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论文1
一、征收水资源费的法律、法规
依据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是国家调控与管理水资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措施,随着法治建设的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目前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种现象与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的改进。在工作中我们具体的策略是: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力度。同时,对执法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过去,我们每年的水法宣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利用很少的时间在沿河乡镇、村庄醒目位置拉挂几个条幅,散发一些传单。这样做的效果是:群众只知道有“法”,但是不理解“法”。为此,我们加强对群众与干部的水法咨询工作,让他们了解具体的水法知识。尤其是对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村镇干部,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争取他们的支持。强化队伍建设。当前,水政执法缺少正规的法律专业人才。有的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和水利专业知识都很薄弱,学习自觉性也不高,业务能力差,执法不规范。所以要加强业务知识与执法方法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与原则非常重要。严格依法办事。水资源费的征收需要大家对《水法》的高度权威性的认同。要提高《水法》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执法有据、执法必严。执法有据,就是要做好执法的证据收集,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好水网监管系统,做好用水标准制定工作。
执法必严,要求我们严格依法办事,避免人情与干扰,这样才能让百姓服气,同时对于个别“刺头”,要采取强制措施,办好大案,一查到底,起到震慑作用。强化联合执法。要取得公安、行政等部门的支持,进行大的联合执法,强化执法权威,提高执法的宣传效应。让执法行动成为执法宣传活动与震慑活动。让取水户知道水资源费是靠法律保障的。要用好水费。指导思想要明确,水资源费是国家规费,征收工作是水利部门的工作职责,不能想着钱收来自己怎么花,要严格执行收支分离制度。让取水户了解水费的去处并不是发了执法人员的工资,而是国家收入。另外,对于上级立法部门提一些建议:针对执法难的问题寻找一些法律上的漏洞,为基层执法提供便利,提高法的权威性。例如:“水表走的慢、大门进不去”等问题,提供一些法律上的依据,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避免执法中的难堪与无奈现象等。
经济论文2
摘 要:债转股是针对国有企业目前过高的负债率,解决债务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将取得的积极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妨碍债转股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债转股是债权转股权的简称,是指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社会各方对债转股都寄予厚望,债转股目前已经在全国开始实施,其将取得的正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债转股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妨碍债转股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一、国企债转股中谨防出现的几个问题
1.谨防引发道德风险,出现“赖帐经济”。道德风险有三个来源:一是企业尽最大可能赖帐,将原可还贷款变为投资,变为投资后又不思进取,使银行股权降值;二是经为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以获得更多的新增贷款额度,有可能把一些较好的资产或回收希望较大的不良资产转成了股权;三是地方政府协助企业舞弊将债权变股权,日后在银行与企业就股权发生争执时,又偏袒企业,致使银行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呼吁要警惕“赖帐经济”。尽管债转股的方向和初衷都是要从“呆帐经济”走向“信用经济”,但如果机制设计不好,或实施出现差错,就会成为“债务大赦”变相豁免企业债务,甚至有出现“赖帐经济”的危险。这是因为:其一,债转股容易给地方政府和企业造成某种程度的债务豁免的预期,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争取这顿“免费的午餐”。许多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到国家有关部门去活动,争取把自己列入债转股企业。因为所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都是有工作年限的,毕竟这又不是他们自己个人拥有的企业,在这种前提下,谁能在任期争取到债转股指标,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豁免了债务,这将使他们眼前的日子好过得多。至于将来赚钱如何给股东分红,也许就是下一任的事情了。其二,银行会在债转股中不知所措,在产权约束不强的情况下,银行也有道德风险,即放弃资产保全的战斗,听之任之,一笔贷款是否能收回与银行的努力程度关系极大,如果银行在巨大的压力下厌战,不能奋力保全,那么我国的不良资产会迅速上升。其三,由对债转股的误解而演绎出来的“债务大赦”,会对那些按时还本负息的好企业带来打击,甚至摧毁其“借债还钱”的道德观念,这很可能使按时还钱的好企业越来越少,赖帐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便是“赖帐经济”的出现。
2.谨防出现“帐面游戏”。如果债转股从指导思想上就不是要解决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而是要把帐面数字搞得好看一点,就必然会把帐面上的数字游戏也当成解困,并把资产管理公司当成推行这种解困游戏的工具。同时,由于国企三年解困的目标,有关方面会面临过大的.行政压力,从而不能按照纯粹的资本市场的规则来运作而变成单纯的帐面游戏。比如说企业总资产是2亿,现在负债率比较高,有1 6亿都是借的,假如利息率为10%,现在企业的税前利润只有1000万,当然扣了利息还亏600万。这1 6亿都转成股,没有利息了,于是,企业就有了1000万的税前利润,交了所得税后,企业当然就赢利了。但是这赢利只是把利息变成了利润,只是在帐上调了一下。因此,这种所谓的扭亏为盈,是否意味着企业真正好转,企业经营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3.谨防出现债权股权双损失。债转股将债权转为股权后,债权人失去了对不良贷款本息的追索权,股权人则背上了企业亏损风险及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风险,可能遭受由于企业亏损不支付红利造成的收益损失以及企业破产造成的股本金损失。企业在无盈利状态下无须对股权人支付红利而必须对债权人支付利息,而且在国有产权不明、国有股东权益压力软弱、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债转股使企业可将债权压力及偿债风险转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良好且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企业愿意背负付息还本的负担借贷投资,但在企业投资失败陷入严重亏损困境之后,债权转股权则给企业带来减轻利息负担,推卸投资损失的好处。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难度较大因而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来说,模糊的国有股权压力比国有银行债权压力弱得多。企业无论盈亏都必须按贷款利率对银行付息,而且企业拖欠贷款本息会受到银行不再对其贷款的惩罚。然而,企业对股东只有在有盈利时才可能分红,在国有股权对企业控制软弱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可有意减少盈利或维持亏损甚至假造亏损而对股权人根本不分红,或者不作利润再投资,致使国有资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增大。债转股有可能使企业在免除债务负担之后获得无偿享用股权资本金的好处。使国有资产的债权权益和股权权益双双落空。
4.谨防债转股操作中出现失误。一是债转股目标企业如何选择。尽管有关政策规定可以入围的必须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并要求满足产品适销对路、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领导班子强、机制活等条件。但这些都是定性的规定,缺乏定量的标准,认定时必然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很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使债转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银行的债权如何划分。资产管理公司接受的应该是经过努力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的那部分银行的不良债权,但存在着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可能把完全不能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的不良债权进行甩债,扔给资产管理公司,使资产管理公司很难将这部分由债权转成的股权盘活,但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不良债权,是不好界定的。三是不良债权如何作价。现在资产管理公司是按照不良债权帐面价值购买的,实际上,企业的不良债权其不良程度是有差别的,资产管理公司购买银行的这些债权,应该存在一个作价问题。将这些债权转化为对国有企业的股权,其股权也有一个作价问题。这个价格的高与低,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四是资产管理公司以后如何退出。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债权接过来变为股权,它需要经营盘活这些原来的不良债权,盘活以后,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退出。而其退出要依赖于资本市场,中国目前缺少这种市场。
二、亟待完善的措施
1.针对道德风险发生之源,建立一套约束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机制。目前看来,有三项工作必不可少:其一,银行必须获得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权。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企业可能不愿意让渡监管;作为国有性质的银行也没有能力监管企业,因此,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稀释对企业的监管权。现在国家同意债转股,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国有银行应该利用这个时机,以可能损失为交换条件,要求政府在法规上作出改进,为上述思路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其二,严格掌握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规范选择标准。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金融资产管理
公司未来的经营风险和债转股方案的成败。因此,在确定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时,应严格掌握政策要求,谨慎行事。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会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一套科学而又规范的指标体系(如产品市场占有率、投资报酬率、设备更新率、无形资产占有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以此作为债转股目
标企业的选择标准。同时,为了保证选择标准的刚性,政府必须放弃行政干预,给予资产管理公司独立的选择权,真正做到让市场选择企业。只有这样,债转股方案才能运作成功。其三,必须让企业、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比如交出管理权、解决债务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工人再就业问题等等。
2.建立和规范具有市场公信力的中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承接的不良资产是按照帐面价值买入的,转股时,资产应如何评估,是关系到债转股操作的重大问题。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可以由中介机构来操作,但是,我国目前还非常缺乏具有市场公信力的中介机构,这无疑会给资产处置带来不便。因此,应该着手成立和规范此类机构。
3.增强资产管理公司的实力,切实加强对股权的管理。债转股后,第一步是财务重组,通过财务重组实现债权转股权;第二步是管理重组,管理重组才是债转股的实质。如果资产管理公司没有管理能力或者不具备客观条件,那么,债转股只是把不良资产变成不良资本,把不良债权变成不良股权,岂不是白白浪费财政资金?因此,我国的债转股仅靠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是不够的,必须加快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比如“重组基金”等等。面对几千亿元的投资股权管理,还必须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各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胜任金融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
4.逐步完善资金市场,重视建立和完善股权退出机制。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国际流行的资产运作模式。它的成功运作必须要有资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股权,在经营状况好转以后,最终将通过多种形式,把这笔资金收回。但对已上市公司来说,目前证券市场法人股尚未流通,转配股亦未上市交易;对非上市公司而言,没有在深沪两市交易之机会,柜台交易又被取消,靠市场完成股权转让的可能微乎其微。为此,政府应扶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为不良资产股权的变现创造条件;从政策上尽量拓宽股权推出的途径;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外资和个人成为股权投资的购买者,原则上应该允许外资进入。只有这样,上千亿股权的抛售才有接盘,巨额不良资产才能变现,债转股方案的实施才能成功。此外,法制保障对债转股的成功也很重要,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时,必须要把大批根本救不活的企业推向清算程序,此时特别要注意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以保障债转股的顺利实施。
5.标本兼治,推进国企改革。债转股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还有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如果债转股后,国企和银行的制度创新跟不上,结构调整没有大的进展,却形成新的“赖帐机制”,这样,存量中的不良资产不但不能变现,增量中的不良资产又会产生。而且,通过债转股化解不良债务,各方都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花了钱,就要买个好机制,借此彻底根除形成不良资产的制度基础。所以,无论是国企还是银行都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和商业银行制度,使债转股真正作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邢爱芳,杨亢余 债权转股权的理性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1999(5)
[2]金晓,周晓娟 “债转股”酝酿出台[J].新华文摘,1999(11)
[3]袁钢明 债转股重在以控股重组企业[J].中国经贸导刊,1999(19)
[4]李兴文 债转股,不要成为甩包袱[J].企业管理,1999(11)
湖南商学院贸经系·何培香
经济论文3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下,不少企业生产力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甚至有部分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生产产品日益繁多,而操作人数减少,在这种高度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而另一方面于高度自动化有关的机器折旧费,维修费用等需要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大增加。这种形式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老旧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还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落后的。
(二)成本管理人才缺乏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企业并非缺乏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真正缺乏的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呈现老龄化以及文化程度低的现象,而这大多是由于企业发展过快情况下人才配置未曾跟上造成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将不具备成本管理的人员安排到成本管理的职位上,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低下,阻碍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有些企业不注重企业成本管理人才的保护,以至于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陷入困局。
(三)成本控制和考核不到位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薄弱,缺乏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实际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此外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一般企业只是进行企业内部考核,并没有将考核和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制度仅仅下到车间一层,并没有精确到个人。
二、基于低碳经济下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一种替代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会计模型,作业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很容易地发现价值是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企业业绩是如何被提高的。其核算对象是作业,而原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决定作业的耗用量。采用成本作业法就能科学的反映出产品所耗用的成本,从而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二)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专业人才,实行人才战略
术业有专攻,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从技术领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可以依托高校等载体,紧密跟踪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属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人才,同时要防止人才外流,注重保护。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进措施,吸引国外的人才加入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中来。
(三)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控制成本,优化考核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生态技术创新来防止污染,减少废弃物排放,采用低碳技术最大化的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控制成本下降。因此企业要建立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绿色财务核算,编制绿色年报,设立低碳财务指标,达到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难题,而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我们需要在整顿环境问题的同时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才能谋求这一共赢局面的存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成本,获取利益,从而取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经济论文4
信息时期使劳动方式愈来愈虚拟化
世界上的1切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均可以被虚拟化,包含劳动也能够被虚拟化。
劳动的虚拟化使劳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跟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1个与物理空间相对于应的新空间———塞博空间(cyberspace)愈来愈显示其首要性,在塞博空间从事的虚拟劳动,无穷地扩大了劳动的空间、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对于象、劳动的手腕,尤其是人工智能或者软智能体的呈现,更使劳动主体虚拟化,劳动方式也被虚拟化。
劳动方式的虚拟化将对于社会经济发生巨大的价值功用:它极大地增强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拓展了认识空间。数字化虚拟为人类打开了探索事物存在以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空间,超出现实时空以及物资前提的局限,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外化为对于象性存在,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认识空间,增进认识的深化。它增进了出产力的加速发展。劳动者对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运用能力空前增强,并增进知识劳动者的呈现与快速增添;劳开工具的智能化、网络化,增添了出产中的知识以及科技含量,为高科学技术及时向现实出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前提;扩大了劳动对于象规模,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为了新的劳动对于象;跟着电脑以及网络技术的深化利用,社会出产力将会发生加速度的`发展。它创造了新的多维的社会交往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同时从多种角度与多个对于象交往,这就使主体之间的瓜葛出现出多维度(血缘、地缘、业缘、网缘瓜葛等)、非中心化的状况。交往方式的网络化、多维化,无疑大大地提高了交往频率,加快了社会资源的流转以及组合。劳动方式的虚拟化,在人类历史上第1次构建了超出地域限制的全世界性网络,地域界线被弱化,实现信息以及知识同享,加速了出产要素在全世界规模内的自由活动以及优化配置,对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糊口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繁杂的。
劳动方式的虚拟化与可延续发展
未来学家的1系列钻研成果警示人们,大自然的天赋是有限的,必需走可延续发展的道路,尽可能减少对于于自然资源的损耗,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而以劳动方式的虚拟化为特点的虚拟经济,恰是减少资源损耗、公道配置资源、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增进科技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令人力资源优势患上到充沛施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劳动环境的虚拟化,减少了对于于物资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损耗。塞博空间使劳动减少了对于于实时空间的依赖,因此也减少了对于于公共交通设施等物资资源的损耗。传统的劳动(或者流动)是需要在必定的物资空间内以及统1的时间内进行的,但是在信息时期,有了塞博空间,许多劳动(流动)包含国际流动在内,统1的实时空间变患上没必要要,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规模内,进行了劳动资源的组合,减少了对于于交通、社会公共设施以及物资资源的损耗。比方,大量的专业网络,如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场、电子物流……大大减少了复杂的结算、洽谈、采购、会议等,因此也减少了对于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1系列社会资源的损耗。
劳动对于象的虚拟化,大大地减少了实验本钱。人们为了减少实验进程对于于物资资源的挥霍,常常树立1些仿真系统,这样就使劳动对于象虚拟化,这类情况在智力劳动中普遍运用,如“数字化虚拟人”就是医学钻研对于象人的虚拟化,还有投资巨大的水利工程,运用仿真系统,使钻研对于象虚拟化,节省了巨额的物资损耗。可以预期,跟着虚拟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劳动对于象的虚拟化将逐渐扩展,将愈来愈显示出劳动对于象虚拟化对于于可延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因为虚拟技术的发展,各类新的劳开工具、新的出产工艺流程设计、新材料的使用等,大大减少了对于于物资资源以及人力的损耗。应用电脑网络以及专业软件系统进行工程绘图辅助设计,获得了很高的工作效力,节省了大量的绘图材料以及人力物力;在人们设定的工艺程序前提下,使劳动出产率大大提高,既能节省原材料,又能缩短劳动时间,这也是现代制造业的现实;新材料接替由不可再生资源出产的原材料,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最直接维护,如斯等等,都是虚拟技术对于可延续发展的贡献。
跟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性劳动的比例将愈来愈大,劳动方式将产生根本性转变。
经济论文5
电算化会计档案是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
一、会计电算化中会计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什么是会计的电算化,我们必须要结合跨级档案的特点要求来制定我们的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一般解释为:就是会计实务运用当今信息技术产业要求和技术对会计进行核算的要求,也就是会计的整体流程都是通过电脑技术来完成整套的记账、核算、报账,以及很多的程序都会替代我们人类来进行会计分析等功能。通过对电算化会计的明确定义,结合电算化应用的硬件基础以及电算化规范,总结出以下几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一)对于载体本身变化的时候。就范围而言,会计电算化档案存储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传统的就比较狭窄,对于如今会计电算化的档案而言,不仅仅将过去的会计档案以传统纸质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而且同步将纸质信息转化成为电脑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
(二)由于性质本身的要求给会计电算化带来了新的要求。对于新型的会计档案不便于人类的查询,只有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中和电脑环境中才能够查询;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三)由于新的流程规范及维护的系统操作都给新的会计档案带来了新的要求特点。在过去老的会计操作中,其原始凭证的编写到报表都是由人工来编制完成的,因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仅指那些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附属资料。当用新型的`会计制度以后,所有的会计业务都是通过电子信息来完成的。由于电脑是一种电子时代的操作工具,财务人员首先需要设计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随后会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来对会计业务进行核算。由于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是一些文件程序、数据信息及各种代码既是使电算化会计信息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故障维护查询资料,因而这些资料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相应数值或者表格,但是如果会计电算化没有了他们,就没有办法将整个会计电算化完整的记录下来,无法核算,所以必须将这些代码或者程序数值等保存下来。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问题对策
(一)会计档案的载体:现如今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各个企业中实施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企业的领导人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对其新型会计电算化制度及操作并不了解,对会计档案的了解甚少,许多的企业往往是将凭证打印出来并留底备案,但是忽视了电子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等情况,对会计档案的完整性会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单位的硬件设施应当加以完善,应该设置一台好的喷墨或者激光的打印设施,作为会计打印后的纸质凭证依据,还要保证打印以后的纸质凭证能够在档案中符合保存时间。并且要给会计一个专门的会计档案柜之类的。配备一个具有安全性的专门档案处,防止各种不利公司利益事情的必要设施。为了使盘片不变形,库内温度要保持在 15—25 度,相对湿度保持在 45%—60%为宜,配有各种测量实施和制冷空调,严格把关,随时调整。
(二)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
我们应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会计软件版本一致性的管理。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种版本和备份会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
(三)不健全的会计档案制度:众所周知,电算化的会计档案很容易被人为所篡改,为此如果企业没有抓紧时间对会计档案管理体系进行修订,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必须对会计档案进行人为保管的权力。在如今的电算化信息时代中,所有的会计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磁盘或者光盘保存的,未经授权的人员出于私利和不正当的目的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复制、伪造、销毁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受到挑战。为此对其各阶段的各项内容都需要设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对于一般性的数据,可以在大范围内实施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使用;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仅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子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可以避免人为过失导致的信息流失。对于借用手续制度要非常的严谨: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任何人如有伪造、非法涂改变更、故意毁坏数据文件、账册、备份磁盘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展望
新制度下的会计档案中包含了电算化会计档案,并且与老式的会计档案相互结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将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作为基础,将电算化融入其中,将其作为档案管理的个性化手段。带动会计档案向着规范化、现代化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基础工作入手,这样才能将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强大功能一一展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论文6
1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技术资料和相关的文件采集的不够完全
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都是以搞农业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担负着我们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工作,这些搞科研的人员对进行科研工作时的资料信息都比较重视,然而他们却不能够理解档案的收集对这些科研工作有更为严格的保存方式,根本就没有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的思想当中,自己研究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拿档案工作当回事,所以也就不愿意他们手里的资料交于档案室内进行整理归档,有时就算给了一些资料,但根本就不够完整,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单位重要成果的全面性,这样也难免影响到档案资料存储的质量。
1.2在一些文书和资料存档流程中也是有漏洞存在的
有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由他们来负责文书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装订和归档的各项工作。并且这部分兼职档案员根本就不能固定一这一岗位上,流动性很大,他们各自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在工作的性质上也不同,而且对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的少,又不能够做到让其长时间的负责,所以这些人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学习这项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还归档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再有就是多年来在各部门中,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过,就使得很多具备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归档,使后期的档案工作出现层层困难。
1.3档案人员配备及成文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上的铺张浪费
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各类起草之后的各部门的文书材料都要由专职人员进行打印、整理和下发,最后才能归档。而且在各机关单位中,都是各负其责,各自管理各自的文件资料,互不交差,相互帮助更是谈不上,工作上根本就谈不上协调,这种工作的形式,难免会造成人员配备上的浪费,也体现出了机关单位工作中的杂乱局面。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在科研时资料的印制过程中有着更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个项目的起初到最后评审结束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经过许多职能部门的协作,其中就会有材料的起草、打印和再修改再打印的一系列的工作,时常出现印刷重复和印废的现象,每年就这些类的纸张印制不知道要浪费掉多少,经费的花销到底会有多大,没有人过问此类事情,其实这种财物的浪费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善。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档案管理
2.1努力强化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人员的管理意识抓起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制定出各项实施细则,使工作人员都能有章可循,不致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在规章制度中要明确标出归档文件资料整理办法和档案存储的范围以及保管期限的具体条件,加上不予存档文书的管理手续等的有关规定,在制度的要求中还要涵盖有文件收和发时的'登记、查阅时要有记录。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得我们的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做出成效,让人们真正的认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领导的大力支持,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非常大的分量,也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减少许多的阻碍。这在日常的收集整理中,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材料质量和来源的完整性,不至于科技人员的不信任的心理,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向领导和业务人员宣传好我们档案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它对单位今后工作进程的影响力,明确档案工作存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利于我们工作的圆满完成。
2.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虽然不象其它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强,但是,这项工作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也可以说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一定要很强,必须得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不能自我满足的,不能以这一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深就放松了学习,面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来讲,对档案管理者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必须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旧式的管理办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学习做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农业经济技术科研事业的发展,业务性强,科研资料繁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档案的管理上,还要了解农业发展状况,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并运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经济论文7
一、危中觅机、化危为机
一是产品创新高端化。广大企业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用新技术、新设计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上下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寻找新的利润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价格战”现象,抢占高端市场。要立足客户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设计、制作公司的技术合作,对现有产品进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调整,改进产品的结构、材质、工艺,提高产品性价比,扩大使用功能,完善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应用解决方案,抓牢固定客户。
二是设备更新智能化。实践证明,提升企业装备化水平是实现企业减员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装备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效率、扩大产能。万石镇北海封头早在1994年就开始更新设备,冷加工封头生产线和封头坡口已经实现了全自动,生产效率提高5倍,用工人数骤减80%;九洲封头新厂区将在今年1月正式投产,将在压机上下料、X光拍片等环节使用重型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并在全厂区范围内配备全自动配送系统,平均1台机器可以代替3个产业工人,产能也将有较大提高,更有利于稳定质量,确保安全。装备的精准度高,没有初学者和熟练工之分,只要调好标准就可以进行精准操作和生产,大幅度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良品率;生产中的.一些复杂、危险环节交由装备操作,还能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从调研情况来看,万石镇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每年付出的工人工资普遍要占到利润的10%-20%,个别行业甚至逼近30%,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薄的企业利润使不少企业感觉不堪重负,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长久之计就是实现装备自动化,降低用工成本;同时,用“机器换人”还可以有效避免同行业间恶意竞争、互相“挖墙脚”的行为,也是应对技术工人工资水涨船高的好办法。
三是技术革新常态化。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革新道路,不少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尝到了甜头,融泰化工与夏帆博士合作成立巨珩新材料,建设艾伦黑格材料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不仅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一举跻身世界科技前沿,还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自身的发展难题,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广大企业要大胆出击、主动对接,千方百计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使他们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专利、品牌意识,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二、合力攻坚、共克时艰
一是政府要主动作为。营造“暖冬”,不仅仅要为企业“量身”制定好的政策,关键是各项政策要“看着落实”,及时、精准、有效地为企业所用,用好用活,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政府要立足职能,强化服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难,确保服务到需要处,帮扶到关键点,让各项举措真正显现实效。我们将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为广大乡镇企业家提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使大家的思路更清晰、定位更精准,借它山之石,攻发展之玉;围绕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将把举办政银企合作座谈会作为一项传统,为企业融资当好红娘、牵好红线;针对转贷难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总额20xx万元的镇级转贷资金的作用,并积极协调市级平台资金,在宏观经济持续偏紧、企业资金较为紧张的严峻形势下,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此外,我们还将分行业分层次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发展体提供急需的创新资源,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二是企业要主动调整。广大乡镇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最了解、最清楚,要坚持立足自身,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主动谋划,把企业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做稳做实,做大做强。同时,企业之间要互相配合,抱团取暖,合力化解各类制约,在这方面,万石镇华威封头、九洲封头、华源照明等企业先行先试,依靠互相信任、企业信誉,形成了抗击风险的联合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广大乡镇企业家树立了示范、提供了借鉴。现代乡镇企业家尤其要具备宽广的胸襟,摒弃同行必妒的落后、错误理念,相互扶持帮助,一致对外,共同闯市场,使企业团结协作成为企业界的一种优良品格、良好风尚。
三是银企要主动对接。企业要充分利用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银行对接,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要增强贷款的计划性,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尽量将贷款集中到2-3家银行,并对现有贷款进行梳理、分析,请银行为企业“私人定制”最优化的贷款方案;平时要加强沟通,有意识、有目的地邀请银行相关领导、业务人员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将企业的良好质态、光明前景介绍给银行,将发展信心传递给银行,增进了解和信任,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提前收贷、随意收贷,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济论文8
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投资参股券商,且此股风潮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目前,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已经在证券市场形成一个板块,如梅雁股份、新锦江、深圳机场、大众出租、中青旅、雅戈尔、浦发银行、深发展、宏源信托、鞍山信托、陕国投等等纷纷宣布投资参股证券公司,数额从数百万到数亿元人民币不等。鉴于上市公司与券商是证券市场两个至关重要的主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由参股造成的两者主体角色的部分融合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发出许多问题,为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参股而诱发或可能诱发的若干问题及其法律对策进行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一、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的现存问题
(一)、内幕交易问题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满足了券商增资扩股的要求,券商增资扩股的目的之一在于达到综合类券商的要求。就综合类证券公司而言,它一般在内部既设有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信息的部门,同时也设有负责咨询、投资、经纪业务等部门。前者负责收集信息,后者利用信息,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是广泛存在的,因而也是极容易发生内幕交易。目前上市公司向券商参股很多超过5%的股权或股份。如中辽国际持股辽宁华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60%,青海百货持股青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92.6%,鲁银投资持股齐鲁信托投资公司55.385%、持股德州信托公司16.7%等。显然这种大比例持股的地位必定能对券商的经营管理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其股东身份获取券商所拥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当中当然会包含若干内幕信息。然而现有管制内幕交易的规定却不足以涵盖上述行为。
首先,《证券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各项所列的内幕信息人员不包括非上市公司券商的股东(其第二项明确为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此公司从立法旨意上为上市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尤其是券商为有限责任公司时,更无法归入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的内幕知情人员。
其次,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作为股东享有知情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帐簿查阅权、检查人选任请求权等。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更可通过其股东地位的影响力获取券商的各种信息。但上述情况亦很难将之归入“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这种情况毕竟与证券法上所称的“泄露”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二)、操纵市场问题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
在上市公司与券商两者主体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承销股票的券商负有核查义务,要对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有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负连带保证责任。券商为避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而受到损害,必然会兢兢业业地尽核查义务,起到对不合格上市公司的筛选作用,使之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监督制衡机制,从而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而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后,尤其在双方相互参股的情况下,双方的独立地位发生了倾科,主体角色部分融合,监督制衡机制被打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券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会积极地在核查义务的灰色地带尽最大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包装,甚至于放弃核查的责任,导致信息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可见,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造成了原有的监督制衡机制部分失效,证券市场角色独立构架的功能无法发挥。
为防止券商凭借其股东地位在承销过程中通过灰色边缘地带的走险牟取不正当利益,《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当券商持有企业7%以上股份或为前5名股东之一,该券商 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但是相反,上市公司股东将股票承销业务交给其参股的券商时,完全可以达到前述目的而又不属于《管理办法》第15条的规制对象。事实上,上市公司将股票交给其参股券商承销,券商通过承销获利又可以红利、股息形式返还给参股的上市公司股东。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情况下,既有可能操纵券商炒作自己的股票牟利,也有可能联手炒作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牟利。这种操纵行为与内幕交易一样,都是对公开、公平、公正为基础的证券法律制度和自由、有序、竞争的证券市场的侵蚀与破坏。对于上市公司与券商之间可能产生的操纵行为,我国《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作出规制: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持有该证券经营机构10%以上股份的,该证券经营机构不得自营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然此规定在“老练资深”的机构投资者看来有如形同虚设。
首先,10%的持股比例,极容易被上市公司以各种方法规避,最典型的有如持股9%,甚至于9.9%,且10%显然过于宽松,不足以避免参股券商所带来的操纵后果。其次,该条仅规定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股10%以上的情况方能适用,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与其关联的非公司企业甚至于个人持股10%以上的情况就显得鞭长莫及了。
(三)、参股主体问题
目前,从参股上市公司的不同主业来看,可区分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两大类,《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等现行法规对此作了不同的限制。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经企业行政主管机关或董事会的批准;(2)使用自有资金即严禁以银行贷款向券商投资;(3)经营业绩良好,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近三年连续盈利;(4)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30%,但对券商的投资累计金额加企业其他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50%。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投资累计金额不超过资本金的20%;(3)投资来源限于超过8%以上的资本金部分以及公积金、公益金结余。
从上述具体的规定来看,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要求经营良好、业绩优异、资本稳定,这样就排除ST板块、PT板块和一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投资券商的可能,保证了券商的股东有可靠的投资经验和经营水平。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受到更多的限制,不仅要求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而且限定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而且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还需关注“竞业禁止”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尚严格管制金融领域的外资参与度,表现在参股券商问题上则为外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不得向中资券商投资参股。但是,在我国“入世”后,必须要一揽子接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规范证券业的条约和协议。
二、对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现存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对内幕交易问题的法律对策。
1、引入“中国墙(Chinese Wall)”制度
《证券法》第132条规定了综合类券商必须将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实行业务、人员、财务帐户的分离,不得混合操作,在信息隔离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本阻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包括与股东之间)的流动。而证监会、证券商协会、证交所的外部监督很难对券商内部的知情交易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券商的自律(内部)管理。为防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流动致使知情交易发生,中国墙制度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该制度的精华在于综合类券商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流动的控制,防止一部门利用另一部门的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但此制度仅限于对券商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管制,而上市公司股东不在券商中任职便无法适用。因而有必要扩大中国墙制度的规制范围,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包括在内。
2、通过立法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
鉴于《证券法》第68条的内幕人员不足涵盖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情况,可以通过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将可能利用内幕信息的上市公司股东也列为内幕人员。而该知情人员只需持有券商5%以上股份或股权的股东即可构成,从而与第68条第一款第二项持有5%股份的上市公司的股东规定双向配合,实现全方位管制。在立法上可以借助《证券法》第68条第一款第七项的口袋条款,把参股券商股份或股权达5%以上的上市公司视为“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知悉内幕交易信息的知情)人员”,以司法解释或证监会规章形式予以实现。
(二)、对操纵市场问题的法律对策。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方面。
建议在《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增加第二款;企业持证券经营机构7%以上股份或是前5名股东之一,证券经营机构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以有效防止该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行为危害证券市场,重建券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制衡机制。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方面。
针对以上《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不足,建议:(1)降低《管理办法》第15条对上市公司对券商持股的比例,可考虑参照《证券法》第41条的持股报告标准的5%比例规定。(2)为防止规避“关联公司”应扩大规制范围,有必要改“关联公司”为“关联方”,从而涵盖关联公司、关联非公司企业及其他关联人,具体的“关联方”定义可参照财政部1997年5月23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4条:“在企业财务或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三)、对参股主体问题的法律对策
根据国际法上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在其有效期间内,当事国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因此,我国“入世”之后应严格依照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的规定,对外作出证券市场准入承诺,自动地部分放弃我国的金融主权而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修改有关立法,规定允许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参股中资券商,但对其参股比例在初期可设定为不得超过该券商总股份的10%。
经济论文9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轨迹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表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石油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等,是制约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于依靠县域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县域经济的功能转型。
关键词:石油型 县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xx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xx年,我国GDP将在20xx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 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依靠科技创新延长和拓展石化产业链 遵循相关性原则和高级化原则,通过对单一石油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路线、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和拓展油气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实现现有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从而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替代产业 遵循潜力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石油产业为手段,培育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层次。
稳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油气及炼油化工业等提供保障 从技术和装备上看,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服务长期形成的技术、装备等优势,为油田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提高钻探技术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入城市建设和民用建筑市场,开拓国内外供电、供热及电、热工程建设服务市场,能够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强化县城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 石油型
县域的城镇功能都是为石油开采企业服务的,对周边地区没有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通过加快发展交通、流通、通信、文化、体育、医疗、旅游、教育等新兴、高水平的第三产业,推进油区城市化和油区服务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在于对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防治。其思路是首先将生产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资源—产品—排弃物—污染物的线性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同时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水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其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规模一流、生态一流、效益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按照一体化理念,统筹区内的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和环境保护,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工业链。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骨干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县域各类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贯彻推广HSE和ISO9002体系,加快形成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通过改造、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努力在城区范围内构建完整的中水回用和废物再利用系统,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努力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县域科技创新模式
县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根据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而健全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持。其思路是依托现有石油科研的优势,以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重点行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优先突破领域,形成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系统。
石油型县域经济科技需求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增强石油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需求,例如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新型替代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培育城市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例如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等。因此,要加大对石油资源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发挥出资源与环保的双重效益。推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生产,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尽力延长石油产业的寿命,为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提供时间、空间和资金支持。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其他潜在方向,部署相应的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及时及早创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要通过大力研发和普及环保技术,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石油资源开采对土地破坏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
经济论文10
一、当前形势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关于农村经济论文范文。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
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经济学论文《关于农村经济论文范文》。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
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
(1)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2)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
(3)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这种发展却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经济论文11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xx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政府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经济论文12
在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也都在不断地完善中。针对以前的财务规则中的相关规定主要是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要去来进行相应的制定,这些问题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于财务规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的调查情况而言,财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是最后的表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对于财务规则相关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个工作本身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相关的工作。在现在而言,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仅仅是扮演者一个企业资金流动的记录者的角色,甚至很多人连这个角色都扮演不好,这样的工作现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出来,并不能够参与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决策中去,财务管理的效用被大大地减弱了。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会计工作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而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复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财务工作管理中有效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复杂的工作也都是由一些很微小的工作组合起来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很差,财务素养很低下,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不少的事业单位的岗位中存在着兼职岗位的事实,也是为了最大的节约成本的需要,所以在公司的出纳、记账还有档案的保管方面也都出现了多个岗位一个人的局面。在实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财务管理中会计名目不规范、业务的处理不及时、原始凭证的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不给力最终也就使得整体的财务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最终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财务的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财务的工作不仅仅是账目的记录而已,更多的可以通过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动而为企业的发展来出谋划策。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双重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在这方面资金的使用不规范的话,就有可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很严重了就。调查显示不少的事业单位在使用单位资金的环节中,对于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高,并且在资产的采购环节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广泛的存在着。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地提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出台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需要适当的来树立新的财务规则,自身也要加强对于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需要进行新的改变,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改进,严重的杜绝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岗位的权责划分,以此来为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进而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进行安排。财务工作要告别以往的记账式工作理念,要正常的走向管理化的方向上去,如此这般才能够最大的发挥出财务审计与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经营指导的作用出来,也可以更好的为单位来服务。
(二)积极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需要综合的'来考虑各种可能性,配备好合理的财务会计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专业上精通,在道德上经得住考验,对国家的有关法律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都有着一定的熟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的财务工作考核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可以更好的让财务人员变得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在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的来加强相应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水平,不仅仅是形成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制度,更进一步的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办法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财政大的程度上也要求可以最大的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来积极地做好在预算的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把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从简单的资金的记录中转移到对于资金进行主动地引流上面来。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起新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指标出来,以此来达到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相应的建立大的财务观念,帮助国有资产可以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便可以取得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国有资产也要积极地进行监管,从而保证找到合理的用于核定国有资产的核算的管理办法来,使得国有资产不会流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审计工作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期可以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路径,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以规范的则务工作行为来帮助企业建立正常的收支平衡,这些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有着积极地意义,这也是保证其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此这般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经济论文13
提要:
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活动也必然受到节能减排标准的影响。因此,在节能减排背景约束下推动我国碳金融发展,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体系;构建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定价权缺失,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碳排放资源居全球第二,市场前景广阔。作为未来国际碳市场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卖方,却没有实际掌握定价权。主要原因是不具备CDM定价权,因此中国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中国在全球碳金融交易体系中没有话语权。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和20xx年承担全球节能减排责任的日益临近,我国很有可能从碳交易的卖方变成买方,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二)我国现有碳交易中心功能单一,尚未形成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地方性的碳交易所,但由于这些碳交易所规模有限,其功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项目交易,而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目前,这些交易所只能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备的转让,尚不能转让CDM项目中最关键的核定减排量(CERs)。这就导致我国缺乏有效的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碳交易产品和核心技术,使企业碳交易的成本增加,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金融交易体系。
而且由于欧盟在全球的单一最大买家地位,使得CDM市场在长期倾向于一种买方市场,这就导致了我国以CDM项目为核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
(三)我国碳金融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对于碳金融的发展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发展、财政、监管、风险承担等政策支持体系和法律支持体系,现行的有关行业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内的专业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同时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信息披露、尤其是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大量环保信息并未进入征信管理系统,目前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缺乏碳金融相关业务的自主行业准则、业务标准,缺乏专业人才储备,熟悉碳金融业务的本土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二、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设想。
(一)建立符合国情的碳金融发展框架,为我国碳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应当将碳金融发展纳入国家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和推动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应当进一步完善碳金融支持政策,营造较为宽松的碳金融发展环境。
第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投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聚集。
在财政扶持方面,应当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CDM项目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对节能减排项目等给予信贷倾斜。在监管方面,可以采取扩大CDM项目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措施。另外,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也应当优先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在税收方面,应当通过降低CDM项目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在碳交易计价中的国际化进程。
(二)健全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的交易平台。
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碳交易机制经验,通过建立环境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等多元化、多层次碳交易平台,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场所,实现定价公平合理;尽快制定碳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类似于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有效配置环境资源;促使我国逐步拥有碳市场定价权。定价权决定了银行在这一新兴市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动地位。
CDM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不能参与排放贸易,但目前CDM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等市场的交易规则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直接参与高级市场交易。我国商业银行则可以拓展业务,通过申请欧洲交易所席位或委托在交易所拥有固定席位的经纪公司直接进行CER二级市场交易。
(三)进一步创新碳金融参与模式,拓展多样化服务,建立不同模式以满足不同需要。
我国应当借鉴国内外碳交易发达银行的先进做法和模式,应以满足业主需要,风险可控原则为基础创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式,积极将CDM项目要求和金融工具联系起来。同时,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目前,国内CDM市场十分混乱,各类中介机构鱼龙混杂,甚至可能隐藏着国际骗子。由商业银行来从事这项中间业务,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更为可信而稳妥。比如,银行可以与一些国际大公司联合,帮助国内企业联系国际买家。
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资金账户管理、融资租赁、财务顾问、基金托管等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如,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联合国际专业机构,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开展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利用所属金融租赁中心,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或融资租赁服务;凭借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合理CER报价等咨询顾问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借助其海外分行推荐买方,进而带动银行的海外业务发展。不断探索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开展碳掉期交易、碳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四)规范碳金融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可能的风险。
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加强CDM项目风险识别、衡量与控制。CDM金融产品除了具有其他金融产品的基础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风险,即政策性风险。因为,后京都时代,国际上具体的制度安排,如我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中的角色、定位都不确定。这些政策风险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国内银行可以通过签订免责合同条款保障自身利益。金融机构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实行套期保值,防范汇率风险;完善合同条款,转移政策风险;通过聘请国际化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此外,应当由监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建立碳金融业务操作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设置金融准入门槛,建立银环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将环保信息作为金融支持的重要参考指标。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关风险控制标准,开展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碳金融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JoseSalazar。EnvironmentalFi—nance:LinkingTwoWorld[J]。Slovakia,1998。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xx.4。
[3]晏露蓉,赖永文,张斌,李志林等。论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创新—兼析兴业银行案例[J]。福建金融,20xx.12。
经济论文14
一、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1.区域规划是在城市、矿区、疗养区建筑规划的墓础上发展而来早期两区域规划出现于欧美,如英国的当卡斯特矿区规划(1922一1923)和美国纽约的城市区域规划(1929),都是与城市规划相似而在区域范围上稍大于城市的建筑平面布置。前苏联于3o年代所进行的库兹巴斯矿区规划(1934一1936)和高加索矿泉疗养区规划(1937一1938)亦属建筑规划性质。
2.区域规划的发展及其完善
“二战”后,随着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复苏,工业化与城市化急剧发展,人口与产业分布高度集中,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环境质量恶化,而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外流、土地利用日趋粗放,形成了经济发展过密与过疏的区域差距问题。人口大量从农村及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给这些地区造成很大压力,发达地区的衰退部门也难以及时向落后地区转移,严重影响了发达地区尽快形成其赖以繁荣的先进的产业结构。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一些经济繁荣地区,如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区,法国以巴黎为中心的中央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产业结构恶化的征兆。许多国家面临着加强政府干预,尽快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问题。
这一时期,欧美日等国家开始从原来局部的、单项的区域开发,发展到以国家为整体进行综合开发与整治,相应出现了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完整的区域规划。如法国的《大城市区域整治规划》、《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流域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发展与整治规划》;德国的《以首都柏林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规划》、《鲁尔工业区区域总体规划》,以及联邦级规划、州级规划、管理区规划和市、县级规划;美国的《田纳西流域开发规划》、《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规划》等。
3.国外区域规划工作的启示
总结国外开展区域规划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借鉴之处:一是政府1视,有专门的机构开展规划工作。
法国1963年成立了领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在国家与部门、地区之间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协调解决领土整治资金问题和签署协议;德国在联邦、州、管理区及市县都设有区域规划管理机构;日本设立有国土厅,负责国土整治及区域规划工作等。
二是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规划有法可依。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成就显著的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同时还借助经济、行政等手段保障其得以实施。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支持、发放补贴、设立诱导基金、税收减免等;行政手段包括政府明令在某些地区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例如,法国有《领土整治与开发指导法》;德国有《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共同任务法》和《联邦空间布局法》,以限制发展地区,通过行使土地管理和审查权控制某些企业的发展;日本有《国土综合开发法》,并依法制定了相应的财政、税收和金融制度;美国在6O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地区开发,特别是落后地区开发的法案,使得联邦政府的资金和其他补助款项开始直接进入贫困地区。
三是科学划分经济区域。法国在6o年代颁布法令,将全国划分为21个地区。此后又以9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其目的在于通过区域规划与政策引导,抑制以巴黎为中心的中央地区的过度膨胀,促使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日本将全国划分为过密地区、整治地区和开发地区,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并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美国将全国划分为1O大经济区,同时相应制定各个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四是制定统一的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规划。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规划当数田纳西流域开发规划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规划,两者都有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规划作指导,其中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是与水利资源综合开发有关的工程措施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全面规划。
五是规划科学,内容皿点突出,目标明确。各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大多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采取先进的科学方法,如德国的区域规划草案要向公众公开,听取意见;日本国土计划草案要听取行政机关意见和国土审议会的意见。区域规划内容,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突出问题,有其突出的规划重点,且目标鲜明、政策连续。如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一全综)))将全国划分为过密、整治和开发3类地区,采取据点开发方式,主要解决地区间的均衡发展间题,期限为1o年;《二全综》则是针对消除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创造舒适环境,期限为20年;《三全综》核心是抑制人口和产业向大都市集聚、振兴地方的人口定居计划,期限为1o年i((四全综》将全国划分为10个地区,计划形成多极分散型国土。这4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都是以改变人口、产业向大都市过度集中、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为目的。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主要问题L区域规划工作起步晚,发展迅速,初见成效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正式开展始于1982年。
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循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进而在指导思想、编制方法、规划组织上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区域规划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先后编制了各省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许多省、区、市还编制了省内重点地域的国土规划。此外,还编制了长江流域规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
2.区域规划已逐步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规划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或经济带)逐步发育、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现有全国、行政省区规划之外,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各地区优势、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如何统筹考虑和组织跨省区的经济活动和如何开展相应的区域经济规划,是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u九五”讣划和20xx年远景纲要》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部分,明确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5省地区、西北地区。1992年以后,国家计委先后组织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带规划要点,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规划,其中西北地区规划思路已经国务院批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实施不力尽管区域规划是政府的指导性规划,但有法律作保障的规划在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法律保障是区域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而我国的区域规划没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无法可依的区域规划实际上只能至多成为省级区域规划或进行某种专项规划参考的背景材料,对省级区域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等,难以起到应有的调控、约束、协调作用。各行为主体仅仅希望利用区域规划获得更多的地方利益,如多上项目,但并未受到相应的机制约束。从而导致空间经济结构失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大墓础设施建设互不衔接的问题长期突出。另一方面,我国采用经济或行
政的手段实施区域规划也非常有限,总体上看,区域规划很难真正得以落实。
(2)规划千篇一律,主题不突出,成果欠推敲现有的区域规划主要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套模式,囊括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缺乏鲜明的区域特色,导致规划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充分发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3)经济区域划分缺乏科学性
建国以来,我国跨省区经济区域的划分有众多方案,但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性较强、符合实际情况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如50、6o年代的'6大经济协作区,主要根据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且还较多地考虑战备因素,没有侧重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和优势互补的原则来考虑生产力布局问题。7o年代后,通过综合考虑各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特点,并适当考虑现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3大经济地带。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而且各地带内部的地区差异比3大地带间的差异还大;三大地带的划分,还难以解决区际分工、各地带内主导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途径、区域大市场的发育与完善等区域间题,因而3大经济地带不能作为塑造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地域单元。“六五”计划中在地区经济发展计划部分,把全国划分为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七五”计划中在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部分,把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和老、少、边、穷地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部分,把全国划分为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上述这些地区之间没有明确的地理界线,也都不是经济区的划分。
《“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纲要》中7大区域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各地区的资源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按照不同区域特点,从比较大的范围来考虑地区经济布局以及省、区、市之间的联合发展,以形成全国、区域和省区3个层次有机联系起来的规划体系。但是,从综合经济区划与规划生产力布局框架的角度分析,7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仍有不完善之处。一是在地域上交叉重叠较多,长江沿江地区与中部5省区的部分地域重叠(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沿江地区均包含在两区范围内)、环渤海地区与东北地区部分重叠(辽宁)。二是各区域范围和面积差别过大,如东南沿海地区仅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1%,而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6省和内蒙西部3个盟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三是行政区划打乱较多,不利于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信息资料的统计。四是对区内的经济联系尚缺乏科学分析,主要是在特定地域上对有限问题所作出的规划方案。
因而这种区域划分不能承担起综合经济区划以及综合区域规划的任务,不能完全从总体上把握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和确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
三、对今后我国区域规划工作
的几点思考1.正确认识区域规划在国民经济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区划是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墓础。
经济区划是以省、区、市为基础,按照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本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扩大区域市场和加强跨地区经济联系的思路,对全国进行的战略性的区域划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明确各个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特点,在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及市场建设一体化的同时,促进各经济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各地区在总体上均得以协调发展。可以认为,经济区划是国民经济在地域空间上进行总体部署的基本构架,是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结构协调优化的基本依据,也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地区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可变的,经济区划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在一定时期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2)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规划是政府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以及调控地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案,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属于指导性的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超前性的特点。区域规划通过综合地、系统地分析有关国情和区情,提出资源开发、地域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大国土开发整治项目和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编制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或参考,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在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中应更好地体现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重大项目的布局要符合区域规划的要求。
(3)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是点与面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总是与相应的区域相联系;与此同时,一定区域内必定有相应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立足于大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城市各部分的组成,各城区的用地,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2.科学地划分经济区域,完成全国跨省区综合经济区划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加强国家对地区间、行业间发展的规划协调和宏观调控,也就是要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相互间经济联系和经济技术基础的相似性,在跨省区的更大地域范围内规划经济的发展。这将不仅有利于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而且也有利于缩小地区的经济差距。
综合经济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界定各层次经济区的地域界线,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明确各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指明各区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各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各经济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内综合发展方案,阐明各区经济结构的特点。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的任务各有侧重,前者仅是轮廓性的研究,着重于地域间的综合分析比较,主要发挥长远计划前期工作的作用。经济区划的地域边界明确,不相互重叠;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虽然也有明显的边界,但相邻区域可以有重叠的部分。应根据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促进地区分工协作相结合、经济活动地域联系的合理性、有确定的区域边界、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等原则,并考虑中心城市在全国及一定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城市的规模和综合职能,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力的强弱和吸引范围的大小,对全国进行跨省区经济区域的划分。
3.尽快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辅相成的国家区域政策,共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扩大、协调区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区域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区域为作用对象,出发点是缩小区域差异,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目标是改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实现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控制区域差距的过份扩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平的合理实现。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确立了以计划、财政、银行等综合职能部门为主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并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滞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支柱产业发展策略逐步
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适应新体制的地区增长方式和分工格局尚未形成,相应的地区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也尚未建立。国家的区域政策主要是针对特殊地区的专门政策,如沿海开放政策、扶贫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缺乏各项区域经济政策的相互衔接和配合,致使在地区经济管理权限增大、地区利益驱动机制增强以及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呈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缺乏对地区经济的调控和利益分配的协调手段。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必须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区域政策,制定具有实际约束力和权威性的国家区域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4.,视立法工作,强化区域规划的实施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立法建设,健全区域政策法规,使区域规划的实施有法可依,并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各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同时应采取逐步建立区域发展基金等经济手段,在财政、金融方面对区域规划的实施给予扶持。此外,应加大对社会宣传的力度,让国民了解、认识并自觉参与国土规划工作,逐步增强公众的区域规划意识。规划通过审批后,也应公诸于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活动。
经济论文15
物业管理是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住宅与非住宅房产商品化 、服务化而出现的对居住、使用住宅小区、商厦的单位、居民提供公共性服务和特约服务的新行业。随着物业管理业的出现,在物业产权人(又称业主)、使用人与物业的受托管理人 (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管理部门也面临如何对物业管 理业进行行业管理的新问题,因物业管理发生的纠纷随之出现,并呈现纠纷数量上升、新类 型案件多的特点。而物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方面,除了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 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家计委、建设部发布的《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 暂行办法》这两份部门规章外,我国尚无统一的或专门调整物业管理行为的法律法规,使物 业管理纠 纷案件存在适用法律难等问题。本文试就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特点、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 在实体上和程序上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略陈管见。
一、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特点。
物业管理纠纷是随着房地产开发商加强售后服务及物业管理行业的出现而出现的, 该类纠纷因其独特性而与一般的纠纷有着不同的特点。
1.物业管理纠纷案件逐年上升,诉讼标的额较大。
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海南的房地产更是超 常规发展,形成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新建住宅小区和作为商用写字楼的大厦(以下简称 为住宅小区和商厦),各类住宅小区、商厦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提供管理服务方面的做法 不尽一致,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缺乏约束各方的合同、公约或法律规范,使业主与物业管 理者、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渐生,因此而产生的纠纷,向房产、物价等管理部门的投诉 大量增加,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处理不完全能解决纠纷后,当事人转而向法院起诉。以海口市 新华区法院为例,该院于1995年开始受理物业管理纠纷案5件,至1996年上升为20件,这两 年来因物业管理而产生的各类纠纷有增无减。诉讼标的额少则上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2.因物业管理产生纠纷的案件类型多,且多是新类型的案件。
物业管理纠纷是物业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据统计,目前海口市所受理的物业管理 纠纷,已从刚开始受理时物业管理公司追索物业管理费的纠纷,发展到涉及民事诉讼、行政 诉讼的各类型纠纷。主要有:(1)物业管理者(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向业 主或使用人追索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的纠纷,这类纠纷数量较多;(2)业主或使用人要求 物业管理者承担停水、停电、停气或其他行为的侵权赔偿纠纷;(3)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 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纠纷;(4)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物业委托管 理纠纷;(5)业主或使用人要求物业管理者赔偿在提供特约服务如保管服务中所造成的财 务损失的纠纷;(6)业主或管委会选聘、解聘物业管理公司产生的纠纷;(7)业主诉房产 管理部门行政侵权纠纷。这些类型的纠纷,涉及到民法关系中合同之债(包括服务管理关系 、代理关系、承包关系)、侵权行为所生之债,以及行政诉讼中房产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是 否合法。如海口市顺发新村小区的部分业主因认为在没有召开业主大会、业主选票未过半数 的情况下,海口市房产管理局批复同意成立管委会属违法行政,侵犯了原告作为业主的利益 ,而提起行政侵权诉讼。这是该市所受理的第一宗因物业管理引起的行政诉讼案。
3.物业管理纠纷诉讼主体复杂,法律关系复杂,对纠纷的审理有一定的难度。
物业管理纠纷案的诉讼主体、法律关系复杂,该类案件的主体,既有我国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又有外国公民、外国企业、港澳台同胞;参与诉讼的既有业主、使用人或小区管 委会,也有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商或行政管理部门。既可能涉及业主与使用人的关系 、业主或使用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又可能涉及到房地产 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业主、管委会或物业管理公 司与房产管理部门的关系。由于物业管理纠纷案属新类型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又无现成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中无专门调整物业管理的规定,只能依据民法通 则、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依据有关部门和地方性规章进行处理,而有关规章的规定又不 详尽或明确,给正确处理该类纠纷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物业管理纠纷的管辖问题。
确定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是正
确审理此类案件的前提。物业管理纠纷的管辖问题,应以物业管理纠纷的具体类型来确定。因物业管理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依《行政诉 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因物业管理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目前当事人一般 都在物业所在地的法院起诉,并把物业所在地作为业主或使用人的住所地,而有些受诉法院 也未分清物业管理纠纷的不同类型而予以受理。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向对方 提起侵权之诉的,应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 管辖,因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物业委托管理合同等产生的合同纠纷,应 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即:“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 的人民法院管辖”。要注意审查何处为被告住所地、何处为合同履行地。业主作为被告的, 业主的住所地既有在物业所在地,又有在物业所在地之外的,并非业主购置了物业,物业所 在地就是其住所地,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物业所在地就是被告住所地;物业管理公司的住 所地是指其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而并非是实施物业管理的所在地,但由于物 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均是在物业所在地实施物业管理 ,因此,物业所在地应认为是合同履行地。物业管理纠纷虽是因不动产的管理引起的纠纷, 但其不属于不动产纠纷,不适用专属管辖的规定。
(二)应注意审查涉及物业管理的.合同的法律效力。
审查物业管理合同的效力,关系到正确处理纠纷,维护法律严肃性的问题。在物业管理 纠纷中,主要涉及三类合同,一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即业主或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或开 发商签订的由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对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进行有偿管理服务的书面协 议: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合同主要是指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二为物业管理承包合同即房地产 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与另一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将物业管理权发包给另一物业管理公司承 包 的书面协议;三为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即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将物业管理权 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书面协议。在审理中,应区分合同的不同性质,注意判定合同 的效力,以正确处理物业管理纠纷。
1.注意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效力。
在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或称聘用管理合同)时,应主要从当事人是否具备民事主体 资格和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来审查其效力。物业管理 权是因业主享有物权所派生出的权利,行使物业管理权的应是物业的所有权人,或是与业主 约定可享有物业管理权的使用人,而非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应 由业主(或特定的使用人)为委托人,委托具有物业管理资质、能力的管理公司而形成。由 于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刚起步,在购房者购房时,物业管理多是作为商品房售后 服务的一环,由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约定购房者接受房地产开发商的物业管理服务 .随着物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呼声日甚,越来越多的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作为行使物 业管理权的一方,续聘或选聘房地产开发商属下的物业管理机构或物业管理公司为其提供物 业管理有偿服务。因此,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合格的当事人,一方为业主或依法成立的业主管 理委员会,另一方为具有物业管理经营范围的企业。原由业主或无物业管理经营权的 房地产开发商,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其效力应以建设部的《办法》施行之日起划分 ,在此之前(即1994年4月1日前)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不宜以房地产开发商无物业 管理经营权来认定无效,房地产开发商在业主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之前,可继续实施物业管理 ,但不得以继续履行合同为由,阻挠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19 94年4月1日后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因《办法》已规定住宅小区应由物业管理公司统 一实施专业化管理,房地产开发商在出售房屋前,就应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承担住宅小区的管 理,或注册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所以,1994年4月1日后房地产开发商仍与业主签订 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应认定合同无效。
在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效力时,还应注意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物业管理服务合 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必须在 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确保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行使物业管理权和委托权。对于业主不能 在平等的基础上行使其物业管理权的,应认定合同无效;对易引起纠纷的物业管理费,其收 费标准、范围要依据物价管理部门的收费标准或报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超过标准收取费用 和滞纳金,未经批准扩大收费范围的条款,应确认为无效条款;对属于业主所有或共有的外 墙体、屋顶等的使用、收益,如不允许业主管理、使用、收益,或赋予房地产商使用权而不 向业主交付相应对价的,均侵犯了业主的权益。实践中,房地产开发商或发售房产的大业主 ,未经业主同意随意使用属于其他业主所有或共有的外墙体、屋顶等并获取收益的侵权行为 常常发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内容中出现侵犯业主权益的不平等条款的,应确认部分无效 .
2.注意审查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的效力。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往往认为物业管理权在其手中,而在无能力或精力实施物 业 管理时,或为牟利,在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后,将受托进行物业管理的经营权发包 给其他的物业管理公司,坐收承包金,由此产生了发包人与承包人因收取、上缴物业管理承 包金及业主拒向承包管理人交纳物业管理费用的纠纷。建设部《办法》中规定,小区物业管 理权属全体业主所有,只有业主或者代表业主的管委会才有权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为业主提 供有偿服务。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只有依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对物业实施管理,其 由此所享有的受托权实质上不是物业管理权,而是受托管理权,将受托管理权发包、转让给 他人经营,这种物业管理承包合同损害了全体业主的利益,应确认为无效合同。有受托管理 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将其管理权发包,其无权收取物业管理承包金,承包人则未依法取得受托 管理权,其要求业主向其交纳物业管理费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3.注意审查物业委托管理合同的效力。
在考察物业委托管理合同时应注意审查合同的当事人和合同的内容。业主或代表业主的 管委会委托、聘用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据此所签订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实质上是 属于前述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如无其它致合同无效的情形,所签订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应确 认有效。但在实践中引起纠纷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则大多不是业主或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签订的合同,而是由正在实施物业管理的公司与另一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由正在对物业进 行管理的公司委托别的物业管理公司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的合同,这种类型的物业委托管 理合同,其性质与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相似,都是未经业主同意,将取得的委托管理权转让给 他人,由他人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所不同的是物业委托管理合同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 业主将物业委托给其选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是基于业主对所选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 理能力的信任,物业管理公司既无权将享有的受托管理权转包、转让,也无权另行委托他人 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而且,根据民法理论,转委托成立的前提必须是经委托人(即业主 )同意,接受委托进行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擅自将管理权转托他人行使,所签订的物 业委托管理合同,侵犯了业主的利益,实施了无权转委托的行为,应确认合同无效。在审查 物业委托管理合同时,应将其与物业管理公司选聘专营公司承担专项经营业务的合同区分开 来,后者依《办法》及物业管理的需要,是允许的。
【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与经济论文10-08
虚拟经济论文10-08
刑法的经济论文10-09
文化经济论文10-09
生态经济论文09-30
外贸经济论文04-01
绿色旅游经济论文10-09
丽江旅游经济论文10-08
规模经济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