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论语》教案经典

时间:2024-11-13 10:28:57 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经典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经典

《论语》教案经典 1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恰似一座连接圣人与我们的心灵之桥,通过它,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孔圣人门下,聆听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诲,完成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从而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生命的大智慧。

  |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①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①至于:达到。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先王的仁义之道了。”

  【解读】

  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

  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

  |二十五|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 gū):古代盛酒的器具。原是上圆下方,带棱角形状的`。后来改成为圆形不带棱角的,因此孔子才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这句话是影射当时的很多事物都名不副实。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解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

  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

  I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④也;可欺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何为其然: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这样。③逝:去,往。④陷:陷入,陷进。⑤罔:愚弄。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中了。’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想办法去救人,但不能被陷于井中;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解读】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论语》教案经典 2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掌握十则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而20xx年九月二十八日则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全球华人在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一部电影《孔子》也同时上映。(教师出示图片曲阜、郑州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学习他十则语录。

  二、整体感知:

  1.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视情况出示课件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找出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以及画出读不顺的句子。(课件出示字词)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传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诲女知之乎

  (9)是识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1)教师指导诵读、划分节奏。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教案《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

  作业:抄写、今译、背诵前五节。

  第二课时

  一、继续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后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2.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大声朗读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预设问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背诵课文

  三、当堂检测:

  翻译句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课堂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作业:1.翻译后五则。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你以"老师"为话题,结合《论语》中有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论语》教案经典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楚。(学生合作说)

  (5)让我们一起边想着句子的意思,边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了。

  5、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1)“温故知新”已经成为成语了,(板书:温故→知新)可见人们都认同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弟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孔子才说出这样一番话呢?课件出示:孔子和弟子

  角色扮演:谁愿意扮演孔子?我们试着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说的话回答弟子的问题。师:“先生,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呢?”生:“温故而知新……”师:“你真棒,你已经理解了孔子这番话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话来回答我了。”

  (3)希望你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这两个生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记住它。光记住读音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点点横,加上一个亡,本义是捕鱼用的网,(课件出图)而经过演变,现在的意思是?你觉得这张空网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吗?

  殆:左歹,右台,现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这个词?(疑问无法解决)

  2、生字工具准备好了,就请你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如果说完了,就快和同学交流自学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汇报学习成果。

  (1)还有哪些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则:猜猜。就。查字典检验。论语二则的则是哪个意思?)

  (2)谁想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学习中怎样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收获,有新发现呢?(板:思)

  温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获,你们正是温习了刚学的知识,经过思考,有了新收获,这就在“温故知新”呀!

  (3)学生说“思而不学则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点有感情地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哪两位同学敢接受挑战,你背一句论语,他解释一句意思。(学生背)

  2、刚才听的过程中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现在说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是呀,短短两句话,才二十几个字,却能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它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3、(师配乐范读全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读的入情时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配上动作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自由读,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伴着高山流水之音,边读边想着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乐美吧。(课件音乐)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延伸兴趣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2、这些方法你会用了吗?请你试着用读读,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说你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师范读,生读后试着说意思)

  课件出示作业

  1、背诵《论语》二则,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说说《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学到的道理和方法学以致用,做个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人,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为师矣!

  板书设计:

  27 《论语》二则

  学 看 连

  思 查 调

  温故 知新 猜问

《论语》教案经典 4

  课 题:

  《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之学者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说同“悦” 愠( ) 罔( ) 殆( )篑( )鸿鹄( )

  缴( )轫(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学习的态度、方法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2)愠:音yùn,恼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险。

  (6)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7)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8)疑:怀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执己见。

  (1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15)篑:音kuì,土筐。

  (16)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3)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4)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感觉。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不同。

  (18)“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20)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21)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谈到学习应“专心致志”,而不应该“三心二意”

  (23)“为山九轫,功亏一篑”,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翻译第十八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经典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教学重点、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教法学法: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教学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温故而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是知也(12)见贤思齐(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诲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学而时习之(19)温故知新(20)任重道远(21)死而后已(22)见贤思齐(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教案经典 6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不厌c、思而不学则殆

  3、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

  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

  (疲)倦(选)择知(道)(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c、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一般都认为“温故”和“知新”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允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再按时去复习它,不是愉快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者启发,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3)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5)孔子说:“我见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6)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

  (7)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要热情,这些哪一样我能有呢?”

  (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

  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思而不学则殆。

  4、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课内阅读·整体感悟]

  6、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7、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略

  2、略(参见课文注释)

  3、 E

  4、识“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谓“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知“之”,代词,代所教给的知识或是道理。可以,以,让。何以,凭。是以,因此。

  5、(1)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古义,好的地方。今义,善良的人。

  (3)古义,可以让。今义,可能,能够。

  (4)古义,满足。今义,讨厌,厌烦。

  6、(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略(参见课文注释)

《论语》教案经典 7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教案经典 8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论语》教案经典 9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孔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现今山东曲阜),他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奠基者,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以及传承工作,其思想体系与教学理念,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2、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子路,名由,字子路,又称为季路,他是春秋末期鲁国卞地(现今山东泗水县)的出生者。出生于鲁襄公十年,逝世于鲁哀公十五年,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众多弟子中年纪较大的一位。出身贫寒,性格刚直且勇敢,为人豪爽、直率,不拘小节。在从师孔子之后,子路曾担任过鲁、卫两国的官职,并跟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子路与孔子一同结束了游历,返回鲁国,继续参与政治事务。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在卫国内乱期间,子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深入险境,最终不幸遇难,享年六十三岁。

  (4)子游简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而:表顺承,“然后”之意。时:

  习:反复练习。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亦:

  说:“悦”的古字,愉快。乎:表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乐: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人:

  知:了解,知道。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愠: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日三省吾身,意味着频繁地自我审视与反思,旨在提升自我认知和道德修养。此过程不涉及任何事前的商议与策划,而是基于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诚实评价。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智慧,是引导我们成长的关键,其价值不容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每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持续性的自我检讨与内省,它要求个体在每日结束时,回顾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识别其中的不足与错误,并以此为镜,修正自我。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也是道德自律的一种体现。"不谋"则强调在决策或行动之前,不做过多的讨论与计划,而是依据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直觉行事。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行动,而是在充分了解自己需求与目标的前提下,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至于"信",在这里指的是诚信与诚实。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对外的坦诚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在面对选择与决定时,遵循内心的指引,不做违背良心之事,是维护个人信誉与道德底线的基础。最后,"传"代表了知识的传承与智慧的分享。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引路人。通过老师的教导,学生能够获得宝贵的知识与智慧,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这段内容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的自我反思、独立判断、诚实守信以及知识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每日的三省吾身,不断审视自我,遵循内心的真实声音,同时吸收老师的智慧与指导,个体能够在道德、智慧与知识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翻译:我每日都会进行数次自我反思:在为他人服务时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与朋友交往时是否保持了真诚无欺?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否已经进行了温习和回顾?”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追求学问,三十岁建立起自我独立的思想体系,四十岁不再困惑于事物的本质,五十岁理解了天道的'规律,六十岁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七十岁则能随心所欲地行事,但始终遵循着规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

  翻译:我十五岁便投身于学习,三十岁时已能够独立于社会,四十岁则对世事洞若观火,五十岁之际,我终于理解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微妙关联。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

  而:连词,表顺承。知:领悟。

  可:可以。以:介词,凭。后省略“之”,代“温故”

  为:动词,做。当。矣:语气助词,不译。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副词,就、而:连词,表转罔:同“。意思殆:有害

  翻译:阅读与深思并重,方能智慧洞明;独思而不涉书海,则易偏执歧途。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陋巷:简陋的住所堪: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作为连词,在句子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顺接,另一种则是转接。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示例来区分这两种用法:

  1)xx顺接xx:当"而"字用于连接两个并列或顺序的成分时,表示的是前后内容的连续性或递进关系。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学”与“时习”,表明学习之后进行适时的复习,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连贯性和必要性。

  2) xx转接xx:而在转接的语境中,"而"字则用来引入对比、转折或者条件等关系,使得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生变化。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处的"而"字则起到了转折的作用,指出了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理解——知道、喜爱和沉浸其中的递进关系。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我们能够准确判断"而"字在此处所扮演的角色是顺接还是转接。

  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练习反馈:

  一、填空:

  1、《礼记》是记载的一本古籍,属于儒家经典之一,共计四十九篇。孔伋,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晚期的鲁国,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2、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拉开帷幕之时,主持人慷慨陈词:“孟子曾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刻,对于千里迢迢而来的各位贵宾,我们内心充满诚挚的喜悦与热烈的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表顺接的:

  表转接的:表修饰的:

《论语》教案经典 10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5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5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1~5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 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二、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1)了解《论语》;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3)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

  1、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十则》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1~9则属语录体;第10则 属对话体。

  2、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弘毅(hóng)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读,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1~5则重点字词 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 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时常”。习:复习,实习。“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讲了学习方法。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 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固定句式: “不……乎?” 译作 “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背诵1~2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之):(这一点)。为:做。矣:了。[来源:Zxxk.Com]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来源:ZXXK]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这一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诲:教导,教诲。 女:通“汝”,你。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知:知道。为:是。 是: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固定句式: “……也” 译作 “……是……”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这一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 ,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背诵3~5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从第一则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2、用原文回答曾子经常反思的是什么事?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明确:

  1、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影响。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四)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明确:

  1、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3、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语录,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 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4.以上三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1.大学 中庸 孟子

  2.不断学习、复习

  3.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

  4.温故知新

  5.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说理由。

  2、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教师寄语

  同学们,《论语》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请同学们吸取精华,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做文明好少年。

《论语》教案经典 11

  目标呈现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重难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预习热身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4、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课堂研讨学习课文内容(逐章研讨学习)

  活动二:朗读吟咏,积累反思。

  1、《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如:温故知新。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一归纳。

  出自《论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三、盘点提升

  1、请从《论语》十二则中积累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做人修养的的名言警句,并说明此句告诉了你怎样的道理。

  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与学习方法(态度、修养)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的道理”这个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学习方法有关,这句话告诉我要学思结合的道理。

  你的收获是: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少年过去了,《论语》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找出文章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

《论语》教案经典 1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过程与方法】

  1.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儒道互补融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构之中,并形成积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相关写作训练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学生自学

  一、自由诵读

  二、结合注释简单疏通文意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我的关怀爱护。”(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爱护)

  解读:这则语录中,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人的立志。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作为快乐。”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解读: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孔子有何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推荐阅读:①于丹《心得》②钱穆《新解》。

  三课时

  写作拓展训练

  从选文各则中提炼话题及论点,尝试写作议论文段及篇章

  提炼观点、话题如下:

  第一则

  1、安贫乐道,精神富足。2、与高尚为邻。3、人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第二则

  1、学海无涯。2、早立志,早成才。3、天才=立志+勤学

  第三则

  1、求是的魅力2、为学也须讲诚信

  3、学习态度三昧(实事求是、浮华矫饰、妄自菲薄)

  第四则

  1、品德修养三境界(为己、为人、为天下)2、大爱无彊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五则

  1、学习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2、享受学习,成就人生。

  3、快乐是学习的密码。

  第六则

  1、水的启示(水性中国)2、海纳百川与高山仰止

  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第七则

  1、安贫乐道与见素抱朴

  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我的“浮云”观

  第八则

  1、山高人(我)为峰2、“戚戚”者未必小人3、君子也“戚戚”

  第九则

  1、(以礼待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当报之以歌。

  2、一切伟大的人都是朴素而谦逊的。

  3、中国人失掉礼义了吗?

  第十则

  1、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2、抵制诱惑,成就未来。

  3、臻于学业,止于诱惑。

《论语》教案经典 13

  课 题:

  《弟子孰为好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杇( ) 牖( )命矣夫( ) 骞( )莞( )尔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意为责备、批评。

  (3)与:语气词。

  (4)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同“无”。

  (7)牖:音yǒu,窗户。

  (8)说:音yuè,同悦。

  (9)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经典 14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他的课件显示)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例:时习:时常地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见其他课件)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翻译并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真诚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

  就是有害的(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理解重点词语。

  贤:好的 焉:在其中 善者:优点,长处 从:学习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凋:凋谢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要 施:施加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

  得)很遥远吗?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

《论语》教案经典 15

  知识和能力:

  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

  孔子的有关资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这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

  (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

  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

  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

  (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白话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案经典】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19

《论语》教案02-17

《论语》教案(精品)08-04

《论语》教案16篇03-13

过秦论语文教案12-29

(推荐)《论语》教案15篇08-28

《〈论语〉十二章》教案08-04

论语的随笔05-22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精选10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