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市场经济中的伦理困境
市场经济中的伦理困境
摘要:市场经济是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脱颖而出的新型经济体制。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文明,新的景象。
然而却始终逃不出世间万物的的哲学两面性,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它也往往容易忽视道德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
当市场经济的光芒耀眼到几近遮盖道德文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思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困境;道德化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整个社会生活大厦都是奠基于经济之上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在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市场经济的出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巨大冲击,引起了社会伦理生活的嬗变。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争辩因此成为了当下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二难性透视
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市场机制的局限与人们正常伦理生活的冲突,以及市场转型过程导致的价值选择的迷茫,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双向冲击。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来界定。
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物质生活条件是道德生活的基础,诚如管仲所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市场经济确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打破了禁欲主义伦理观,否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倡导的道德乌托邦,承认个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市场经济的道德进步性还表现在它催发了主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带来了道德观念的全面更新,使主体的道德良知逐步复苏。
随着实践的需要,市场经济主体能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选择,能将传统道德的神圣化、空泛化换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自律、勤奋竞争、公开公正等新的伦理精神,从而使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呼之欲出。
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至善和万能的,因为市场是没有“大脑”和“心脏”的,它本身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的伦理局限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市场经济作为目前公认的最佳经济体制自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伦理局限主要体现在它在自发发展中无可避免的功利性、盲目性和自发性。
第一,市场经济容易滋生功利主义。
这种功力主义的价值观一旦缺乏外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制约,又缺少高尚的道德原则从内心深处加以范导,就极易诱使一部分人为攫取暴利而采取与良心、义务、责任相悖逆的反伦理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从而走向放纵自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第二,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容易导致经济主体为了一己私利,以致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道德现象横行。
第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致使其只能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自发运行,而不能自觉地提炼和选择能为经济秩序和人性的完善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充实提供具有超越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最后,市场观念的世俗化容易招致人文精神反叛、道德理想缺失、终极关怀鲜有问津。
致使文化商业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最终导致人类精神迷惘、心灵困惑。
二、对市场经济道德化的构想——用智信仁礼等伦理精神指导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人之间的联系度和交往度就越频密。
而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合作经济,经济人要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要善于处理利益集团内外的密切关系,更要妥善处理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微妙关系。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合作体系,并且在互利的原则下从事经济运作,使市场经济日益趋向道德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尽管由新教伦理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经济人”,然而,“经济人”的成长需要道德的支持,他强调经济利益的求取应符合“天理”。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在自爱的利己心与同情的利他心的平衡中产生的,也即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正”。
因此,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指导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用“智、信、仁、礼”来严格规范市场行为,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内在价值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围绕道德轨道运行的保障。
市场经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这四环节与我们的伦理德性是紧紧相依的。
首先.生产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在市场经济生产中要严格遵守“智”的规范。
其次,财富交换符合信。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信誉是物质交换中的保障性因素。
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称:“信便是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
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 。
再次,财富分配符合仁。
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遵循按劳分配,但并不反对以 “仁”的方式去达成。
以仁爱之式“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最后,财富消费应当符合礼。
对个体消费来说,朱熹主张“学圣贤安贫乐道”,厉行节约,崇尚个人消费脱离世俗物质享受的层次,追求一种精神享受的至高境界,这是合乎“礼”的最高消费境界表现,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资源节约型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将伦理精神渗透到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所以存在双重作用关系,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类进步的历史尺度是正相关关系,而历史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决定着道德的合理性,所以市场经济一方面能推动伦理道德的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以功利为原则,有悖于利他的社会伦理的主导取向,因此市场经济机制会诱导出不道德现象。
但是,市场经济的正负作用都不是自然直接发生地,而是通过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而发生作用。
亦即,市场经济本身无所谓善恶,就像武器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一样,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残杀无辜。
所以,加强对市场经济主体诚信、礼智等道德德性的培育,树立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信念,追求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稳步前行的重要保证。
“诚信”作为一种“天道”,是经济活动中不可违背的信念,是经济活动的“基石”,是经济利益不断增长的人文资本。
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的信誉度高,哪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他使我们认识到利益的获取不仅仅关涉手段运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人文本性,尤其是“诚信”德性的具备。
所以建构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诚信体系,将“诚信”作为经济活动实体的内生要素和力量,并运用它来规范经济活动秩序,是繁荣和发展市场经济不可绕道的选择。
“节约”曾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四主德”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消费道德,在防治挥霍、奢侈、腐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财富还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奢侈消费是极大的不“善”,而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引导是目前的实然状态,因此朱熹提倡适“中”不违“礼”的经济消费观,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我们要力行勤俭节约与合理消费相统一。
在“节俭”基础上更多的追求健康型的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这不仅是公民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更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吴忠.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培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伦理学解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5(3)
[3]陈剑旄.诚信道德价值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市场经济中的伦理困境】相关文章:
困境中成长助学征文范文10-09
文明进程中的伦理忧患分析论文10-10
旅游供应链中的伦理管理问题10-26
市场经济管理中的数学建模论文10-08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管理作用论文10-08
旅游管理中的困境与应对方法论文10-08
医学检验的伦理审视与伦理构建论文10-08
试析“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10-26
农机推广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有效对策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