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时间:2022-10-12 09:47: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范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下列词语

  暖和 ( ) 裸露( ) 脚踵( ) 榉( ) 树 牛蒡( )花 震慑( )咀嚼( )( ) 单薄( ) 麂( )子Xiàn jǐng( )( ) 干 zào ( )急 zào( )

  4、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5、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划出重点语句和中心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2、品读探讨、理解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3、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自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其他课程学习进一步思考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

  一匹马跑过草原

  被诗人捉住

  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

  骏马

  死掉的马

  ——于坚《便条385》

  请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能扣住物与词、世界本真和文学的关系来说即可。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尽量避免主观,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引入于坚的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 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

  于坚一直生活在云南。他说,云南是边远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写作也是边远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个地方,而在于你是从哪个地方看见那种普遍的、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在具体的时间里表达了没有时间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作家。

  三、看一组冬天的风景图片(多媒体)

  四、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全文。并在读完以后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1、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多媒体)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采用对比的手法。2、理清层次(多媒体):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的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写真正的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五、全文中,更多的笔触是在写云南冬天树林中的景致,阅读这些段落,思考品味这些写景与我们以往所读过的景有什么差别?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朗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明确:林中丰富的形、色、光、音

  黑蜘蛛

  鸟

  蚂蚁

  光及暗中的形、色、光、音

  (于坚)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致。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

  六、云南的冬天树叶的死亡与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讨论明确:云南的树叶不是作为集体的死亡,而是单个的选择;生命和死亡共存,落叶非关季节。

  七、巩固复习

  八、作业:

  认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品读探讨:

  (一)、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

  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多媒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

  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二)、9-13段是以怎样的视角来写的?

  “躺在那儿”——一种动作、一种视角、一种姿态

  为何要采用这种视角?

  朗读P86“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一节、P87中关于“落叶”的文字。

  思考:1、本质上加双引号有何意味?

  我们平时抹去了所有的细节,只用空洞的“落叶”这个词代替。因为“文化”的缘故,“传统”的缘故,“人之常情”的缘故,我们提起落叶时总是会想到很多,我们可能会伤感,会寂寞,会孤独,会悲观,但是作为落叶本身,其实我们知道得实在很少,我们所有文化和审美的习惯,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获得和知识的贮藏积累,但同时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他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和言说以外的风景。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试在书旁作简要点评,并交流。

  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躺下——去掉人的自高自大,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裕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真正像走进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三)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1、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

  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2、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3、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四)、朗读文中最后一节,说说“在”和“在着”的区别。并总结全文。

  这一小节写了树叶的两种姿态: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是指党人放低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

  三、板书设计:(见多媒体)

  四、作业:

  1、预习《森林与河流》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08-27

《小树林变了》教案10-12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树林06-23

云南的歌会教案11-01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02-18

【热门】云南的歌会教案11-16

树林的作文04-20

《寒冷的冬天》教案04-01

《济南的冬天》教案02-27

早晨的树林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