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2022-10-08 06:09: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全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全层间的物质运动.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4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好,对于厄尔尼诺可能都没有怎么了解过.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初步把握该堂课的三个问题.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4人一组,便于学生活动.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图片导入、展示目标。

  呈现读图3-2-1,同学们,我们可以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今天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

  教师: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2)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思考并探究]据图探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题,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精讲点拨]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探究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体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精讲点拨]: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讨论]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

  [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承接]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精讲点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生物循环与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要素与整体的一致性.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内容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合,是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地理环境.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余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文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的教学方案10-07

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0-07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教案10-08

高一地理教案11-17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12-08

湘教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10-14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2-07

地理教学教案11-14

初中地理教案02-17

高一地理教学教案:发展中国家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