解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个体的发展和整体训练的效果。首先在训练过程中应分散这一难点,利用训练的间歇、体育课或其它空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改进学生薄弱项目的基本技术,促进各专项能力的平衡发展。其次是抓好冬训,冬训阶段是学生基础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除了加强技术、技能水平的训练之外,还要大面积提高学生个人的各项素质水平,这对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至关重要。最后是加强自我训练的诱导。在训练中要善于运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训练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自我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寻找提高弱项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强化自我训练,树立训练过程中主体地位。
6、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1)运用想象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改进和提高运动技能。
所谓想象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训练间隙或病等停训期间,回顾和完善正确的技术概念,修正错误的动作技术。
(2)矫正消极意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心理状态的反映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如果不及时矫正学生的消极意念,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运动成绩或失去信心,甚至半途而废。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敞开心扉,道出心中的秘密和忧虑,帮助他们端正思维方式,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信心。其次,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分别进行实例教育。再次,单独制定突破薄弱项目的训练计划和恢复训练计划,让学生在短期内看到效益,迅速纠正和摆脱不良情绪。最后,让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适当减少训练次数,提高训练质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学习,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3)实施模拟训练,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
许多学生未经过正规比赛的锻炼,面对竞争力很强的专业考试,心理的承受能力和焦虑感较重,容易出现考试失常现象。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考试阶段。一是利用训练间隙向学生讲解考试中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在心理上首先进入考试状态。二是考前分步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通过组织与考试相似的专项素质测验,让学生感受竞赛气氛;人为地改变训练场地和测验时间,有意识地将考试中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引入到训练、测验或比赛中,锻炼学生临阵不乱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三是在考前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中多采用轻松愉快的练习手段,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感统训练教案13
一、《小小蛋糕师》(比较练习)
目的:学习区分厚、薄,练习并列排序。
材料:彩泥、牙签或面团(也可用被子或书代替)。
要点:
(1)家长和孩子一起当“蛋糕师”,用彩泥做生日蛋糕。
(2)根据顾客(家里其他成员)的要求,制作出一个三层的和一个一层的。
(3)比较2个蛋糕的厚度,学习厚薄概念,并出示字卡。
(4)家长画多个不同厚度的蛋糕,幼儿剪下来或手撕下来,按从厚到薄的顺序,练习排列。
二、《分四份》(几何图形)
目的:学习分四等份。
材料:彩色手工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剪刀,白纸,胶水。
要点:
(1)家长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
(2)家长给孩子看准备好的彩色纸,让幼儿说出都有什么形状的纸。请孩子把每张纸都分成四份。
(3)孩子如果一点都不会,经过尝试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张同样形状的纸,如正方形。家长边做边引导孩子操作,把它折叠2次,然后按折痕剪成相等的四份。
(4)把剪成的四份图片再还原成原样贴在白纸上。
(5)用数字表示分了几分。
(6)其他图形同上。
(7)孩子反复操作,加深印象。
(8)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画积木》(几何图形)
目的: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地关系。
材料:积木、纸、笔。
要点: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画积木,教孩子拓的方法及指导孩子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1)家长和孩子一起取来积木、纸笔取出一块正方形积木,先让孩子用手触摸积木感知观察外形特征,然后家长示范描画的方法。方法:把积木放在白纸上,左手压在积木上,右手握笔沿边描出,每描一面在积木上贴一个小帖纸做记号。
(2)全部拓画后,让幼儿在每一图形上写上数字,看有多少个?这数字就说明正方体有几个面,然后问孩子“正方体有几个面呀?”
(3)用积木的另一个面在其他描画好的正方形上比,让孩子观察6个面使一样大的。
(4)取其它形状的积木来拓画。长方体有多种样式,让幼儿更多的观察和了解,重点放在比较不同上。
(5)让孩子结合生活,找找有什么物体和这些相同。
四、《猜钮扣》(计数练习)
目的':训练孩子观察力,掌握数的组成。
材料:同样的10个钮扣(或用围棋子)。
要点:
(1)“猜猜手里有多少钮扣?”家长手握2-6粒扣子,先摊开手掌让孩子注意看,很快将手握起问孩子“你看见几粒扣子?”如不能肯定,再让孩子看一次。也可以让孩子握扣,家长来猜,进行比赛,提高孩子的兴趣,扣子数量根据孩子的能力可以逐渐增多。
(2)在桌子上分别放10粒以内的扣子(左右不能分别超过5个)分别用左右手盖住,抬起双手让孩子观察,在迅速盖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两边分别是几粒扣子,合起来一共有几个。
(3)拿10以内任一数量的扣子给孩子看,然后把手放在背后分放在两只手中,并伸出一只手让孩子猜有几粒,或是让孩子先看一眼一眼再猜,猜到后伸出另一只手,让孩子猜有几粒扣子。
五、《寻宝贝》(分类练习)
目的:学习按物品的种类进行分类2岁,根据成人的示范进行分类3岁,根据成人的指令性语言进行分类4岁,根据物品的种类自己分类,并说出名称。
材料:小塑料袋或小篮子。
要点:
(1)家长带领孩子散步或户外活动时,预先带上小塑料袋,来到户外或公园里提示幼儿拣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拣,如不同形状的树叶,花朵或花瓣,小石头等,很多孩子都会喜欢这些宝贝的。
(2)开始展示自己的宝贝,指导或提示孩子将物品进行分类,并说出名字。
(3)家长可以以此讲些故事给孩子听。
(4)回家注意洗手,告诉孩子讲卫生的原因。
(5)也可以用家里的物品进行练习。
感统训练教案14
活动名称:蹦跳床
活动器材:跳床
活动目的:训练身体平衡感和协调性、触觉。
适用班级:
导入: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运动和音乐能力,我们将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首先,我们会把跳床分散开,相隔大约一米左右的距离。然后,请导师引导幼儿们站到跳床的'中心位置。
活动过程:起跳动作:儿童踏上跳床后,双脚并拢,开始跳跃。在进行跳跃动作时,小腿向后弯曲,脚后跟朝臀部方向用力踢击。
按次序蹦跳:在原地按中心蹦、上跳、旋转跳的次序进行,导师在一旁示意与保护。
结束:器材归位:将跳床放回原位。
延伸活动:①接单球:幼儿一边蹦跳一边与导师接传单球。
②接双球:幼儿与导师各拿一个球,幼儿边蹦跳边与导师对传球。
③转方向:幼儿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
注意事项:①安全。
②只记蹦的数,不记接球数。
③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减少次数。
感统训练教案15
活动名称:
蹦跳床
活动器材:
跳床
活动目的':
训练身体平衡感和协调性、触觉。
适用班级:
导入:
语言动作音乐:将跳床分别相隔1米左右摆开,然后导师请幼儿站到跳床的中心位置。
活动过程:
1、开始起跳:幼儿上到跳床上后,在床上双脚并拢跳跃,跳时小腿后屈,脚后跟踢向臀部。
2、按次序蹦跳:在原地按中心蹦、上跳、旋转跳的次序进行,导师在一旁示意与保护。
结束:
1、器材归位:将跳床放回原位。
2、延伸活动:
①接单球:幼儿一边蹦跳一边与导师接传单球。
②接双球:幼儿与导师各拿一个球,幼儿边蹦跳边与导师对传球。
③转方向:幼儿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
3、注意事项:
①安全。
②只记蹦的数,不记接球数。
③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减少次数。
【感统训练教案】相关文章:
足球训练教案08-06
足球训练教案12-13
足球训练教案04-02
队列训练教案11-12
队列训练教案12-04
绕口令训练教案05-07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05-06
基本训练《郊游》教案03-24
足球训练教案(精选10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