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1 09:24:5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教学需要教案,那么我们怎么样制作自己的教案,看看下面的语文教案吧.

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味意境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

  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

  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

  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

  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

  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

  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

  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要尽情感受。

  二、不要打扰主人公。

  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

  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

  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

  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

  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问题合作探究

  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

  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

  (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

  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

  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

  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

  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

  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

  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小组合作讨论)

  1.《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

  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小拓展: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参考:

比喻

特征

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急促──舒缓

小弦切切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轻快—时断时续—暂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阻塞压抑

冰泉冷涩弦凝绝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骤

戛然而止

  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

  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

  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还可以从正面烘托、侧面烘托、拟声词、叠词和联绵词等方面解析。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鉴赏和研讨活动。

  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拓展思路,抓住要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此部分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实则两个大的方向,第一题是文本的思想情感,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

  问题设计倾向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承接,知识点的整合。

  通过两个课时内容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宏观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层次,把握知识要点。

  在两个课时的讲解中,老师可以适时把自己的问题设计思路或者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提供思路参考,也能让高中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根据你对此段音乐特征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画出音乐旋律的变化,首先小组内部展示,然后选出小组代表,班级展示。

  【设计思路】此题是一个开放的题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从声和情两角度来体会音乐的变化,并基于自己的理解,画出感受到的音乐特点,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文本音乐特色的理解。

  四、小结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首诗的叙事特色、音乐描写等艺术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下是两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有必要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和课上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基础。

【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0-0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02-16

高中必修三unit3教案10-07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10-01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设计10-01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10-07

高中语文必修1《荷塘月色》教案10-05

高中必修三《品质》教案10-07

高中必修雨巷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