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设计
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设计【1】
摘 要: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界限,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融于一体,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
一、一体化模块教学概述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是企业训练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
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理论一实践一体化,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一体化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手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强调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模块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培养。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
(一)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
因此,一体化模块教学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一体化模块教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易学,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体现技工学校教育的特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体化模块教学具有很多明显的特征,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主要具有职业定向性,情境性,互动性,实用性,高效性等基本特征。
1.职业定向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能够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划分的,它不仅能满足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有的甚至可以与工作岗位相吻合,因此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教学形式,以及课程内容都体现出很好的职业定向性。
2.情境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课程,对生产,对社会实践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
一体化模块教学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来感知所学的内容,能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进一步理解消化专业理论知识。
3.互动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学习不是既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是由模块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式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一方面,学习者不断地从模块课程内容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正确理解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形成自己的心智结构;另一方面,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实践,共同解决问题,可以形成更丰富、深刻的理解,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4.实用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内容是经过教师反复筛选编制的,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尺度的,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突出“宽基础”和“双融合”的原则。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课程以能力为导向,能合理的处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产学结合,突出实践,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高效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原有课程的模式,对知识和技能体系重新组合,删除了那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可以有效的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和理论实训课程的脱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承。
二、确立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措施
(一)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
第二,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
传统的课程的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易脱离市场实际。
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吸收、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第三,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为适应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
(二)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
(1)在实训基地仿真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应满足机电仿真实训f的需要,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再造校内实习、实训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仿真实践,切实培养其职业素养和技能。
机电专业教师进行相应实训指导,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
(2)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的实践环境。
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在各个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技能训练。
通过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本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晓峰.高职机电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南昌大学,2010-2
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措施【2】
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提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
一、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1.合理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
(1)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
第二,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
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易脱离市场实际。
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第三,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为适应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职部分学生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困难,有的甚至对课堂和作业有逆反心理,他们对技能型的知识却很感兴趣。
在课程设置时,应降低掌握纯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
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2.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借鉴德国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应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这称之为“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
实行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由基础向专业、专长最后到实践应用方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
在此基础上,再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
从实践教学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素出发,任何实践教学体系都会包括教师、课程与学生这三个因素,离开了这三个要素便不能称其为实践教学。
从广义的概念来说,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亚体系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实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机电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划分小组。
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
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
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都应心中有数。
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的管理原则。
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教师是“学习伙伴”“导航者”,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评价结果。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3】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改革;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
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
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
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
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
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
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
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
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
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
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
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三、结束
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
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
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
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的贯通,缩短岗位适应期,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论文10-09
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10-09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0-08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10-03
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10-05
浅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论文10-08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