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教案
短歌行教学教案怎么样设计?讲课的时候不能少的就是教案,看看下面的短歌行教学说课稿吧!
《短歌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六、板书设计
短歌行教案【2】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 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3.预习本课题其余两首诗歌,注意其所用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教案设计【3】
教学对象:高一岭南班学生,生源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字词着手,从文本出发,把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巧。
2.把握本诗比喻、借代、用典等多种手法的作用和价值。
3.立足文本,知人论世,把握本诗中凸显出的抒情主人公曹操的思想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本诗融多种修辞手法为一炉的精妙写作技巧,体悟曹操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本诗体悟曹操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了解曹操其人、其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在《品人录》曹操篇中这样总结曹操: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点明枭雄曹操的另一重身份——文豪,回忆初中已学篇目:《观沧海》《龟虽寿》。
总结曹操诗歌的特点:
体例:重振四言的乐府新辞
内容: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
诗风: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
以上三点构筑起了非常独特的曹诗风貌,也奠定了曹操作为建安文学代表诗人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习一下曹操最经典的代表作《短歌行》,体悟一下这位英雄文豪慷慨悲凉的独特诗风! 板书:慷慨悲凉
二、研读诗歌
全班齐读。(点评:读出一些慷慨悲凉的味道,但太粗糙,要想真正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深入剖析这首诗。)
请找出本诗的诗眼。(提示: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诗歌主题的词语)
板书:忧
因何而忧呢?——求贤。
诗歌一开篇就开始写求贤的忧愁了吗?一开始写忧什么? 板书:人生苦短
第一层
提示看前8句。
古诗当中有很多抒发时光易逝的诗句,比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那么曹操又是如何写他的人生苦短之忧的呢?
如何写忧?——比喻。
注意喻体“朝露”有什么特点?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生命不过正午,极其短暂。
思考:人生几十年,何以用如此短暂的朝露作喻呢?有何深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不过短暂一瞬,和朝露是如此相似。感悟人生的短暂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审视,对自我价值的找寻。大家想想看,曹操身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是太平盛世吗?为何感慨生命如朝露般短暂,因为身处乱世却渴望出人头地,功业未就之前忧愁生命太短暂啊。
展示这个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社会大动乱之际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苦闷忧伤之情,在“朝露”这个经典意象的广泛使用上体现无疑。看来,曹操的忧,既是他个人的心绪,也是时代的声音。此忧,可谓忧思宽广。 板书:忧思宽广
读前4句(提示:读出苦闷焦灼之味,语调低沉)
诗人又是用什么方式解忧的呢?——先是慷慨高歌,结果如何?——忧思难忘。接下来干嘛?——喝酒。
思考:曹操借酒浇愁,是否想传达及时行乐的思想呢?
——本节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
曹植给明帝曹睿的《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
(常常担忧自己比早晨的露水走得还早,死后埋在沟壑里,坟墓上的土还没有干,形体就与功名一起湮灭了。)
忧人生苦短的背后其实是——忧功业未就。 板书:功业未就
诗人虽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酒能否真的解忧他心中清楚吗?不能啊。所以“唯有杜康”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的。
读5—8句。(提示:诗人妄图借助奔放之举来平息忧思,前句应读得慷慨激昂一点,后两句则充满无奈,语调低沉。)
第二层
歌、酒均无法解忧,那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解忧呢?——建功立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便是——贤才相助。
汉代还未有科举,选拔官吏,除了皇帝直接征用有名人士的“征辟制”之外,主要是靠“察举制”,若你才富五车那么可以“举秀才”,仁义孝悌则可以“举孝廉”。但一般的寒门子弟若想被推举是非常困难的,名额已经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展示资料:
汉末民谣曰:“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门第道规的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我们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则“求贤令”,很好地体现了曹操这种求贤思想。
大家看看,哪些诗句是写渴慕贤才的?——诗歌从第九句开始直至最后。
这么多句子其实用“吾求贤若渴”五个字就能说完,但难免失之轻率,缺乏真诚。曹操又是如何传达求贤之心的?我们一起往下看。
全班齐读第9句直至最后。
思考:若你是贤才,诗中哪句最打动你?(讨论环节)
——发言顺序会打乱原诗顺序,但以下为教师点拨关键。
子衿:用典(语典)、借代。青色衣领借代周代学子、贤才。姑娘思慕士子——曹操思慕贤才,情感有共通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后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即使我不去,你就不递点消息来吗?)很好地传达了曹操渴望贤才主动投靠的心思。
鹿鸣:用典(语典)。鹿儿发现艾蒿,欢悦地呼朋引伴聚食——宴会上奏乐饮酒,嘉宾贤主尽欢,情景氛围有相似点。曹操渴望贤才,只要贤才一来肯定会热情款待。
明月:比喻。以明月之皎洁喻贤才之光华。以明月之不可停止喻贤才之难以归服。而明月抬头即可见,更喻示着梦想可望却不可及、永远缠绕心头的苦痛。“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直接倾诉甚能打动人,也昭显了此层忧的主题。 板书:贤才难得
谈宴:想象、与前句忧喜对比。欢乐宴饮的场面是对前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照应和反复,更是强化。若贤才来访,曹操不仅会“鼓瑟吹笙”礼遇贤才,更加会谈心宴饮、情谊深厚、恩泽绵长。君臣交心,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自然令贤才心动。
乌鹊:比喻。设身处地想象纷乱之中,贤才凄惶流离,无处投身的场景,将心比心,甚为感人。亦是教导贤才良禽应择善而栖,来自己这个最大的枝头栖息。
山水:比喻。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有贤必纳,多多益善,贤才们只要肯来,不必担心残酷的PK,不必担心曹操不接纳自己。
周公:用典(事典)。再次重申谦敬的态度和个人的宏图伟愿。
全班再次齐读第9句直至最后。(朗诵指导:情思绵长,语调舒缓——宾主宴饮,和悦美好,语调欢悦热情。——贤才不来,忧愁至极,语调低沉悲凉——贤才已来,感激快慰,语调欢快——将心比心地设想贤才凄惶无所,语调为之忧愁苦闷而低沉——海纳百川,天下归心,语调激昂达到高潮!)
刚刚大家分享了你们的阅读感受,说的很好。这一层次可谓诗歌的主体层次,内涵复杂丰富,也充分彰显了诗人的求贤之心。
思考:句句求贤,仅是简单的重复吗?前后次序可以打乱吗?
——不可,诗人对贤才的渴慕是逐层推进的。
展示教师自拟的打油诗:
心念贤才而沉吟思慕,
若得贤才而热情款待,
求之不得便忧思难断,
求之既得便宾主尽欢,
贤才他投会凄惶无所,
贤才己揽会海纳百川,
礼敬贤才吾愿学姬旦,
天下归心则属我阿瞒!
如此真诚的渴慕,当贤才难得时自然会忧心忡忡,此忧,不是仅仅关照自身命途的小忧,而是涵盖了国运天下的大忧。因此可谓忧思深重。 板书:忧思深重
如此深重、宽广的忧思,构筑成的诗篇自然是慷慨悲凉,令人叹绝!
三、延伸思考
曹诗之所以被同是领袖的毛主席评为“真男子,大手笔”,仅仅是因为主题的深刻吗?有没有其他方面也构筑起了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呢?(提示: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
——歌、酒、朝露、鹿鸣、明月、乌鹊、山、水
四、堂下拓展
1.英雄还是奸雄?忠心还是野心?——我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你认为本诗写于赤壁大败之前还是之后?
【短歌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短歌行》教学教案09-10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教案10-08
短歌行教案05-22
八年级《短歌行》课文教案03-21
教学的教案11-26
教学教案12-08
教学教案10-07
风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0-08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示例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