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4-10-27 11:19:41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案4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习,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草船借箭》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6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后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终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仅如此,文中的许多资料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多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研究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我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草船借箭》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

  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

  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草船借箭》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识、有谋略,才智过人。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理解“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自主阅读,初步感受课文中的人物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四大名著:出示四大名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故事的来源。

  2.揭示课题:

  目的: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体裁及故事来源。

  提问:(1)谁借箭?

  (2)跟谁借箭?

  (3)为什么要借箭?

  (4)结果如何?

  3.背景链接:出示三国形势图,教师讲解故事背景。

  (二)新课初知

  1.检查预习:

  (1)文中提到哪些人物?试着说说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

  2.走近作者:罗贯中。

  3.了解作品:《三国演义》。

  (三)字词积累

  1.读词识字:出示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

  2.识记方法:

  (1)加一加;(2)换部首;(3)字意识字。

  3.生字展示: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观察书写情况。

  4.分类识记:按结构分类识记生字。

  5.重点生字指导:

  (1)教师从结构、部首、笔画、音序、运用等方面指导本课的重点字“忌、遮、寨”。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①忌:“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

  ②遮:“灬”要协调,两边大,中间小;“辶”捺伸展。

  ③寨:“宀”宽而盖下;撇、捺伸展到位。

  (3)教师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大家共同学习。

  (4)教师再次强调书写要点,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写法。

  (5)在课文中找找这些生字,随文识记生字。

  (6)同桌互读课文,看谁掌握了生字的认读。

  6.学习词语:出示本课要求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理解。

  (四)梳理脉络

  1.朗读欣赏:

  通过示范朗读、欣赏朗读、情景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人物简介: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

  3.整体感知:

  起因(1-2):周瑜妒忌诸葛亮,故意为难诸葛亮。

  经过(3-9):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4.影片欣赏:观看影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十天造十万支箭”的毒计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利用大雾的天气,用二十条草船成功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五)师生总结

  我的收获:

  (1)本课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课文主线是“借箭”,实则是跟周瑜斗智斗勇。

  (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

《草船借箭》教案12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13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草船借箭》教案14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草船借箭》教案15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3-12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6-29

《草船借箭》教案[推荐]03-07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03-21

草船借箭的最新教案02-26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6篇)09-02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2-18

《草船借箭》教案合集六篇04-11

【精华】《草船借箭》教案3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