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经济学论文
摘要: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管理内涵、应用环境和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评价 商业银行 评价体系 价值管理
一、引言
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组织,绩效评价就是对其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具有多元性特点,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的目标、最终需要综合平衡。同时,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动态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根据被评价对象不同可分为:外部绩效评价和内部绩效评价。外部评价是商业银行外部(包括公众、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对商业银行整体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作为公众投资、外部监管的参考。内部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为了管理需要对银行内部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判断信息、有效引导内部经营管理主体的行为。从不同绩效评价主体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绩效标准和结果:(1)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更多地是关注商业银行价值的最大化;(2)经营者,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支配性的作用,是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薪酬激励,他们对商业绩效评价标准与股东有差异;(3)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特有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存款人,银行一旦出现风险对他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存款人最关注是商业银行的安全性;(4)监管机构,是金融市场的秩序维护者、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者。他们对商业银行的评价虽然会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但更侧重于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和合规经营;(5)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对银行的服务、财富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6)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存在的社会环境,主要关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外部性”。一般而言,股东、经营者会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会关注商业银行的外部绩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选好研究的角度———在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相关度最高、也最有主观能动性影响商业银行业绩,因此应当以他们的视角为主,在此基础上平衡好各方利益。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提出建议。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一)规模指标评价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初期,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存贷款利率的严格控制导致了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的竞争,商业银行的规模往往决定了其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存贷款等规模指标的考核。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生产主导思想。常用的考核指标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发卡数量等,主要的评价方法多是采用绝对指标之间的对比。这种评价方法由于没有考虑成本、容易导致低效益的规模扩张。虽然这样的评价方法从管理思想上是过时的,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这一评价方法至今仍广泛采用,如银行之间为了追求年末在业绩公布上的“市场占比”指标,往往化大力气去争取没有任何价值的存款时点数规模。此外,规模指标评价方法如能合理应用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评价中、快速推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战略业务,也可发挥积极作用。
(二)财务指标评价方法
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自身利益和发展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逐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逐步从规模评价转向财务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竞争环境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思想。前期对财务指标的选择主要以当期的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为主,包括税收净利润、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成本利润率等,实际评价往往是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对比。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具有目标清晰、评价标准一致、具有可比性等优点,股东、经营管理者是这类评价方法的主要使用者。但是由于财务指标本身没有考虑考虑银行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利润创造的一些驱动性因素,此类指标的评价容易导致经营管理者过度扩张或参与高风险业务等短期行为。
(三)价值指标评价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产权进一步明晰,股东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力量、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往往只反映了债权或资本的显性成本,而没有考虑机会成本,从而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忽略长期价值创造。因此,商业银行开始引入价值指标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工具。这类评价方法体现的是价值创造的管理思想,能较好地推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财务指标为主,未能顾及与商业银行长期价值创造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常用的包括EVA方法和RAROC方法。(1)EVA方法。“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目前价值指标评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评价方法是美国斯腾斯特咨询公司在1982年提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运营利润(Net Operation Profit After Tax,NOPAT)减去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当账面利润高于经济资本成本,企业才真正地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理论和实证都证明了EVA与基于现金流计算的企业价值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虽然EVA只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但是EVA的管理思想是基于价值创造管理思想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以EVA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简称为4M):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商业银行引入EVA评价指标,不仅仅是要掌握指标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将“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环节。EVA评价方法本质上还是利润评价,所不同的是其考核评价的不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利润。EVA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指标明确、管理导向清晰,并且指标与价值最大化的相关性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EVA的计算涉及对会计指标的调整(斯腾斯特公司在EVA应用中提出了对通用会计准则多达160多项的调整)、内部资金成本计算等具体问题,而这些调整和计算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可能有所差异,因此EVA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指标调整复杂,影响了评价的直观性和引导作用、且有可能造成管理者对指标的操纵。这些问题都是EVA在实际应用中需关注的。(2)RAROC方法。风险调整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银行等风险管理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一方法由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90年底后期开始广泛应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是基于对风险的承担,商业银行的成本包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两部分,其中风险成本指的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三个层面: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EL)、异常损失(CatastropheLoss,CL)。RAROC评价方法将预期损失作为当期成本来调整当期收益,以调整后的收益作为项目投资或绩效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足以弥补预期损失时才能够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RAROC的管理思想是基于风险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RAROC方法与EVA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将当期投资所带来的、可能在未来发生的成本纳入当期成本,避免短期行为、鼓励长期价值创造。从RAROC和EVA指标的定义可推算出两种方法在价值判断上是一致的(某一项目的RAROC大于0则其EVA也大于0,反之亦然)。RAROC评价方法能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尤其是风险承担业务的业绩,能够促进管理者合理运用银行资本、限制过度投机。但与EVA类似,RAROC评价方法也存在一致性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评价中。
(四)过程评价方法
商业银行既是金融企业、也是服务型企业,过程管理无论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还是风险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各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流程再造、ISO9001评价等流程管理工具,在“好过程才有好结果”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思想引导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开始引入过程评价方法。(1)基于“服务-价值链”评价方法。Heskett等在1994年提出“服务—利润链”(Service-profitChain)的概念。认为,服务型企业的价值创造存在如下的逻辑,内部服务质量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和生产率;忠诚而高效的员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产生更高的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而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顾客忠诚度,最终带来企业价值增长。基于这种过程管理思想,位于价值创造关键环节的过程指标被纳入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中,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生产率等指标。这类指标的评价有个性化和主观性的特点,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绩效评价和改进。(2)效率评价方法。在经济学角度,商业银行可以视为一个生产厂商,其经营管理过程可以视同为一个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过程。效率评价方法就是将整个生产过程视为一个“黑匣子”,通过投入和产出与生产前沿函数的对比得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时期的效率值,从而进行对比和评价。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构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及X-效率。X-效率是除了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以外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可用于评价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水平等。效率评价法的适用范围远超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银行效率测度方法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分为非参数分析法和参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法无需知道生产函数参数,因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广泛使用,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参数分析法包括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和厚前沿函数法(Thick Frontier Analysis,TFA)三种。采用效率分析法可以对商业银行整体、部门或关键流程的相对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能够对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并存的系统进行评价。但效率分析法对于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会产生不同效率值,而这些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效率值所给出的对比结果对管理者而言不直观、不利于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因此,效率评价方法较多应用于学术研究中,实际绩效评价过程中也可作为发现存在问题的辅助手段。
(五)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由于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往往将银行视同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系统,选取一系列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所体现的是系统化管理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思想。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绩效,但其难点在于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为此,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AHP)、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FA)等方法,也有个别研究将这些指标选择方法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根据其最终评价指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综合指标评价和多指标评价。单一综合指标评价是将指标体系中多个指标通过权重的转换为单一分数或评级进行对比,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而多指标评价则是从不同的维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的绩效改进提供方向。常见的商业银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有:
(1)监管者的外部评价体系。监管者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这类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采用的“CAMELS”评级法,这个指标体系分别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收益情况(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Sensitivity)等六个维度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我国参考相关的标准也相应制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等评价标准,从监管的角度说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这类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过度强调安全性可能会影103图1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2)民间评级组织的外部评价体系。民间评级组织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作为公众对商业银行投资、存款的参考。这类评价更多是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多个方面,并最终形成一个评级(Rating)结果。国外有很多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等),他们的评价往往成为公众选择投资对象的重要参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甚至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和产品定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商业银行对于这类的评价应给予关注、但不应作为内部经营管理的依据。
(3)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基于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视角的重要评价工具。BSC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指标。财务指标回应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客户指标回应客户服务的要求,内部经营管理指标回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学习与成长指标回应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要求,这四方面的指标相互驱动、共同支撑组织战略。这一评价方法主要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思想,BSC目前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广泛使用。BSC评价指标建立在对企业战略有效分解的基础上,尤其是充分关注到客户、流程、学习等前导性的非财务指标,有效平衡了当期业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BSC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设置复杂、难以量化,且由于指标之间可能非正相关、权重分配难以确定,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因此BSC方法应用过程中应与EVA价值管理有机结合。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
(1)以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的价值创造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落实,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符合股东利益和改革方向,同时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其价值最大化必须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RAROC方法与EVA评价方法有效结合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
(2)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分解形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BSC方法能实现有效的战略分解,但在指标选择和分解的过程中,应当紧密围绕价值创造展开。包括在实证的基础上选取与EVA显著正相关的指标构造指标体系;结合价值链的思想梳理出指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和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对于一些非量化指标应采用量化方法转化为价值指标、有效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对于战略性和利益相关者指标,如果短期内无法确定其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可设置下限值作为限制性指标。
(3)把握关键流程绩效保障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通过分析创造价值的核心流程、核心部门、核心产品,将价值指标通过内部定价体系分解到流程、部门和产品,并对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实施
(1)要注重组织绩效文化的建设。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有效风险控制和优质客户服务为基础”的绩效文化,并通过宣传教育获取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文化的认同。只有绩效文化得以认同,绩效改进才能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使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2)要注重完善绩效评价利益导向机制。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要对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所评价指标的内涵、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指标改进的利益导向机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出激励相容的绩效激励机制,确保绩效评价能对绩效改进产生积极的作用。
(3)要注重强化绩效评价系统支撑。在绩效评价方法实施过程中,评价信息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是影响绩效评价作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EVA和RAROC的计算、BSC的指标分解等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分析,需要数据仓库等信息系统支持;另一方面绩效评价要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必须使部门和员工要及时掌握评价结果,这需要信息的高效处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绩效评价的支撑系统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有关键性作用。绩效评价的信息支撑系统必须与业务服务、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快速而一致的数据交换。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要充分关注到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流程管理等三个关键环节。结合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目标和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以期对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报告03-02
学校绩效评价报告04-04
支出绩效评价报告02-24
项目绩效评价报告01-01
债券绩效评价报告01-08
整体绩效评价报告12-31
医院绩效评价报告12-31
事前绩效评价报告01-01
医疗绩效评价报告12-30
单位绩效评价报告01-02