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言与文学》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解说: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入手,更容易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再者,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用学生学过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开篇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解说: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鉴于课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且篇幅较长,学习时,学生在头脑中先搭一个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体的东西。)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解说:理清思路是当务之急,况且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很规范、很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老师要引导得法并适量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经过以上这两问两答,思路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解说:吕叔湘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含义学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能验证这种语言演变,有的学生会想不通,师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是必要的,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民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解说:学习一篇学术论文只搭架子、列提纲是不够的,特别是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作为例子的语言现象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二、研习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2师生问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
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解说: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押韵、平仄、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复习一下,以便下面的内容顺利进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解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语言与文学》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学科教学教案设计10-08
大班文学教案设计10-08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10-26
《月球之谜》语文学科教学教案设计10-08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7篇10-08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论文10-08
葡萄沟语文学科教学教案设计10-08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探究10-26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