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戏》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 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 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
一 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 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三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进一步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梳理结构。
二 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投影幻灯出示词语,给加点的字注意: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 补充注释:(可先让学生查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烟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开阔。
纠葛:指纠缠不清。
三 结合预习分段,归纳段意。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教案设计2》。
第二层:(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们愉快地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第三层:(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第四层:(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到全文结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 作品在组织材料上做到了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揣摩。
(一)教师提问: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1.“我”跟随着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这里不仅能免读《诗经》之类的书,还能看到社戏。2.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正是这些小伙伴实现了“我”看社戏的愿望)。3.平桥村这块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趣味无穷。
然而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略写,虽是略写,却又不能不写,因为这些内容跟看社戏有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为看社戏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教师提问: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一些波折,这里是详写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详写的原因。教师明确: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三)教师提问:在看社戏的途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样的笔法?
要求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写了小伙伴们开船,侧重于写动作:
点、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精明能干;还写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侧重人的感觉写;写山,以动衬静地写;写渔火,由远及近地写。这些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江南水乡夜景图,读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四)教师提问:“在赵庄看社戏”这一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摘出内容,作比较后回答。教师明确:
详写的内容是:双喜述说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本领,“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让孩子们厌烦的老旦的踱来踱去不停的唱。总之,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看戏的兴趣和对台上表演的反映进行详写。
在详写中也有略写,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详略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根据中心主题的需要,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师提问:看社戏夜归途中,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却只详写了“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应如何理解?
要求同学们能够复述这一段(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作者浓墨重彩叙写了小伙伴们偷吃罗汉豆,着意刻画了小伙伴这个群体,他们天真、淳朴、热情、聪明、能干。另外,究其实,那夜的戏让小伙伴们看得失望,仅让“我”看社戏的心愿得到了满足;偷吃的罗汉豆,不是珍馐美味,不过是普通的豆,却构成了“我”的极大快乐,这样写又与小说的结尾紧紧呼应起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 布置作业:
(一)背诵“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认真学习小说对人物的刻画。
二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三 检查作业,复习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集体背诵、个人背诵相结合,课上背诵、课下背诵相结合。
【《社戏》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社戏》教案设计模板参考优秀05-29
《社戏》的教学方案10-08
社戏的教学方案10-08
社戏教学教案12-18
关于社戏的教学方案10-08
《社戏》优秀教学方案10-08
关于《社戏》的教学方案10-08
社戏优秀教学教案12-24
社戏的教学方案设计10-08
《社戏》教学方案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