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静女》教学教案解读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 “ 贻我彤管 ” 、 “ 自牧归类 ” 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 “ 静女其栾 ” 与第一章首句 “ 静女其姝 ” 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 “ 贻我 ” 与 “ 俟我 ” 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纷》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免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 “ 写形写神之妙 ” (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 “ 彤管有炜 ” ,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 “ 洵美且异 ” ,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 “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 “ 说(悦)译 ” 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 “ 洵美且异 ” ,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诸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两句对恋人赠物的 “ 爱屋及乌 ” 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 “ 爱而不见,搔首嫩国 ” 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读感: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的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及,相对不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爱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妙言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静女)基础知识复习
《诗经》两首
1、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qiān)期 白头偕(jiē)老 尔卜尔筮(shì) 淇水汤汤(shāng)
B、体无咎(jiù)言 夙(sù)兴夜寐 渐(jiàn)车帷裳 雨雪霏(fēi)霏
C、将(qiāng)子无怒 象弭(mǐ)鱼服 小人所腓(féi) 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 忧心孔疚(jiù) 自我徂(cú)尔 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 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 C象,鱼,名词作状语 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宴:形容词,快乐。
B、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聘:动词,访问,探问。
C、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载:动词,承载。
D、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腓:动词,遮蔽。
3、C(载 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二三其德 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诗经六义”。
8、阅读第一、四两节,选择有关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
氓
“我”
婚前
“氓之蚩蚩”
“送子涉淇” “匪我愆期”
婚后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女也不爽”
评价
当初忠厚老实 婚后违背誓言
当初热情大方 婚后依然如故
9、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9.C(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诗经》两首(《静女》《氓》)优化全解
14.《诗经》两首(《静女》《氓》)·优化全解
一览众山小
1.整体感知
《静女》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法指导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庖丁巧解牛
1.文题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全诗 12 句,分为三章,每章 4 句。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 60 句,分为六章,每章 10 句。
2.走近作者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3.背景纵览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指荑草。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2.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2)虚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其”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义。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头,没有实义。
言归于好
“言”助词作动词词头,没有实义。
3.成语积累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辛劳。
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
4.课文详解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在城角僻静的地方等我。你藏在哪里,怎么不让我瞧见,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静:同“靖”,文雅和善。其:程度副词,多么。姝(shū):美丽。俟(sì):等候。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爱:同“薆”,隐藏。见:通“现”,出现。搔首:抓挠头发。踟蹰:徘徊并四处张望的样子。
第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
“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漂亮的管乐器真让我喜爱。娈(luán):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状的草,也指红色的箫笛一类的乐器。炜(wěi):红而有光的样子。说:同“悦”, 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女:同“汝”,你,这里指彤管。
第二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你(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牧:郊外的田野。归:通“馈”,赠送。荑(tí):初生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婚姻的习俗。洵(xún):确实。异:奇异。女:通“汝”,这里指代白茅草。美人:指静女。
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小伙子反复端详这一根草,越看越爱。因为他觉得,这根草包含了姑娘的柔情蜜意!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屋及乌的心理。它生动地传达出热恋中人特有的欣喜与幸福。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那个男子忠厚老实,拿着布匹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氓(ménɡ):平民,这里指男子。蚩蚩(chī chī):忠厚的样子。匪:同“非”,不是。贸:交换财物,交易。即:靠近,到我这里来。谋:商量,计议。这里指商议婚事。子:你,古代男子的通称。上文“氓”、下文“士”均指“那个人”。愆(qiān)期:耽误时间,拖延期限。将(qiāng):愿,请。无,不要。以为:把……当作。
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有说有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乘(chénɡ):登上。垝垣(ɡuǐ yuán):破墙。垝,毁坏,倒塌。复关:卫国的地名,第一个指地点,第二个、第三个均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泣:低声地哭。涕: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尔:代词,你。卜:用龟甲占卜。古代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来推断祸福。筮(shì):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体:占卜的卦兆。咎(jiù):灾祸。贿:财物,指嫁妆。
第二章,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之:助词,不译。其:代词,指代桑树。沃若:润泽。比喻情意正浓。于(xū)嗟:叹息。于,通“吁”。鸠:鸟名,斑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无:同“勿”,不要。桑葚(shèn):桑树结的果实。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耽(dān):迷恋。说(tuō):通“脱”,解脱。
第三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以“桑叶”“斑鸠”等自然现象引出感情生活。(这是“兴”)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这是“比”)这是“比兴”手法。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总是三心二意。陨(yǔn):落、掉。徂(cú):往,到。三岁:多年来,不是确指。食贫:过贫苦生活。汤汤(shānɡ shānɡ):形容水大。渐(jiān):溅湿、浸湿。帏裳:车围子,即车四周的帐幔。爽:差错。贰其行:行为差。罔:无。极:准则。二三:三心二意,不专一。德:心意,情意。
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这里,桑叶“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又是比兴手法。 “以洪水”起兴,引出女子被弃送回娘家的悲惨遭遇,表现女子内心惊涛骇浪般的痛苦。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对我凶狠起来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独自悲伤。为(wéi):作为。靡:没有。室劳:以家务为劳累,意思是在家里勤劳干活。夙兴:早起。夜寐:晚睡。朝:一朝,即一天。言:语助词,无义。既:副词,已经。遂:顺心,满足。暴:暴虐。知:动词,了解。咥(xì):讥笑的样子。躬:自身。悼:伤心。
第五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原想与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及:与,同。隰(xí):低湿的地方。泮(pàn):通“畔”,边岸。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宴:欢聚,或指小孩子做游戏。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变心。是:这,指代誓言。已:停止,了结,这里指终止爱情。焉哉:语气词连用,相当于“了吧”。
第六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
“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形象概要
静女
女子——天真、活泼、聪明可爱
男子——憨厚、痴情
氓
女子——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男子——婚前忠厚老实,婚后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
结构巧解
静 女
第一章,期盼约会:俟于城隅不见人。(青年之急)
第二章,爱人赠物:贻我彤管思情人。(青年之恋)
第三章,再写赠物:爱屋及乌重归荑。(青年之诚)
6.写作特色
1.《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氓》中完美的形象塑造
《氓》中女主人公恋爱时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并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同时也体现了男子的忠厚老实。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的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而完美。
7.主旨探究
《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表现存在于青年男女之中的大胆而挚热的情爱。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约会的全过程。诗歌通过戏剧化的情节,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女青年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焦急、忠厚和淳朴等表现出来了。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8.练习解析
一、《静女》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句的理解要联系整首诗去分析。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挖掘它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也就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意义。
参考答案:“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二、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请找出《氓》诗中比兴句,分析它们的作用。
解析: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激发联想,联系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的学习,平时要养成边学边整理的习惯。
参考答案:(1).说怿女美(说:喜爱;女:你,这里指代“彤管”)
(2)自牧归荑(归:赠送)
(3)泣涕涟涟(涕:眼泪)
(4)以我贿迁(贿:财务,指嫁妆)
2.有些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意义也没有改变。请仿下面的例子,找出保留加点词意义的当今仍使用的词语。
(1)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2)来即我谋 可望而不可即
(3)以尔车来 尔虞我诈
(4)女也不爽 毫发无爽
四、背诵这两首诗。
略
更上一层楼
1.人生启迪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的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及,相对不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爱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2.视野拓展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提示: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兴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鉴赏提示: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二、写作背景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指荑草。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2.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2)虚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其”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义。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头,没有实义。
言归于好
“言”助词作动词词头,没有实义。
3.成语积累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辛劳。
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静 女
第一章,期盼约会:俟于城隅不见人。(青年之急)
第二章,爱人赠物:贻我彤管思情人。(青年之恋)
第三章,再写赠物:爱屋及乌重归荑。(青年之诚)
《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简练,构思灵巧。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感情真挚,活泼风趣。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二、内容详解
静 女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上角楼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姑娘送给男青年一根红色的茅草,男青年大喜过望。
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细节。送给恋人一根草姑娘还是那么爱开玩笑!笑靥如花,青春洋溢。而小伙子呢,如获至宝,他对姑娘多么痴情!
第三章,写男青年对茅草爱若至宝,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小伙子反复端详这一根草,越看越爱。因为他觉得,这根草包含了姑娘的柔情蜜意!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屋及乌的心理。它生动地传达出热恋中人特有的欣喜与幸福。
氓
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的回忆。
第三章,写女子总结悲惨的教训,表现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
第五章,写女子回忆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
第六章,写女子被弃后的决绝和刚强。
三、技巧鉴赏
1.《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氓》中完美的形象塑造
《氓》中女主人公恋爱时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并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同时也体现了男子的忠厚老实。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的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而完美。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为什么《诗经》中多为四言诗?
探究思路:四言诗是《诗经》中主要诗歌形式,盛行于西周。《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节奏为每句二拍,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四言诗:诗体。“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所以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体出现不多。《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社会和语言发展的状况。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繇辞,但富有诗意。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诗句的理解要联系整首诗去分析。
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挖掘它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也就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意义。
参考答案: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二、点拨提示: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激发联想,联系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点拨提示:文言实词的学习,平时要养成边学边整理的习惯。
参考答案:1.说怿女美(说:喜爱;女: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归:赠送)
泣涕涟涟(涕:眼泪)
以我贿迁(贿:财务,指嫁妆)
2.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来即我谋 可望而不可即
以尔车来 尔虞我诈
女也不爽 毫发无爽
四、点拨提示:要求背诵,课文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都读成“二二”节拍。朗读要读出节奏、情调。
参考答案:学习《诗经》二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静女》学案2
《静女》学案
一、【鉴赏篇】请用相同的字数概括《静女》三章的情节,并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情节进行赏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赏析:二、【争鸣篇】孔子评价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朱熹则说《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您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静女》陈述理由。三、【积累篇】1、字词音义(将拼音写在诗中字词的上面,意义写在下面)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相传由()编定,共305篇,所以又称《》。被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和《》《》《》《》合称“五经”,加《》而为“六经”或“六艺”。《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常采用()()()三种艺术手法,合称为诗经的“六义”。3、名词解释:风雅∶风骚:
四、【资料篇】1、出自《诗经》的部分成语(若很陌生,提议大家查查成语词典,搞懂它)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之子于归。桃之夭夭。宜其室家。赳赳武夫。鸠占鹊巢。忧心忡忡。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黾勉同心。燕尔新婚。充耳不闻。携手同行。载驰载驱。切磋琢磨。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二三其德。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投桃报李。悠悠苍天。遇人不淑。一日三秋。人言可畏。孔武有力。颜如舜华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青青子衿。邂逅相遇。硕大无朋。今夕何夕。独行踽踽。在水一方。同仇敌忾。涕泗滂沱。衣冠楚楚。淑人君子。七月流火。春日迟迟。万寿无疆。未雨绸缪。风雨飘摇。兄弟阋于墙琴瑟好合。寿比南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载沉载浮大发雷霆。哀鸿遍野。夜未央。鹤鸣九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白驹空谷。弄璋弄瓦。忧心如焚。
《诗经》两首(静女、氓)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3.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4.背诵这两首诗。
【重点和难点】
1. 初步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特点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静女其姝( )俟我城隅( )搔首( ) 踟蹰( )彤管( )归荑( )美人之贻( )嗤嗤( )涉淇( )愆期( )垝垣( )咎言( )于嗟鸠兮( )汤汤( )罔极( )靡室( ) 夙兴夜寐( )
2.指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并指出其含义
(1)爱而不见 通 , 通
(2)说怿女美 通
(3)自牧归荑 通
(4)匪女之为美 通 , 通 ,
(5)于嗟鸠兮 通
(6)犹可说也 通
(7)隰则有泮 通
3.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其叶沃若( )
⑴其 士贰其行( )
咥其笑矣 ( )
氓之嗤嗤 ( )
⑵之 静言思之 ( )
总角之宴 ( )
载笑载言( )
⑶言 体无咎言( )
言既遂矣( )
以望复关( )
⑷以 以尔车来( )
以我贿迁( )
4.指出下面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
⑵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 今义:
⑶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 今义:
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 今义:
5.作家作品填空
《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 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歌的形式以 为主,多数为 用韵,并普遍运用 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 , 的特点。《诗经》是我国诗歌 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6.指出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写出活用后的意义。
夙兴夜寐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7.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俟我于城隅( )
(2)二三其德( )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1.快速默读课文,共同探讨下面的问题
⑴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师生共同梳理这两首诗的结构思路。
静
氓
女
⑶《静女》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描绘了什么场景?格调怎样?
⑷体会《静女》中男女青年的性格,分析诗歌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文本探究
(1)《静女》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写静女给情人赠物,诗人为什么要分成两章来写?如何理解静女所赠之物?
(2)《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请简单分析。
提示:根据下表解答。
对比的角度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女
主
人
公
婚前
婚后
氓
婚前
婚后
人生经验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一说诗句的含义吗?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哪些?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矛戟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晏晏帏裳
(3)对下列四句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1、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阅读《君子于役》,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1)文中“君子”指什么说的?
(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作者勾画这幅农村晚景图在诗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3)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 shū sì sāo chíchú tong kuìtí yí chī shè qiāng guì jiù xū
Shāng wǎng mí sù mèi
2、
⑴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⑵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
⑶归通馈,赠送 ( 4)匪通非,不是 女通汝,你
⑸于通吁,叹息声 ⑹说通脱,解脱
⑺泮通畔,边,岸
3、
⑴ 代词,它的 ,指代桑树 / 代词,他的,指代士 / 助词,无意义。
⑵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 句末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结构助词,的 。
⑶ 动词,说 /名词,话 /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意义。
⑷ 介词,来,表目的 /介词,用/介词,把。
4、 ⑴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⑵古义:当作;今义:认为。
⑶古义:多年;今义:年龄。 ⑷古义:没有差错;今义:不爽快。
5、第一部 “风”、“ 雅”、“ 颂” 四言 隔句 “赋”、“ 比”、“ 兴”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现实主义
6、名词作状语;数作动;形作名。
7、(1)倒装句,状语后置,即“于城隅俟我” (2) 倒装句,谓语前置,即“其德二三”
课堂学习与研讨
1、(1)相会赠物;回忆婚前婚后的生活。
(2)
期望约会 恋爱
静
恋人赠物 氓 婚变
女
赞美恋人 决绝
(3)本诗是以男子口吻写的活泼生动的情诗。诗歌把民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描摹得生动逼真,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明朗纯朴的民歌风味,格调轻松优美。
(4)《静女》一诗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相约、幽会的全过程,显露了男主人公感情的秘密——等待恋人的急切和得以相会时的喜悦,诗歌通过戏剧化的情节,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爱”“搔首”“踟蹰”等、把女青年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1)诗人把赠物分成两章来写,固然因物分两件,有先有后,但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把男主人公激动的感情也就是爱情,推向高潮。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当小伙子接受了静女第一件礼物后,其兴奋、激动之情尚未平静,姑娘忽然又送过来第二件礼物时,他将是多么喜出望外,不能自已。其实,除了分章写赠物外,诗人还在两章中用不同的韵,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男青年的惊喜与喜不自胜的感情。
(2)
对比的角度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女
主
人
公
婚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
婚后
夙兴夜寐,靡有劳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
氓
婚前
氓之嗤嗤
突出氓的不专一和粗暴
婚后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人生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3)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4)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达标检测
一.(1)选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选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选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4)选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5)诗 诗三百 305 诗歌总集 风、雅、颂 赋、比、兴
二.1、(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2)纯真热情。
(3)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4)清醒、刚烈。
2、(1)这恬静、和谐的农村生活更引发和加深了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用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反衬出妇人心情的怨愤和不平静。
(3)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静女》教学教案解读】相关文章:
《静女》教案设计03-21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11-10
超女文化现象解读的论文03-24
静女改写作文3篇11-17
幼儿园动与静教案11-30
关于静的随笔12-21
冬天静好04-01
静于内心的浓度04-01
关于静的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