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
一、引言2000年底,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双方协议,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原东盟6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015年东盟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实行同样的做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的建立。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在1975年为3.35%,1995年上升到7.25%,2003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9.19%;另据东盟数据,1993年东盟对中国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2.06%,2001年上升至6.61%,2005年进一步增至12.47%。至2005年底,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贸易伙伴。在贸易额逐年提高的同时,双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机电产品达237亿美元,同比增长42.44%,占对东盟出口的5450/oo与此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也大幅增长,2004年,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达365.7亿美元,同比增长36.56%,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58.1%。机电产品贸易额在1999年和2004年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和57%,年平均增长率为45.7%,超过了所有产品贸易的增长率。
伴随着机电产品在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研究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对双边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日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构建的背景下,这一命题就显得更为紧迫。泰国学者提塔帕(2003)从贸易与投资角度入手,研究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欠发达国家如何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来的挑战。认为四国应该充分利用协定给予的优惠待遇,加强国内的供应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在机电产品零部件上作为第二道供应商对中国的出口优势;朱军生(2003)分析了中国一东盟双方在机电产品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认为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的互补性更强,发展前景更为广大;Kar-yiu W0ng(2003)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运用嵌套商品、地理等因素的出口竞争力公式,研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加入自贸区后的利得和损失,认为加入自贸区后,中国商品在第三国市场上挤占东盟各国出口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双方都会从自贸区的建成中受益;而张伯玮(2005)则从宏观层面上,以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将有明显收益,而贸易区外国家则因为贸易转移等原因有受损的可能。
上述研究或侧重于特定年份,或侧重于某几国或地区,或侧重于宏观层面上,都无法全面地量化地分析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过程中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各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冲击影响。本文则试图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一东盟CGE模型,从宏观、产业、省市三个对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产业、省市的冲击影响进行全面的量化研究。
二、中国一东盟CGE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的是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政策研究中心(Cops)共同开发的Chingem模型中的一个扩展模型一一中国一东盟CGE模型,模型的核心基于澳大利亚单国ORANI模型(见Dixon e1.a1.1982和Horridge 2001)。基础数据结构来源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下的第六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年的中国数据进行合并调整。模型基本结构包括了25个生产部门,1组居民以及土地,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四种生产要素。25个生产部门中包括5个农业部门,2个矿业部门,14个工业部门,6个服务业部门。其中,属于机电产业的有三个部门,分别为金属及其制品(Metals)部门、汽车制造(MotorVehicle)部门和其他机械设备(OthMachineEq)部门。根据国际商品统一分类制度(HS)Code2码分类,金属及其制品包括HS72.HS83共计11个2码大类;汽车制造部门产品为HS87;其他机械设备包括HS84-HS86、HS88-HS93共计2码9个大类。
模型生产过程采用了Leontief生产函数与多层嵌套的常替代弹性(CES)。进口方面采用Amington假设,模型假设以国外货币计算的进口价格外生,即国内的进口需求不会引起进口品国际价格的变化。出口方面,出口需求用不变弹性的需求曲线描述。生产部门产出产品,以及产品出口与销往国内之间均满足常转换弹性(CET)。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劳动和土地收入,居民支出采取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政府收入从直接税、间接税和关税中获得收入。汇率在模型中作为价格因子(Price Numeraire)。
基于本文主要研究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影响,在引用Chingem模型核心的同时,对模型部分模块进行了必要的扩展:
1、综合模型中三个机电产品部门,构建新的机电产业模块;
在原始的Chingem模型中,并没有将机电产业单独作为一个子模块。而是将其分解为三个部门,即16金属及其制品部门、17汽车制造部门和18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为方便研究机电产品关税削减的不同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冲击,模型中将三个部门合并组成新的子模块——机电产业模块。
2、将出口商品区分为出口至东盟及出口至世界其他国家;
Chingem模型是单国CGE模型。为更好研究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机电产业内贸易,有必要将模型中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进行细分。所以在模型中,模型将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对东盟(ASEAN)出口和对世界其他国家(RestOfWorld,ROW)出口。事实上,根据东盟十国的不同特点,也可将东盟再细分为农业国及工业国。 但作为典型农业国的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据及其有限的份额,故模型中仅考虑东盟几个重要工业国的情况。因为存在运输距离,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外在原因,机电产品出口到东盟与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可使用CET函数来反映这一特点。这样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表现为两层嵌套的CET函数形式,第一层区分国内贸易与对外出口,第二层区分了出口到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
3、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方程的改进:
中国与东盟各国消费者因地域、风俗、气候等明显差异也存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不同。另外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东盟市场,国内机电产商因为拥有营销渠道、熟悉本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销售机电产品的难度与对东盟出口有不少差距。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假设:在机电产品上对国内市场销售与对外各国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基于这个假设,本文在模型中构造CET(转换弹性不变)函数来描述机电产品国内销售到出口的转换,以求更加符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特点。
(二)情景设计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规定,除已有降税安排的早期收获产品外,其余全部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在正常产品中,产品又分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两类。两者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均为零,区别是二轨产品在取消关税的时间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敏感产品中,产品又细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两类。两者的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可不为零,区别是前者要在一段时间后把关税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而高度敏感产品最终可保留相对较高的关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与文莱等东盟6国在一般敏感产品上,2012年将降至20%,2018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50%。与柬埔寨等4国的一般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20%,2020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8年降至50%以下。
本模型在对东盟十国关税进行加权平均基础上,得出东盟综合关税值,其中权数采用的是2004年中国对东盟十国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在降税模式上,东盟机电产品既包括正常商品中的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如大部分金属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等;又包括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如数字彩电等少数其他机械设备和摩托车、汽车等。正常商品与敏感产品的不同,关系到各部门产品降税幅度的差异。因此在模型中,将金属及其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定义为正常和一般敏感商品的综合,按其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将汽车制造定义为高度敏感产品,按高度敏感的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在东盟关税降低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年度其一为2009年,正常关税降税幅度最大的一年,整体降税幅度约为3%;其二为2015年,敏感及高度敏感产品开始大幅度降税。故模型模拟场景分为两个阶段,即2009年减让阶段和2015年减让阶段。模型将2003年作为关税消减的基准年份,当年东盟十国正常机电产品的综合关税为8.02%,敏感产品的综合关税为40%。
1、2009年减让阶段:
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按综合商品降税,而汽车制造部门关税则保持不变。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关税水平为3.85%。继而可得出该减让阶段关税的冲击量为.3.85%。因为存在2015年第二次关税冲击,故2009年第一次关税冲击模拟方式为短期模拟。短期模拟将实际工资和资本存量外生,实际工资影响就业水平,从而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居民实际消费,政府消费以及投资外生,因此,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贸易赤字上。
2、2015年减让阶段:
2015年,在正常商品关税继续降低的同时,高度敏感商品关税也开始进行减让。具体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继续按综合关税降税,汽车制造部门按高度敏感商品降税。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合关税水平为0.9%,进而可得出正常商品关税的冲击量为.6.59%;后者综合关税水平为20%,关税的冲击量为.14.29%。2015年后,双方关税已经降至极低的程度,已不存在第三次降税冲击,故此次模拟方式采用长期模拟。长期模拟将就业水平和资本收益率外生,资本收益率影响资本存量,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只有贸易赤字外生,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消费和投资上。具体模拟场景由下表所示:
三、模拟结果分析
(一)宏观效应
1、实际GDP上升,社会福利改善:
从短期影响上看,东盟削减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刺激中国名义GDP增长0.149%,实际GDP增长0.067%。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见表5):首先从支出法角度来看:GDP:c+G+,+E-M,GDP由消费、投资和贸易平衡共同决定,在短期模拟中,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l、都不发生变化,能够引起GDP变化的只有贸易平衡,即进出口差额(E.M)。其中出口贡献+O.148%,进口贡献.0.081%;其次从要素收入角度来看:GDP=A·F(K,L,T)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短期模拟中,技术进步A、固定资本投入K及土地资源T都保持不变,能改变GDP的只有劳动力投入和间接税。其中劳动力增长贡献0.050%,间接税贡献0.017%。
在长期模拟中,中国名义GDP增长0.441%,实际GDP增长0.131%。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从支出法角度来看,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I为内生变量,同贸易平衡一起共同决定实际GDP。其中投资增加0.161%和出口增长0.164%对实际GDP增长贡献最大,而进口减少0.21 3%对实际GDP增长起负面影响;另外从要素收入角度看,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的,资本存量和间接税决定GDP的增长。资本存量又由资本存量与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资本品相对价格越大,企业生产对资本品需求就越低,反之同理。
机电及其相关产业产出增长拉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长期模拟中,实际就业水平外生给定,保持不变。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必然拉升要素价格,所以劳动力价格上涨+0.471%。消除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218%)的影响后,工人实际工资仍然上涨+0.252。实际工资的上涨改善了社会福利。
2、进出口量增长,贸易条件改善,长期来看,进口增长速度更快;
从短期上看,中国对外出口增 更有利可图,故企业将加大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导致进口总量的上涨。
贸易条件由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CIF)对比决定。短期模拟中,进口价格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存在,数值不发生变化。贸易条件改善0.092%,全部由出口价格指数的上升所导致。长期模拟中,出口价格指数上涨,而进口价格指数保持不变,中国的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0.267%。
3、短期内实际就业水平提高,长期上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受机电产品出口需求增加的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有所增加。短期模拟中,资本、技术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外生变量,保持不变,唯一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是增加劳动力,故机电产业劳动力需求提高。机电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上游行业如能源矿产品、水力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造成对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实际就业水平上升0.109%。其中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16%,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08%。
在长期模拟中,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需求增加导致基本要素价格上涨0.331%,进而拉动了劳动力和资本品价格分别上涨0.471%、0.237%。劳动力价格比资本品价格上涨更快,这是因为长期模拟中投资增加了资本品的供给,而劳动力就业水平则保持不变。同时在模型中,土地作为农业和矿产的生产要素。因为农业产出出现负增长,长期内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而同期土地供给保持不变,故带动土地价格下降0.304%。长期上,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产业效应
1、行业整体产出增加,农业、轻纺工业产出轻微下降,长期上获益向能源矿产产业倾斜;
机电产业及上游或相关产业受益不小,而农业和轻工业产出则轻微下降。在总产出水平上,增长最快的是金属及其制成品行业和其他机械设备行业,交通运输业、电力能源部门、建筑行业产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如纺织品部门和食品部门的总产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纺织业产出所受负影响最为显着(短期内产出减少0.075%,长期减少1.104%)。原因一是作为机电产业的下游行业,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增加;二是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价格上涨0.042%;三是纺织业产品出口弹性高,出口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量萎缩,影响行业产出。在长期中,纺织产业产出下降也影响了其上游产业——羊毛部门产出减少0.638%。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交通运输部门等部门产出增幅不大,而非金属矿产品部门则增长0.425%,增幅仅次于机电部门。这是因为根据产出方程:
Leontief[CES(K,L),能源矿产]一CE$(K,L)/能源矿产=A保持不变。
短期内,K不变,能源矿产随L变动,故幅度有限;但在长期中,K和L同时增加,带动对能源矿产的需求大幅增加,刺激相关产业产出的增长。
2、短期内第二、三产业就业增加明显,第一产业就业小幅减少,长期上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
就业增长最快无疑是机电产业,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就业增长0.830%,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增长0.553%;紧跟其后是机电产品上游及其相关产业,如其他矿产品部门增长0.215%、石油化工部门0.173%和水力、电力能源部门0.248%。另外,得益于上述产业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部门就业增长0.216%。其他各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相关部门就业需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纺织产业受就业减少冲击最大,劳动力需求减少-0.140%。
长期模拟中,就业水平保持不变,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通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实现。而劳动力需求又与产业产出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机电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内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其中汽车制造部门就业人数增加最快,为2.256%;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人数也有大幅提高,分别增加1.035%和0.746%。纺织和羊毛部门就业人数分别下降1.079%和0.632%。相对于农业及轻工业部门,机电产业等部门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的转移,也促使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需求上涨0.047%,而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则下降.0.011%。
3、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增长迅速,出口竞争力增强;
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大幅增长,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对东盟出口增幅最大,达31.727%,金属及其制品对东盟出口也相应增长27.550%。而汽车制造部门产品因关税保持不变,受出口价格上升影响,出口量不升反下降O.382%。但长期模拟中,高度敏感机电产品开始降税,导致汽车制造对东盟出口激增130.216%,其他机械设备出口增长60.182%,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增长51.369%。
进口关税的变化,直接关系商品到岸价格(CIF)。短期中其他机械设备CIF东盟价格下降.3.386%,金属及其制品CIF东盟价格下降-3.417%。长期中汽车制造部门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为-12.975%;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也有大幅降低,分别下降5.793%和5.750%。到岸价格的降低,有利于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拉动中国相关机电产品对东盟市场的出口。
(三)区域效应
相对发达省市将从东盟削减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其表现为产出、就业水平比其他各省更高。短期模拟中,老工业基地辽宁、上海、天津、北京及江苏获益比较明显,而相对落后省市则获益不多,甚至受损,如海南、西藏和新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 产出负增长。严格意义而言,福建省并不算是落后省市,但因为其工业主体为纺织业和手工制品制造业,经济受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拉动并不明显,反而受到要素和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
长期模拟中,能源工业省市将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如辽宁、山西、青海等。这些地区产出增长原因有:一,能源矿产品需求的增加;二、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产出增长的拉动,如辽宁山西两省其他机电部门分别增长0.166%和0.108%;三、受纺织行业等轻工业部门产出萎缩影响较少,如山西省TCF产出仅萎缩0.031%;四、长期投资对地区产出的拉动,山西建筑部门增长0.052%。另外,上海、北京等发达工业省市产出也0.2%左右的明显提高。而其他省市则获益不多,部分省市甚至受损,海南和福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出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工业强省的浙江省产出出现-0.026%的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纺织行业规模较大,而纺织行业大幅萎缩0.159%,影响了当地产出的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短期模拟中受益最大三省市(上海、辽宁、天津)和受损最大三省市(西藏、福建、新疆)进行分析,如表8。可以发现发达省市一般都是工业大省强省,其工业规模大、部门齐全,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大;而落后省市一般都是农业大省,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小。整体上看,机电产业及上游相关产业都对各省市的产出都有正相关影响,各省市产业结构迥异最终造成相对发达省市受益颇丰,而相对落后省市则受益不多,甚而受损。如上海机电产业部门规模大、行业全,仅其他机械设备一个部门就为本地产出贡献0.075%的增长。相反,机电产业占西藏全省工业比例极低,机电产品关税削减造成本地区交通运输部门萎缩,使全省产出出现-0.018%的负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就业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三省市(辽宁、北京、上海)和下降幅度最大三省市(浙江、新疆、福建)进行分析,如表9。可以知道,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省市就业水平增减幅度。辽宁就业增长最快的原因在于纺织业行业规模小,就业水平下降不大,仅为0.050%,同时其他采矿部门扩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水平;上海就业水平上升则得益于其他机械设备部门的大幅扩张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0.172%,另外上海农业规模很小,农业部门就业水平下降对整体影响较少;北京纺织行业就业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受机电产业扩张强力拉动,地区就业水平也有显着提高。
浙江就业水平大幅降低主要受纺织行业拖累,该行业就业减少0.117%,其他农业部门就业萎缩0.029%更使其雪上加霜;新疆机电产业规模小,农业、轻工业规模大,造成当地就业一方面受机电产业扩张的正面拉动不大,另一方面受纺织和其他农业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其中前者减少0.062%,就业水平下降迅速也就理所当然;与新疆类似,福建的农业和纺织行业规模很大,两行业的萎缩也给当地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出口,对就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机电及其相关产业的扩张和发展,但对农业和轻纺工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工业相对发达省市经济如上海、广东、北京和辽宁等的发展,但对工业相对落后省市如西藏、新疆等的经济发展会有轻微的不利影响。矿产大省如江西、辽宁等省在长远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具体而言:
1、东盟削减关税将推动中国实际GDP的上升,差别只在长期模拟中,关税削减幅度更大,实际GDP上涨更为明显,达0.131%。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进口量增长速度快于出口量增长速度0.38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有减少趋势。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将使国内中间投入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2、伴随CIF东盟价格的下降,中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将小幅提高,机电产业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受益最大的产业。机电部门产出都有明显增长,就业大幅提高,并带动上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刺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部门的成长。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则受到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及第一产业适当萎缩,有利于改善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
3、大多数省市在模拟过程中受益,表现为产出增加和就业水平提高(尤其在短期模拟中)。但相对而言,工业相对发达省市受益更大,其中,辽宁、上海、北京是受益最大的三个省市。与之相反的是,工业相对落后省市经济则轻微受损,其中,新疆、西藏、福建是受损最大的三个省市。站在长远角度上看,辽宁、山西、青海等能源矿产省市将得到更多的利益,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中最后的赢家。
【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探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论文10-08
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理念评析论文10-09
中国和东盟合作利益的分配分析论文10-08
中国经济史学萌芽的分析与探讨论文10-11
雾霾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10-08
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影响分析论文10-08
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论文10-08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影响分析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